-
重要研究成果聚焦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新進展!
【2】Chem Commun:新型多肽分子可用於治療胃腸道紊亂doi:10.1039/D0CC02321TFF1肽是黏膜保護和修復的關鍵參與者。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維也納大學化學系的Markus Muttenthaler領導團隊首次成功地合成和摺疊了TFF1肽。
-
一種新型細胞滲透性多肽嵌合物有望被開發 用於促進傷口癒合
近年來,細胞穿透肽作為藥物運輸載體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其或能幫助開發新型治療性製劑或化妝品,通常情況下,分子量大於500Da的化合物幾乎都無法穿過生物膜,在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將一種促進傷口癒合的序列與細胞滲透肽類共價結合,來改善藥物在細胞膜中的運輸效率,在細胞內化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細胞所攝入的新型肽類能夠共軛進入角蛋白細胞中,從而就能在良好的耐受情況下明顯改善藥物的運輸狀況
-
胃腸道疾病早發現,可吞咽設備未來可期
通過結合電化學、電磁、光學和聲學的最新進展,可吞咽裝置能夠進入胃腸道中,從而分析腔內或腔外分析物,為胃腸道治療的新時代鋪平道路,有望幫助患者接受遠程電子輔助醫療。胃腸道的結構為了更好的理解可吞咽設備在胃腸道疾病中的應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胃腸道的功能和結構。特別注意,這裡的胃腸道指的是廣義的消化系統,不僅僅指的是胃和腸道。
-
Med Chem Commun: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人類淋病的新型抗生素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7年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氧化碳釋放分子的治療效應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抗生素淋病在英國已經成為了第二大常見的性傳播感染性疾病,如今研究者對該病的治療越來越棘手。2014年英國報導大約有3.5萬名淋病患者,而且很多患者都是25歲以下的男性和女性,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一氧化碳釋放分子(CO-RMs)來靶向作用淋病奈瑟氏菌的「發動機艙」,一氧化碳是機體中產生的一種氣體,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一氧化碳能夠增強抗生素治療細菌性感染的效力。
-
CCS Chemistry | 把藥裝進「葫蘆」裡:一種簡便高效的超分子多肽...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易宇副研究員、趙宇亮研究員與清華大學王華博士、張希教授合作,設計了葫蘆[7]脲(CB[7])與PEG的共聚物作為超分子多肽的新型輸運載體,再利用N-端苯丙氨酸與葫蘆[7]脲的強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原理,成功組裝成為超分子多肽納米藥物。實驗研究表明,該策略不僅提高多肽藥物的穩定性並可以同時提高輸送治療效率。
-
西北工大欽傳光教授團隊在多肽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多肽合成載體(GPS),成功地實現了藥物分子普卡那肽(Plecanatide,商品名稱:Trulance)的液相全合成。普卡那肽是由Synergy Pharmaceuticals公司開發的口服鳥苷酸環化酶C(GC-C)激動劑,於2017年1月19日在美國首次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胃腸道疾病,如便秘的腸易激症候群(IBS-C)和慢性特發性便秘(CIC)。目前作為候選藥物正在進行IBS-C適應症的第三期臨床療效試驗。
-
癌症治療黑科技!多肽製劑將成為下一個「大品種」?
多肽治療癌症效果顯著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取得重大進展,也離不開多肽藥物的「功勞」,多肽不但可以作為腫瘤抗原激活抗腫瘤免疫,而且也可以阻斷免疫檢查點分子,使得可以合理利用腫瘤患者的個體化差異,發掘腫瘤組織和微環境中潛在的靶點和突變表位,因此開發成抗腫瘤多肽藥物,進行腫瘤的個性化治療,大大提升了癌症晚期患者的治癒率。
-
多肽藥物高效口服吸收新思路——長鏈脂肪酸偶聯
相較小分子藥物,多肽藥物在蛋白質相互作用靶點及G蛋白偶聯受體靶點結合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並且多肽藥物分子量遠小於各類單克隆抗體或蛋白類藥物。由於胃腸道內存在胃酸、膽汁、胰酶等強酸強鹼及各類消化酶,多肽等大分子藥物極易被降解或變性。同時,黏膜表面的粘液層與黏膜細胞間的緊密連結結構,對口服大分子而言也是難以逾越的物理屏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分子量過大,造成多肽等大分子藥物通常無法通過被動擴散通過脂質雙分子層作用於細胞內靶點。
-
胃腸道間質瘤近 10 年研究總結(Surgery 綜述)
然而,在明顯轉移的病例或手術切除邊緣,組織活檢是定位特定突變和系統分子治療的關鍵。在許多醫療中心,超聲內鏡活檢比經皮 CT 引導活檢更多。對於組織活檢,也可以考慮腹腔鏡檢查。獲得的組織可以用於免疫組化和有絲分裂計數分析。細針穿刺也可以用於細胞學和組織學檢查。後續免疫組化染色可用 KIT、PDGFRA、CDKN2A、PI3K 和 DOG1 標記。4.
