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多肽藥物獲市場青睞

2020-12-06 東方財富網

隨著小分子藥物研發難度的增加,全球生物藥研發速度不斷加快並迎來爆發期。介於生物藥和化藥之間的多肽類藥物(本文討論的均為多肽藥物製劑)也成了全球的研發熱點,其中不乏像利拉魯肽和格拉替雷這種年銷售額達幾十億美元的重磅藥物。

與全球多肽藥物研發趨勢相比,我國在多肽藥物領域尚處於成長階段,亟待在品種和給藥方式上進行創新。

引領新藥研發趨勢

多肽藥物往往介於小分子化藥與大分子蛋白/抗體類藥物之間,其均衡了小分子化藥和大分子蛋白類藥物的優點,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特異性強、副作用可預判性強、毒性低、代謝路徑可預測等特點。

2007~2017年,全球多肽類藥物製劑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7年約達到341億美元,10年複合增長率達11%。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是多肽藥物最主要的市場,佔據超過70%的市場份額。目前,全球範圍內有近70個多肽藥物獲批上市,涉及消化道、血液、心血管、泌尿生殖、中樞神經、呼吸及感覺器官等系統疾病治療,以及抗腫瘤與免疫調節、系統性激素、抗感染等領域,其中以全身性激素、抗腫瘤與免疫調節劑居多。

隨著生物科技和遺傳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多肽藥物成為許多公司新藥研發的重要方向之一。全球多肽藥物管線分布豐富,在眾多疾病領域均有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品種,其中以腫瘤及代謝相關藥品的研發最為活躍。

我國市場潛力巨大

2017年,我國多肽類藥物的市場規模約為17.4億美元,佔我國醫藥市場整體的1.4%,遠低於國際成熟市場。其中,約有60%的多肽產品是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且多數產品為臨床價值較低的輔助用藥,如胸腺五肽和胸腺法新等。反觀美德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領跑多肽類藥物銷售榜的均為有明確臨床獲益的治療性藥物,如降糖藥利拉魯肽及度拉糖肽,抗腫瘤藥亮丙瑞林及戈舍瑞林,抗骨質疏鬆藥特立帕肽等。

從市場份額來看,我國多肽藥物行業已然是一片紅海,超過100家企業同場角逐。除了亮丙瑞林微球外,銷售額排名前5的多肽藥物製劑的銷售企業數量均達兩位數。

雖然競爭者眾多,但仍是少數頭部企業瓜分了我國多肽藥物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其中,銷售額排名前15的企業(包括跨國企業和本土藥企)佔據了73%的市場份額,阿斯利康、海南中和與賽生醫藥是多肽藥物領域的「領頭羊」;銷售額排名前10的本土藥企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近幾年,本土企業雖然在研發臨床價值較高的產品上不斷發力,但是大多數本土企業生產的高精尖產品仍較少。由此可見,我國在多肽藥物領域仍處於起步和成長階段,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在全球上市的多肽藥物中仍有近一半尚未在我國上市,銷售額排名前10的多肽產品在我國的使用率均比較低。究其原因,一是受限於原研專利以及國外廠家專利期的延長,眾多本土企業無法仿製相關藥品。二是中外疾病譜差異大,部分疾病在我國發病率低。如我國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基數相對較小,雖然治療該疾病的格拉替雷在全球同類藥物銷售中排在首位,但是其商業優勢在我國無法施展。三是研發生產技術壁壘高。相較於小分子化藥,多肽藥物的專利從生產工藝、量產方式上具有全方位技術壁壘。由於在技術、設備、工藝等方面存在差距,導致部分原研高端多肽藥物製劑在我國的研發生產能力有限。

市場期待創新藥物

我國多肽類藥物上市高峰期在20世紀90年代,目前30餘個已上市的多肽藥物中有16個是在2000年前上市的,8個銷售額最大的產品全都是在1999年前上市的。我國多肽藥物市場亟待新鮮血液的加入。

