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顛覆標準病毒藥物靶向方法 用納米顆粒「誘餌」來阻斷愛滋病毒

2021-01-12 網易

2020-04-26 19:32:45 來源: 前瞻網

舉報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顛覆了標準的病毒藥物靶向方法,開發出了一種有前途的新「納米海綿」方法,可防止愛滋病毒在體內擴散:輔助T細胞的細胞膜包裹聚合物納米顆粒,並將之轉化成誘餌攔截病毒粒子,阻止它們結合併侵入人體免疫細胞。

  這項由納米工程教授張良方(Liangfang Zhang)領導的納米材料和納米醫學實驗室開發的技術,可以應用於許多不同種類的病毒,為對抗難以對付的病毒的新療法打開了新大門。張良方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雅各布斯工程學院納米工程系的教授。

  這項研究首次發表在2018年11月的《先進材料》雜誌上,題為「模擬T細胞的納米顆粒可以中和愛滋病毒的傳染性」。研究正在進行中。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雅各布斯工程學院張良方實驗室的化學工程師兼項目副科學家Weiwei Gao說:「這裡的關鍵創新是,我們正站在愛滋病這個大問題的另一邊。」「傳統的藥物開發方法要求我們找出如何阻斷病毒中的關鍵蛋白質或信號通路,使其不能攻擊人體。問題是在這些病毒中有這麼多的途徑,很難找到一個真正關鍵的途徑。

  「我們的方法來自另一個方面:觀察病毒目標。」他繼續說,「納米顆粒被病毒攻擊的細胞膜包裹著。因此,它們可以作為細胞的誘餌來攔截病毒的攻擊。」

  HIV病毒的典型目標是CD4+ T細胞;這些細胞也被稱為輔助T細胞,在健康的身體中,這些細胞幫助檢測外來病原體並將其作為攻擊和清除的目標。愛滋病毒利用CD4受體發現並與這些T細胞表面結合,然後將它們的遺傳物質注入T細胞,利用T細胞機制進行自我複製。最終,在製造了足夠多的新HIV病毒後,病毒顆粒衝出細胞,尋找其他T細胞進行攻擊。

  愛滋病毒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破壞性,部分原因在於攻擊和殺死T細胞會嚴重損害免疫系統,使身體更難抵禦繼發性感染。而且這種病毒變異迅速,改變了它的遺傳密碼,使得傳統的抗病毒和藥物發現方法難以靶向目標。

  在2018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用分離的CD4+ T細胞細胞膜包裹納米顆粒。當這些納米顆粒被添加到培養皿中的T細胞中並暴露於病毒中時,這些被稱為TNPs的納米顆粒就像一種海綿,吸收病毒並保護T細胞不受感染。他們發現,HIV病毒與TNP結合的可能性與T細胞結合的可能性是一樣的——但由於這些納米顆粒內部沒有細胞機制,因此病毒不能注射或複製自身,因此它是無害的。

  就像CD4+ T細胞一樣,納米顆粒通過病毒表面的gp120蛋白與HIV病毒結合。當TNPs以3mg/mL的濃度加入到T細胞混合物中時,與未使用TNPs處理的細胞相比,該團隊發現感染減少了80%以上。他們認為這是一個頗有希望的證據,這些納米顆粒可以被注入患者的血液中,吸收愛滋病病毒感染,降低感染水平,最終將其清除出系統。

  「使用TNPs治療愛滋病還有另一個潛在的應用。體內的免疫細胞感染了愛滋病毒,但並沒有產生新的病毒,而是變成了病毒的宿主。」「找到摧毀這些病毒庫的方法是愛滋病研究人員面臨的主要挑戰。但是這些儲存細胞也可能表達gp120,所以TNPs可以作為精確地將抗病毒藥物輸送到這些細胞並殺死它們的載體。」

  這項工作的靈感來自於張良方實驗室早期的紅細胞研究項目。Gao說,這種方法可能適用於各種各樣的病原體。「許多細菌也喜歡攻擊紅細胞。」他說,「因此,這些納米顆粒可能會作為誘餌,阻止細菌釋放毒素。或者它們可以作為誘餌對其它毒素做出反應,比如針對紅細胞的神經毒劑。」

