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非法外之地,微信群罵人也侵權

2021-01-20 新華網客戶端

  據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報導,近日,寧波市奉化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名譽權糾紛案件,被告王某在村民微信群辱罵原告孔某,侵害孔某的名譽權,被判決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

  王某和孔某系同村村民,兩人曾因投資發生糾紛。2019年12月,王某在兩人所在的村民微信群裡多次發表孔某「斷子絕孫」「敗類」等汙穢性言語,辱罵、侮辱孔某。

  公民的名譽權受法律保護,名譽權若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孔某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值得肯定。

  這是一起具有教育和借鑑意義的案例,它提醒大家,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並非法外之地,個體在網絡空間開展社交活動時,同樣需要遵守法律法規,不能為所欲為、不加節制。如果在微信群、朋友圈等網絡空間裡損毀他人名譽,構成侵權,同樣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微信群也是公共場所,在村民微信群裡發表辱罵言論與在村裡馬路上公開罵街,其行為性質和結果是一樣的。而在證據保存上來說,它還比馬路上公開罵街更好取證,只要將聊天記錄拉出來,連旁證都不用找了。

  有些人以為網絡是虛擬世界,彼此都躲在屏幕後面,不知道對方真實身份,就可以做出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比如在網上匿名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去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19修訂)》,是將網絡納入「法治」的重要一環。其中第十四條規定將微信、微博等聊天記錄作為電子數據,正式在司法解釋中確認了該類電子數據的證據地位。通過立法加強對網絡的監管,是保障網際網路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這意味著,任何人如果不規範自己的言行,在網上發布或轉發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信息資料,公開發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不實言論等行為,都可能成為呈堂證供,成為定罪的依據。

  可見,法律對公民合法權利的保護如今已擴展到網上。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行為,無論發生在網上還是線下,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張炳劍)