隨著近年來國內藥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很多本土藥企也看到了多肽藥物較高的性價比優勢,生產/收購多肽藥物管線或企業,成為很多藥企戰略轉型的選擇之一。

深化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新修訂《藥品管理法》的出臺,都從政策上鼓勵創新研發,包括多肽藥物在內的有明確臨床療效的國外已上市新藥也加速在我國上市。2018年,在藥品審評中心公布的48個境外已上市臨床急需新藥名單中,由夏爾生產的、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艾替班特位列其中。今年1月和2月,兩款有明確臨床療效的多肽類藥物——利那洛肽、度拉糖肽在我國獲批上市。

嚴格限制輔助用藥的使用,也為創新藥騰挪出了發展空間。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發布《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製品)》後,各地對輔助用藥的使用管理更加嚴格,部分多肽產品,如胸腺五肽、胸腺法新等的銷售額均已出現長時間的負增長。

近年來,一些跨國企業憑藉創新藥物分子和作用機制,在多肽類藥物市場中表現強勁,並維持著兩位數的增速。這表明,未來只有研發出創新製劑及給藥方式的企業,才能在這個領域擁有一席之地。

從產品創新的角度看,多肽偶聯、細胞穿透肽以及新型抗菌多肽是國內外的熱門研發方向。其中,多肽偶聯的應用較多,其目的通常是形成雙/多受體激動劑,如GLP-1多功能受體激動劑;細胞穿透肽能夠直接高效無害地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並且能夠介導並促進納米粒、小分子等物質被細胞攝入;抗菌多肽能夠使細胞膜失衡,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的功效,因而也不易使病原菌對其產生抗藥性。抗菌多肽相較傳統抗菌藥物更有效且更廣譜。

從給藥方式的創新來看,由於多肽分子在消化道中結構不穩定,可以被快速水解,加之肝臟首過代謝效應及形成多聚體的可能,造成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目前多肽藥物的給藥方式較為單一,以靜脈注射或滴注為主。非侵入性的新型給藥方式能提升患者的安全性、依從性和便捷性,如環肽類藥物多為口服或吸入。截至2017年,我國可口服或吸入的多肽藥物佔比只有4%(見圖),預計在給藥方式上的升級可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

(文章來源:中國醫藥報)