  在這些TNPs用於人類患者之前,它們的道路上仍然有許多障礙。例如,他們還沒有能夠在活體動物模型中測試TNPs。

  「因為愛滋病毒是一種人類疾病,很難在動物模型中複製它。」 Gao說,「因此,我們正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衛生部門的兒科傳染病科主任史蒂芬·斯佩克特博士就這個問題進行密切合作,以找出在體內測試的最佳方法。」

  根據公開資料,張良方1996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分別於2000年與2002年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02年進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化工系,在Steve Granick教授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2006-2008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在Robert Langer教授的研究組進行博士後工作。2008年7月,加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納米工程系任助理教授,於2012年3月晉升為終身副教授,2014年7月晉升為終身正教授。2013年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商評》雜誌評為「2013年度世界最傑出青年創新專家」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4-decoy-nanoparticles-block-hiv-infection.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誘餌」納米顆粒可以阻斷愛滋病毒並防止感染
    2020年5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有前途的新"納米海綿體"方法防止愛滋病病毒在體內增殖:給聚合物納米粒子塗上輔助T細胞的細胞膜,並將之轉化成誘餌攔截病毒粒子和阻止他們結合和進入人體的免疫細胞。
  • 復旦姜世勃/NIH陳小元 PNAS:納米誘餌通過同時吸附病毒和炎性...
    在這裡,我們通過強大的兩步中和方法設計了針對COVID-19的誘餌納米顆粒:第一步是中和病毒,第二步是中和炎症細胞因子 ─ 白細胞介素6(IL-6)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與PsV感染結果相似,納米誘餌顯示出很強的抗活病毒作用,可明顯降低病毒載量。我們用定量實時聚合酶鏈反應(qRT-PCR)進一步檢查了上清液中的病毒拷貝數,並證明在用納米誘餌治療後,病毒RNA水平以劑量依賴性方式顯著降低。
  • Nano Letter:細胞納米海綿顯著抑制SARS-CoV-2感染細胞!
    然後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創造仿生誘餌來保護目標,"UCSD雅各布斯工程學院的納米工程學教授Liangfang Zhang說。十多年前,他的實驗室首次創造了這種仿生納米海綿平臺,此後一直在開發它的廣泛應用。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時,張"幾乎是立刻"想到了利用納米海綿平臺對抗它的想法。
  • 可以對愛滋病毒庫使用多發性硬化症藥物嗎
    它們可以通過與受體結合併在細胞內產生作用的藥物(稱為激動劑)進行調節,也可以通過將這些受體阻斷為激動劑的藥物(拮抗劑)進行調節。但是,尚未完全了解CD4 T細胞中S1P信號傳導的全部範圍以及HIV-1對S1P受體的影響。此外,儘管確定了S1P參與炎症和疾病(例如糖尿病),但對S1P在HIV-1發病機理中的作用了解甚少。
  • 新型納米工程微針用於HIV藥物輸送
    愛滋病毒/愛滋病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威脅,到2017年,全球估計有3690萬人感染。同年,全球愛滋病相關疾病奪去了近100萬人的生命,新增感染者180萬人。2017年,大約有2170萬人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包括感染了這種病毒的59%的成年人和52%的兒童。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兒童癌症目前通常通過聯合化療藥物來治療。 倫理問題、臨床前證據不足、晚期毒性不明等問題,使其在兒童癌症治療中發展受限。 臨床上使用納米藥物的經驗證實了它們在改善兒童癌症治療方面的潛力,這意味著在將來可能取得相當大的進展。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病毒表面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使其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蛋白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
    本站訊(記者劉曉豔)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合成非致病性、可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並被遴選為Inside Cover。
  •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變異了也不怕!