相關焦點

  •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自媒體時代,人人持有「麥克風」,個人言論的空間前所未有地拓展。不過,天橋區檢察院檢察官提醒您,網絡空間並非「法外之地」,言論自由並不等同於無所不言。侮辱受災群眾網友被刑拘  近日,受颱風「利奇馬」的影響,我國多個省市突發暴雨洪澇災害。
  • 富平法院:微信群非人格權保護的法外之地
    富平法院:微信群非人格權保護的法外之地 2020-12-31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非法外之地 用組合拳懲治
    而在股價暴跌之前,多個股票直播間、QQ群、微信群均在強烈推薦,並呼籲股民重倉買入。最終的結果,無不是高位買入的投資者要麼虧損嚴重,要麼嚴重套牢。上述兩隻股票的案例,其實與「大V」忽悠投資者配合「莊家」出貨如出一轍,而這種案例投資者也並不陌生。早期「莊家」或者大資金、大機構拋售手中的籌碼,主要利用某些股市名家在雜誌或報紙上進行鼓吹後完成,後來又出現在電視節目上。
  • 廈門一業主群內罵人被判精神賠償
    廈門一業主群內罵人被判精神賠償 2021-01-14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朋友圈罵人也犯法
    為了「洩憤」,張某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發布了涉及李某的侮辱性語言,其中還貼出了李某的照片。張某發布的這些朋友圈內容對所有好友都公開,大家都可以看到,張某微信中的好友人數有1000多人。李某發現張某發的這些朋友圈內容後,多次勸阻張某刪除並賠禮道歉,但張某置之不理,無奈之下李某將張某起訴到了法院,要求張某刪除發布的侵犯名譽信息,在朋友圈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
  • 有人非法搜集倒賣微信群二維碼,不法分子進群後實施詐騙或洗錢
    騙子冒充老師入群「作妖」「全體成員,現在學校推出一款補習資料,主要補習語數外三個重要科目,一共三套資料,還有專業老師網上輔導,資料費共計180元。請家長們發紅包到群裡,備註好小孩姓名。」今年5月,在福建省安溪縣某小學五年級一班的微信群裡,有人發布上述通知,19名家長陸續交了「資料費」後發現受騙報警。辦案民警王槐宗介紹,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
  • 謹言慎行——網絡並非法外之地
    為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維護網民們的各項合法權益,促進信息化健康發展,2017年6月1日,我國第一部《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作為網絡安全的基本法,它能夠更好應對網絡上的安全隱患,加強網絡空間的管理,能使網絡空間更加清明,讓網絡上的不法之事都有法可依。近日,福建泉州的洛江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案件。
  •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濫用網絡炒作行不通
    2019年12月,廣州一小學生家長劉某認為其女兒在學校受到體罰,先後在班級微信群、朋友圈及微信籤名處發布詛咒、辱罵、威脅老師的言論及圖片。2020年5月30日,劉某在其暱稱為「@小島裡的大海」的新浪微博發布長文舉報自己女兒的班主任,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班主任體罰女兒至吐血、暗中索要高額紅包以及女兒因體罰產生後遺症,斷送學琴生涯等「事實」,並明確提供了學校名稱和班主任姓名。
  • 《吉言法語》第3期:網絡世界,絕不是「法外之地」
    《吉言法語》第3期:網絡世界,絕不是「法外之地」 2020-07-07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
    這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網絡空間健康有序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依法治網的題中之義。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4億,擁有網站近500萬個,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8小時。網際網路科技的迅猛發展,讓人們生活更便利、更舒適、更美好,為推動信息交流、促進文化繁榮、凝聚社會共識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也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網絡空間再不是法外之地(創新茶座)
    網際網路法院,顧名思義,就是集中管轄網際網路案件的法院,具有「大平臺、小前端、高智能、重協同」的特點,能實現網上案件網上審、網上糾紛不落地,是網絡法治時代的智慧法院。  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網際網路法院不僅全面推進了智能技術在司法工作中的深度應用,推動了訴訟流程和司法模式實現革命性重塑,更重要的是,初步搭建了網絡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框架,使網絡治理的司法裁判規則逐步完善。  那麼網際網路法院究竟新在何處呢?  中國首創。
  • 網絡世界並非法外之地
    但凡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就想通過微信朋友圈發洩下情緒,甚至還點名道姓罵人,有這種「癖好」的朋友以後可要注意了,弄不好可要吃上官司。    日前北京西城法院召開涉信息網絡人格權侵權糾紛新聞發布會。
  •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請務必遵紀守法!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請務必不造謠、不傳謠!6月30日上午,臨湘市組織開展交通聯合執法行動,在群強路永發巷對侵佔路面經營行為依法整治時,遭到謝某玲等人阻攔。謝謀華通過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進行發布,惡意誣衊執法人員暴力執法,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7月1日,臨湘市公安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之規定,對謝某華予以行政拘留十日嶽陽頭條#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請務必不造謠、不傳謠!
  • 電商平臺不是非法電魚的法外之地
    近日,「全民拍」曝光了電商平臺上非法電魚器具公開售賣的情況。記者首先嘗試用「電魚」作為關鍵詞搜索,平臺上沒有出現任何商品連結。但是記者將關鍵詞更換為「逆變器」「電瓶捕魚」等之後,各類電魚器具的商品連結映入眼帘。(1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在淘寶上一家名為「巨豐新能源逆變專家」的店鋪中,顧客可以買到標價128元至678元各種大小的「浮力王」電魚器具。
  • 網絡侵權形式多、傳播快、隱蔽性強、危害大、取證難……出版單位...
    事實上,這樣的侵權事件只是出版業遭遇網絡侵權「大漩渦」中的一個小小「氣泡」。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網絡侵權的手段愈發多樣且隱蔽,給出版單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打擊這類侵權行為又需調動多方力量,這也是出版單位維權面臨的大難題。如何應對網絡侵權問題,對於大多數出版社來說,似乎徘徊在十字路口,焦慮之情不言而喻。
  • 知法懂法|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
    這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促進網絡空間健康有序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依法治網的題中之義。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4億,擁有網站近500萬個,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8小時。網際網路科技的迅猛發展,讓人們生活更便利、更舒適、更美好,為推動信息交流、促進文化繁榮、凝聚社會共識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也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別拿罵人不當犯罪,你這麼罵人試試
    微信辱警被刑拘  因對公安機關開展的治安檢查不服,在微信朋友圈洩憤辱罵警察,影響惡劣,因而構成了犯罪。煙臺萊山區初家街道遠陵夼村某洗衣店經營人員初某軍就因此被刑事拘留。晚上8:33初某軍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一條微信發洩心中對民警的私憤。10月5日上午,初家派出所暗訪組民警再次到該代收點檢查整改情況,初某軍雖然表面配合檢查但心中怨氣更甚,上午11:58再次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洩憤的微信。
  • 一直在說「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你還不信?
    因為這是對於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通過刑事自訴案件主張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結果。一般而言,很多人都覺得我在網絡上發幾句話又能怎麼地呢,頂多真就是侵犯了別人的名譽啊,也就是賠個禮道個歉,大不了賠點錢拉倒了,真沒想到這次竟然動真格的了,按照刑法進行處罰了。
  • 【微關注】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兩男子散布謠言自食惡果
    【微關注】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兩男子散布謠言自食惡果 2020-06-03 0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踢群」第一案!被群主移出微信群,法院會怎麼判?
    來源|都市現場(jxtvdsxc)原創發布非經允許請勿轉載如刪除來源必究一部手機,一個微信群,似乎能解決不少溝通上的麻煩,可問題也隨之而來,微信群的秩序該如何維護呢?今年6月,山東平度律師柳孔聖被踢出微信群聊後起訴群主的消息,在網上引發討論。律師的較真值得嗎?群主能否隨意踢人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