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2020-12-11 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訪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統仿真專家王子才院士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初冬的一個上午,記者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採訪王子才院士,約好9點半正式開始,記者特意提前早到半小時,沒想到,院士到得更早。此前考慮到他已88歲高齡,提議去家裡採訪,但他的秘書李偉說「只要不出差,王院士每天都來辦公室」。

王子才院士近照。光明日報記者張士英攝/光明圖片

「我是一個工人家的孩子,從讀書到工作,如果說取得了一些成績的話,要感謝黨和國家多年的培養。只要身體條件還允許,我就希望能為學校、國家多做點事。」精神矍鑠、親切和藹的王子才娓娓道出他的心裡話。

1951年,王子才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自動控制專業的學生。從畢業留校任教到進行科研攻關,數十年來,王子才院士在系統仿真、現代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等領域成果斐然。在控制理論研究領域,研究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方向。由他一手創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仿真技術研究中心為我國的國防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2001年,憑藉在飛行仿真轉臺、複雜大系統仿真技術、現代控制理論與應用三方面的突出貢獻,王子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系統仿真最初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原子能等系統。由於這類系統結構複雜,成本極其昂貴,且安全性要求高,因此很有必要應用仿真技術來驗證並確保設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王子才介紹。我們熟知的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成功地應用了系統仿真手段。整個仿真系統包括混合計算機、運動仿真器、月球仿真器、駕駛艙、視景系統及許多配套設施,而且該系統的仿真實驗和工程實現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這就使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得到了極大的保障。登月計劃的一次性成功,仿真技術功不可沒。

20世紀90年代,相對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的仿真技術特別是航天仿真技術發展還比較落後,缺乏高端的仿真設備。其中,高性能仿真轉臺的研製是一項亟待突破的技術難題。「凡是飛行器用到的高端仿真轉臺,國外禁運,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這個設備在我們國家從研究飛行器開始,一直是制約發展的瓶頸。」針對國家「卡脖子」技術問題,王子才毅然投入到相關技術研究中。「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從『兩彈一星』到現在,我們都是靠著自己的力量,一點點自主創新、自力更生走到今天。」

1993年,王子才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臺高性能電動仿真測試轉臺,為中國國防事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每一項技術研發都會碰到很多困難,我們也一樣,必須依靠團隊協同攻關,他們每一個人都付出了大量心血,我只是其中一員。」當問及他在科研攻關中的付出及個中艱辛時,王子才淡然回答,簡單帶過。

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工程需要,30多年來,在王子才帶領下,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與仿真中心創造了多項第一:中國第一個高性能三軸電動轉臺、中國第一個水下轉臺、中國第一個六自由度轉臺、中國第一個用在交會對接的九自由度轉臺……

「如今,哈工大控制與仿真中心已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向國家輸送了大批系統仿真和自動控制方向的人才。我一直關注中心的發展,這也是推動我一直工作的動力。」談及此,王子才既自豪又欣慰。

「眾多科研項目中,最難忘的是為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飛船在太空首次對接進行技術可靠性驗證和風險評估。任務可謂光榮而艱巨,當時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王子才坦言,「兩個高速運行的飛行器對接,控制稍有偏差就可能『擦肩而過』。」

歷經幾年科研攻關,王子才率領的科研團隊突破了機械結構設計、驅動與控制、測量與標定、高速實時通信等多項關鍵技術,研製出九自由度運動模擬系統,這套用於模擬交會過程的地面仿真設備,驗證了交會對接的精準定位。

為確保交會對接萬無一失,在發射升空前,總裝備部成立了交會對接地面實驗評估專家組,以評估交會對接的技術可靠性和風險,王子才任專家組組長。專家組建立了科學的評估方法,依據多年仿真實驗的真實數據,進行了客觀地評估。評估結果給出了地面仿真的可信度,以及交會對接的風險。

2011年11月3日1時43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距地球343公裡的軌道牽手成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為我國建設空間站奠定關鍵技術基礎。