    「傳統上,治療傳染病的藥物研發人員會深入病原體的細節,以便找到可用藥的靶點。我們的方法不同。我們只需要知道目標細胞是什麼。然後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創造仿生誘餌來保護目標。」UC聖地牙哥雅各布斯工程學院的納米工程學教授Liangfang Zhang說。
  • 這12家公司正在推進靶向RNA的小分子藥物
    早期研究人員的甘於冒險,促使了至少十多家醫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專門研究靶向RNA的小分子藥物。因為它的不確定性,該領域充滿了刺激。但是一旦成功,將是「變革式」的進步。這種方法可能會開闢一大批長期無法獲得的藥物靶點,給罕見遺傳病和癌症帶來希望。在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堅守12年的RNA藥物獵人的行家觀點,3個成功的案例的研發啟示,走出隱匿模式的創新公司的玩法,以及頂尖藥企和資本的戰略布局。
  • 闢謠特工隊 | 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取代傳統化療?
    的文章稱,澳大利亞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新的藥物靶向治療方法:納米細胞上載有腫瘤藥物,精準定位癌細胞,已治癒了多位癌症患者。真的這麼神奇嗎?醫學已經有了如此大的突破了嗎?納米技術知多少?首先,我們先來說一說納米載體靶向運輸藥物這項在學術界很火的研究。
  • Nature Materials:新型納米顆粒可能廣譜抗病毒
    世界上成百上千萬的人每年因為病毒感染而死亡。現有的抗病毒藥物,往往只能夠針對單一的或者某一類病毒。現在僅有的幾種廣譜性的抗病毒藥物,需要持續服用來抵抗病毒,且病毒成熟後導致的抗藥性也持續存在。圖片來自:pharmaceuticalintelligence.com一個由美國、紐西蘭、義大利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抗病毒納米顆粒,可以廣譜的針對各種不同的病毒,例如單純皰狀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登革熱病毒和慢病毒。
  • 雙重靶向納米方法是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有利工具
    然而,目前的臨床研究僅針對澱粉樣或非澱粉樣假說,因此,應採用多種病理學靶向臨床方法,以通過獲得協同效應來降低疾病的風險水平。來自美國邁阿密大學的Roger M.Leblanc團隊認為,納米顆粒在阿爾茨海默病治療中的使用已被證明具有多個潛在的好處:(i)增加大多數治療藥物的溶解度、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ii)通過特定的靶向系統減少不良反應;(iii)增加在靶位上的負載能力和緩釋以及負載治療劑混合物的能力以增強聯合療法的可能性。而且,使用光致發光納米顆粒可以通過成像輔助藥物遞送。
  • 靶向輸送後勁不足,納米藥物還是萬金油!
    這些納米藥物或「靶向輸送系統」不僅明顯增加了高脂溶性藥物的水溶解度,減緩藥物的半衰期並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而且因為實體瘤組織中血管豐富、血管壁間隙較寬、結構完整性差,淋巴回流缺失,造成這些尤其是直徑在10-100納米之間的納米藥物因為EPR效應能在腫瘤組織中富集。
  • 納米抗體Nanobody研發格局研究報告
    編者按納米抗體近年來發展迅速,Ablynx是該領域的絕對領導者,自主開發的同時,與多家藥企開展了合作,旗下有40多個在研的納米抗體藥物。本文介紹納米抗體藥物的研發格局。2.2 癌症ALX-0651:ALX-0651靶向趨化因子CXCR4的兩個表位,是第一個進入臨床的針對GPCR的生物藥物。由於與標準療法相比沒有展現更好的藥效,已經停止開發。
  • 5種看見病毒的方法
    ,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它們,甚至在標準光學顯微鏡下也無法看見它們。 要了解這些方法,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病毒究竟有多小。大多數細胞的直徑約為100微米,也就是0.1毫米左右;而病毒的大小約是這個數字的1/1000,平均大約為150納米(0.00015毫米)。
  • Angew.含硒納米藥物在癌症免疫治療、放療和化療聯合治療中的應用
    共104家會員企業在賣,看一看吧 導讀 近日,清華大學的許華平教授團隊發展了一系列含硒納米藥物,將癌症免疫治療與化療、放療相結合,顯著提高了免疫治療的抗腫瘤活性,為癌症聯合療法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策略。
  • Science:揭示先天免疫系統介導的HIV納米顆粒免疫原靶向生發中心機制
    2019年1月9日/生物谷BIOON/---免疫系統能夠識別納米和微米大小的顆粒(比如病毒和細菌)並對它們作出反應。納米顆粒經輸入淋巴被運送到淋巴組織中,經內化和加工後用於樹突細胞的抗原呈遞,並且通過B細胞受體(BCR)的結合激活B細胞。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他們也在竭盡全力研究為什麼納米藥物對某些病人和腫瘤有效,對另一些卻無效。在擺脫了這個領域不切實際的空想之後,納米藥物研究人員現在希望研發出一種名副其實的更有效的靶向治療方法。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篇綜述將不同腫瘤、不同藥物及不同納米顆粒的數據放在一起分析不合理。MIT的生物醫學工程師Sangeeta Bhatia則認為,儘管不到1%的富集量聽起來似乎並不多,但是「如果這麼多的藥物都在正確的細胞(即癌細胞)中,那也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