相關焦點

  • 多肽藥物市場快速壯大
    近幾年,全球多肽藥物市場整體處於發展上升期,市場規模複合增速達12%以上,市場規模接近200億美元。據諮詢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發布的報告,到2020年,全球多肽藥物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37億美元。多肽藥物也成為新藥研發的重要方向之一。
  • 聖諾生物IPO:國內少數具有多肽藥物研究和產業化轉化能力的高新...
    公司具有先進、高效的多肽藥物工藝研發和規模化生產能力,是一家專業從事胺基酸、多肽藥物以及藥物新劑型研發的國內一流的多肽類藥物及胺基酸類藥物研發生產企業。聖諾生物自成立以來就重視技術創新,公司的研發中心建有符合藥品實驗室管理規範標準的多肽新藥、多肽原料及相關多肽類產品研發實驗室 2,150 平方米,並擁有大量先進的研發設備,包括從美國、瑞士、日本等國引進的全自動 CS936 系列多肽合成儀、安捷倫液質聯用儀、沃特世超高效液相色譜儀、PE 旋光儀、島津 TOC 測定儀、各種型號的製備型液相色譜系統以及各種規格動態軸向壓縮柱系統(DAC)等國際先進的專用設備
  • 多肽類藥物發展新方向——約束肽
    多肽是介於小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化合物,多肽也有多種結構,包括鏈狀多肽、環肽等。由於鏈狀多肽過於靈活,可以隨意扭曲和翻轉,使得它們過於鬆弛而不能很好地成藥。研發人員通過引入環狀結構,約束多肽的活動,增加多肽穩定性,使其表現出更優良藥理活性與穩定性,讓更多的多肽做成藥物成為可能。
  • 翰宇藥業:綜合一體化的多肽類藥物龍頭
    全球多肽類藥物銷售 200 億美金,並且保持高速增長;相對於化藥製劑,多肽類藥物生產難度高, 一般 2-4 家左右, 行業競爭格局好;   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建立起完整的多肽類藥物的研發、生產、銷售體系,並且形成了原料藥、製劑、給藥器械綜合一體化的競爭優勢;通過原料藥參與國際競爭,並積極布局製劑出口, 國內外同步推進。
  • 多肽類藥物:來自「老毒物」 卻是「黃藥師」
    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把動物界中最致命的物質轉化成藥物,只用很少量,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換句話說,它們是非常理想的藥物。動物毒素多肽的分子量相對其他毒素小,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分子多樣性,由基因直接編碼,作用劑量小但毒性很強,是作用於目標生物體的關鍵生理成分。
  • 贏迪文獻分享 | 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多肽藥物研發
    目前已有超過475種以GPCR為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銷售額佔整體藥物市場的27%。GPCR是7次跨膜蛋白,該類蛋白有著相似的調控方式。GPCR受到胞外配體的激活,從而發生構象改變,引發下遊信號通路,通過第二信使等對生理過程進行調控。
  • 西北工大欽傳光教授團隊在多肽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作為候選藥物正在進行IBS-C適應症的第三期臨床療效試驗。此外,採用DDK衍生物作為原子經濟、簡便、綠色的小分子載體,創新性地降低了多肽合成綠色化學中最基本、最有價值的指標之一PMI。DDK衍生物載體具有合成方便、產率高的特點,適合規模化生產,用於多肽合成後可以回收並循環使用。因此,與傳統的多肽合成方法相比,該方法的生產成本和汙染廢物將大大降低,從而實現更綠色、可規模化的多肽生產。
  • Staple多肽藥物的裡程碑:Aileron的P53激動劑ALRN-6924進入一期臨床
    這不是第一個多肽藥物,也不是第一個P53激動劑,但是第一個所謂staple多肽藥物進入人體實驗。Aileron已經獲得近1億美元的風投資助,staple多肽藥物平臺成為另一個新穎的蛋白調控技術。多肽藥物介於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之間。它既有生物大分子的高選擇性也有小分子的易合成、低成本、組織滲透等優勢。
  • 院士齊聚新區,共話創新藥物研究
    什麼是「創新藥物」?創新藥物是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的藥物。相對於仿製藥,創新藥物強調化學結構新穎或新的治療用途,在以前的研究文獻或專利中,均未見報導。創新藥物研究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分享環節,中科院院士嶽建民在主題為《中藥與民族藥是創新藥物研究的重要資源》的報告中表示,青蒿素用於抗瘧疾治療,是中醫藥用於創新藥研發的重大成就,創新藥研究機構應該把中藥和民族藥當做發現創新藥物的重要資源,爭取在抗病毒藥物研發上取得長足進步。
  • 填補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空白
    本報5月31日訊(記者趙一諾見習記者梁英爽)5月31日,哈爾濱醫科大學與珠海市藤栢醫藥有限公司產業轉化項目籤約,雙方將針對抗腫瘤多肽藥物產業化開展合作。該藥是由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牽頭帶領團隊歷經10餘載自主研發的生物藥,在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同時還有去整合素效應,對離子通道和微小核苷酸有抑制作用,實現「一藥多靶」設計,從而全面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填補了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的空白。藤栢藥業有意向依託合作開發的新藥項目在我省建設產業基地,使合作開發成果落戶黑土地。
  • 多肽製劑將成為下一個「大品種」?