-
華東理工劉潤輝教授課題組在基於多肽治療潰瘍慢性感染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潤輝教授課題組在治療慢性潰瘍感染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慢性潰瘍感染的根除十分困難,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與之相關的生物被膜感染,治療費昂貴並且容易產生耐藥性。另外,慢性潰瘍中持續的炎症反應阻礙潰瘍的有效癒合。因此如何發展兼具抗感染及免疫調節的抗菌藥物成為全球抗感染研究人員的重大挑戰。
-
高通量多肽陣列技術發展—博肽健諾威成功案例
而蛋白質與其它生物大分子如其它蛋白質、核酸及多糖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則是蛋白質組學研究的關鍵部分。目前,許多技術已開發用於這一相互作用研究,多肽陣列技術是其中關鍵且最好的技術之一。固相SPOT多肽合成是廣為人知的一種快速、靈活的膜載體上(尤其是在纖維素膜)製作多肽庫的方法,其也為蛋白質組研究提供快速、高通量且相容性高的研究方法。
-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細胞滲透性多肽嵌合物來促進機體傷口...
2018年1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年來,細胞穿透肽作為藥物運輸載體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其或能幫助開發新型治療性製劑或化妝品,通常情況下,分子量大於500Da的化合物幾乎都無法穿過生物膜,在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將一種促進傷口癒合的序列與細胞滲透肽類共價結合,來改善藥物在細胞膜中的運輸效率,在細胞內化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細胞所攝入的新型肽類能夠共軛進入角蛋白細胞中
-
新型仿生螢光多肽研究獲新進展
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
-
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原標題:設計新型探針用於早期肺癌檢測 11月3日,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吳君臣研究團隊在多肽分子探針研究領域獲得重要進展。他們設計了一種基於解聚集的磁—光雙功能新型探針,可用於早期肺癌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據世衛組織預測,到2025年,我國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將超過100萬。
-
Chem.|無需離心的DNA萃取與分子信標環介導的等溫擴增相結合用於單核苷酸多態性的檢測
圖2.(A)分子信標退火的實時結果。當完全互補時,分子信標可與靶標結合,螢光有較多的恢復,當出現一個鹼基突變,隨著溫度增加到65 ℃時,螢光基本沒有恢復。(B)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在被測序列中的位置說明。其中1)位於環部,2)位於頸部。
-
植物神經紊亂到底是個什麼病?需要治療嗎?停醫生講
人體自身的感覺千差萬別,患者自身的症狀是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臨床上常常會碰到一些患者,他們可能有主訴各種不舒服的症狀,這些症狀有可能會涉及到全身的各個系統,比如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等,但是不論通過體格檢查還是儀器的分析,都檢查不出器質性的問題,最終給出的診斷是植物神經紊亂或者神經官能症。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植物神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什麼症狀?
-
創新型多肽藥物獲市場青睞
引領新藥研發趨勢多肽藥物往往介於小分子化藥與大分子蛋白/抗體類藥物之間,其均衡了小分子化藥和大分子蛋白類藥物的優點,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特異性強、副作用可預判性強、毒性低、代謝路徑可預測等特點。2018年,在藥品審評中心公布的48個境外已上市臨床急需新藥名單中,由夏爾生產的、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艾替班特位列其中。今年1月和2月,兩款有明確臨床療效的多肽類藥物——利那洛肽、度拉糖肽在我國獲批上市。嚴格限制輔助用藥的使用,也為創新藥騰挪出了發展空間。
-
Chan團隊報導一種新型可抑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多肽抑制劑
Chan教授課題組最近研發了一種靶向SUMO interacting motif從而抑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SUMO1蛋白衍生多肽。該研究為帕金森病和其他α-突觸核蛋白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2021年1月14日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
-
Chem Commun:開發出可進行靶向DNA分析的新型遺傳診斷技術
研究者Hyun-Gyu Park指出,這種新型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開發針對新型細菌或病毒的遺傳診斷技術,當前的診斷技術是基於分子信標探針來開發的,當靶向DNA突變時就會需要一種新型的信標探針,因此對於分析多種靶向DNA的片段非常昂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就設計了一種可以結合併且去活DNA聚合酶的適配子,同時這種技術還可以反過來使用,因此適配子就不會結合聚合酶,反而會保持其活性
-
J Med Chem:新型化合物可治療哮喘
2014年12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前的哮喘症療法僅能減緩患者的氣喘、咳嗽及其它不適症狀;每年有成百上千萬美國人遭受著哮喘症帶來的身心痛苦,研究者尚不清楚引發哮喘症的原因;如今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倫敦大學等處的研究者首次報導了一種新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