半個世紀的教學科研生涯,王子才不僅收穫了一項項科研殊榮,更育才無數。「我對人才的體會是人第一、才第二,團隊選用的都是人品好,能夠踏踏實實、全心全意做事的人。」談及選人用人,他有自己的體會,「真正的科學家,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追求個人東西相對來說要少一些,我們現在培養人,要特別注意培養青年人的奉獻精神。」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結合自己數十年科研生涯帶來的深刻感觸,王子才這樣勉勵青年科研工作者:「堅守科研方向,腳踏實地,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結合國家重大需要,解決國家卡脖子技術難題。只有把個人的發展融入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之中,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0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王子才院士: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光明訪名家【王子才院士: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1951年,王子才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自動控制專業的學生。從畢業留校任教到進行科研攻關,數十年來,王子才院士在系統仿真、現代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等領域成果斐然。在控制理論研究領域,研究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方向。由他一手創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仿真技術研究中心為我國的國防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 孫斌勇:科研需要熱愛和專注
    數學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熱情,要保持高度專注,才能有所收穫。有時所謂的「靈光一現」,其實是在長時間的思考、探索、試錯後的豁然開朗  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認真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後,作為一名基層科研工作者,我想談談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體會。
  • 院士說丨曾慶存:深耕科研六十餘載,一切為了祖國氣象事業
    >他就是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1月10日,85歲高齡的曾慶存院士以卓著成就登上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青年時期,他勤奮好學,為了建設好祖國的氣象事業而不懈奮鬥;中年時期,他刻苦專研,不斷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晚年時期,他教書育人,為祖國大氣事業培養出頂尖人才。幾十年來,曾慶存為中國氣象事業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已成長為國家大氣科學研究和業務領域的骨幹和頂尖人才。
  • 聶海勝:時刻準備著為祖國和人民出徵太空
    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他是代表我們整個航天員隊伍去執行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但,「神六」任務能不能入選?這也是我曾千百次自問的問題,答案只有一個:繼續努力,刻苦訓練,絕不放棄!    2005年4月,任務總指揮部確定我和費俊龍組成乘組搭檔。我和俊龍都抱定一個信念:既然機遇再次向我們走來,就決不能再讓它擦肩而過。
  • 周光召:曾考上清華、進讀北大,實事求是、嚴謹認真就是科研態度
    馬克思說過,「如果人僅僅為自己勞動,也許他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智者,卓越的詩人,但是她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真正完善和真正偉大的人」。從古至今,我們聽說過太多名人的故事,受到的啟示也有很多。隨後,由於國際環境和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周光召奉召回國,用自己在國外學到的知識為國家建設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他對物理方法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理解,他曾在國際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有不少文章獲得了廣泛好評,他的國際影響也隨之提升。可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學成的目的也是為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
  • 做有溫度的科研 ——講述材料學院教師祖國胤的故事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材料加工工程專業的他和有色金屬冶金專業的姚廣春老師深入交流了彼此的科研想法。關於泡沫鋁研發的很多設想,兩人不謀而合。「也許我們之間的合作不僅僅局限於博士後期間,還有很多事情可以一起做。」姚廣春的話堅定了一個年輕人最初的科研理想,也讓這次機緣巧合的交談促成了一次影響深遠的學科交叉。遇見志同道合的人無疑是一種幸運。
  • 「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記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率領的...
    開欄的話: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偉大事業、光榮使命召喚我們每一個人傳承愛國奮鬥精神,以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開拓創新,苦幹實幹,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
  • 東華大學理學院退休教授李紹寬:回報祖國是我們那代人最樸素心願
    李紹寬(右)拿出在人民大會堂領取博士學位證書時的合影,指著當年的自己,與青年師生代表交流他為師為學的經驗,同時鼓勵年輕學子將個人的成長融入祖國的發展之中。(東華大學供圖)  「跟著祖國的好政策一路前行,我才有機會讀到了博士。回報祖國,是我們那一代人最普遍也最樸素的心願。」東華大學理學院日前迎來一位特別的客人——退休教授李紹寬。他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新中國青年「本土博士夢」的圓夢人。日前,他回到了東華大學理學院,與青年師生代表交流他為師為學的經驗,鼓勵年輕學子將個人的成長融入祖國的發展之中。
  •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