    「可以預見,隨著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合成技術的突飛猛進,多肽類藥物的發展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多肽類產品將成為國際醫藥市場上一大類產品,其市場前景不可低估。」劉志國說。「多肽類藥物是醫藥行業具有廣泛市場前景的研發發展方向之一,將來可能取代現存小分子化學藥物。」他說到,其中包括抗感染、抗腫瘤、生理調節、心衰等方面。
  • 「多肽設計」靶向MDM2-p53相互作用界面的多肽類藥物設計
    因此設計抑制MDM2與p53相互作用的藥物分子可以促進p53的激活,從而實現抑制癌症的目的。A.yellow:p53,blue:MDM2;B.red:p53,blue:MDM2這一結構的解析為模仿其相互作用界面,設計多肽類藥物,競爭性抑制其相互作用的藥物設計策略提供了結構基礎。並且從結構上來看,相較之靶向p53,設計模仿p53的螺旋肽來靶向MDM2更加容易一些;直接靶向p53的策略則需要有更加豐富藥物設計經驗的優秀科研工作者來完成。
  • 【黃巖山博士專訪】創新型多靶點融合蛋白藥物研發的獨家經驗
    黃博士:每一個從事創新藥開發的研究人員,都希望有更高的產品研發成功率,但是這個答案可能永遠是無解的。在我個人的觀點是:1.首先應結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開發領域和產品。團隊的長處是什麼?跟競爭對手相比,自己的優勢在哪裡?2.
  • 從製劑創新與新藥研發關係,看國內投資布局策略
    二、製劑創新的訴求製劑創新相對傳統劑型是要以具有臨床優勢為首要目的,因此改善用藥依從性、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副反應、填補用藥空缺以及防止藥物濫用便是製劑創新的主要訴求,也是判斷企業製劑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例如,我國目前有很大的中藥西化後的單體資源,該領域的製劑改進空間很大,市場前景較好,完全符合製劑的創新訴求。
  • 多肽藥物高效口服吸收新思路——長鏈脂肪酸偶聯
    相較小分子藥物,多肽藥物在蛋白質相互作用靶點及G蛋白偶聯受體靶點結合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並且多肽藥物分子量遠小於各類單克隆抗體或蛋白類藥物。隨著口服索馬魯肽的上市,口服多肽逐漸受到全球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的廣泛關注(詳情請點擊:口服多肽,未來已來)。近日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的沈海法教授團隊發表了長鏈脂肪酸靶向分子促進多肽藥物口服吸收的相關文章,筆者將就文內核心內容做相應解讀。
  • 東陽光藥(01558):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藥苯甲酸阿格列汀片獲批准上市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東陽光藥(01558)發布公告,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東莞市陽之康醫藥有限責任公司(陽之康)的產品苯甲酸阿格列汀片(6.25mg、12.5mg及25mg)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完畢並獲準上市。
  • 連線創始人|聖諾製藥陸陽:RNAi藥物再獲7億多融資背後的行業邏輯
    小幹擾核酸藥物是什麼?為何能受到資本青睞?行業發展趨勢怎麼樣?又有哪些企業在做? 導入技術取得突破 核酸幹擾成藥獲得資本青睞 導入系統掣肘RNAi藥物發展多年,近年終於取得重大突破。美國Alnylam公司率先突破使用脂質體納米顆粒導入技術,導致第一個核酸幹擾藥物ONPATTRO (patisiran)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
  • JCIM:G3BP蛋白或有助於抗癌多肽藥物的研究
    高效特異的治癌藥物設計與合成是學術界公認的科研熱點和難點。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屬下的知名雜誌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以封面文章推出了高效特異性識別與抑制癌細胞的多肽分子新藥物。這是研究生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博士生崔巍同學與其導師計明娟教授等人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
  • 重要研究成果聚焦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這項新的研究描述了這種藥物及其遞送機制,並指出它在動物模型中也是治療心臟病的有效方法。Du說,「不幸的是,目前的抗血小板藥物可以防止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血凝塊形成,但如果血管發生破裂,它們也會破壞血小板的止血能力。在某些情況下,嚴重的出血會危及生命。這種新藥物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能防止血凝塊,但不會讓人容易出血,而其他藥物卻做不到這一點。」
  • 超180個糖尿病藥物在研,口服型胰島素將是大贏家?
    治療糖尿病最常見用的藥物就是胰島素及其類似物,但單純的胰島素治療已不能符合患者的需求了。隨著製藥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糖尿病患病機制了解的深入,新型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受重視。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有超過180個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的糖尿病藥物,而其中哪些是最具市場潛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