    我們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尋找生活的希望,我們曾經想要逃離,最終才發現,真正的白晝流星就是腳下這片我們熱愛的土地。我們流浪少年,默默守護。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的心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雖然普通,但是大家都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與熱情,深深地熱愛著我們的祖國,表達著對我們民族和國家時時刻刻的眷戀。
  • 我和我的祖國,永遠心連心,這是我們的讚歌
    《我和我的祖國》在去年的國慶節上映,作為愛國者,小編毅然決然地為這部電影貢獻了一張電影票,看完之後感慨萬千,尤其感慨祖國從建國初期到現在一步一步走向強盛,同名歌曲裡的一句歌詞:「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確實唱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坎裡。
  • 「一個人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不能丟!」面對疫情,杭州老師給學生寫...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這個寒假,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原本短暫假期,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戰役」打破常規。面對疫情,杭州建蘭中學809班的班主任郭簡老師給學生們寫了一封信,令人動容。
  • 《我和我的祖國》看得他們熱淚盈眶,《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觀後感
    自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起,自五顆紅旗升起的那一刻起,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的那一刻起,自舉國人民揮舞著手中的紅旗高呼雀躍的那一刻起——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離。《我和我的祖國》,是未結束的結束,是已開始的開始——歷史交臂的這一刻,過去,是先賢的過去,未來,是我們的未來,祖國母親將由我們這一代新青年守護。
  • 科學家有祖國!華裔學術泰鬥朱松純回歸,或將領銜科研人員回國潮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這就是科學家精神!據清華大學發布的公示,朱松純擬進入自動化系工作,職務為教研系列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餘篇, 三次問鼎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朱松純提出了圖像與視頻的語義描述框架模型、統計理論。在計算機視覺認知,推理、圖像視頻語義理解等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陳寶生:偉大時代需要弘揚黃大年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具有深刻的時代內涵和重大的時代意義,是我們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的行動指南。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時代。偉大時代需要弘揚偉大的精神。
  • 黃大年——報效祖國才是最大的成功
    無論是在讀書求學、國外工作還是歸國任教期間,都始終把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他時刻把祖國的需要放在首位。1992年,心懷報國之志的黃大年被公派到英國攻讀博士,成為地球物理領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術的少數華人之一。2009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 把科研成果論文寫在祖國...
    他們是紮根祖國西部胸懷愛國之心的一群科技教育工作者,22年來,始終秉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堅持團結合作、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用豐碩的科研成果,解決了網絡化系統工程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優化以及網絡信息安全領域關鍵技術的自主化、獨立化、國產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我們身邊的
  • 《我和我的祖國》:翻閱他的青春,築夢我的祖國
    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濃縮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以來的七個具有深刻意義的歷史瞬間,用筆記記錄的方式將七個故事裡的小人物串聯了起來,像在時間軸上一樣喚醒了塵封的記憶,一一揭開普通人為國家奉獻付出、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秘密」。時光從未停下腳步,祖國在歲月長河中掀起的浪花,在定格的那一刻,便鎖住了每一代人的最美時光。
  • 第一時間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國》之後,我們整理了這份觀後感寫作...
    兩個多小時裡,課代表哭過也笑過,走出電影院的時候課代表決定,今天一定要和你聊一聊「我和我的祖國」,聊一聊它為什麼值得一看。 《我和我的祖國》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的7個歷史性時刻,其中尤為感動課代表的就是這些光輝時刻背後的那些默默努力的平凡小人物。
  • "哈佛八劍客"集體棄美回國,放棄美國豐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
    ,相對於美國優越的科研條件,中國的研究條件和環境可以說是相對艱難。經過不斷的努力,他們研究出了對抗卵巢癌的新藥,對於許多困擾中國人的癌症,他們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治療方案,這對於中國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全都有了很大的保障和提高。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先進典型之「科研巨匠」黃大年
    黃大年同志對黨、對祖國無限熱愛,矢志不渝實踐科技報國理想,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教育科研事業,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是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心繫祖國、報效人民的傑出楷模,是廣大知識分子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事業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