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恐龍博物館立體書,自己動手做恐龍,復原化石提高動手能力

2020-12-03 英集社

地球上曾經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恐龍,三角龍,君王暴龍,無齒翼龍,劍龍,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性,又是怎樣從地球上消失的呢?

在這本書中,小讀者們會作為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親自參與到恐龍化石的復原搭建工作中,為博物館裡不同的展館選擇搭建不同的化石模型。本書通過讓小讀者親自動手,利用書中提供的零件製作立體機關,模擬恐龍化石的搭建過程,鍛鍊小讀者的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小讀者從認識化石,了解恐龍的骨骼結構開始,向讀者介紹三角龍,劍龍,君王暴龍等不同恐龍的樣貌和生活習性。

從植食性恐龍到肉食性恐龍,從海底到天空,讓小讀者在充滿趣味的閱讀過程中,輕鬆自然地認識神秘的恐龍世界,學習這些神奇的史前動物的相關知識。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都特別喜歡恐龍?
    《侏羅紀公園》的導演——史蒂文·史匹柏,從小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恐龍迷,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在博物館中看到恐龍化石,就無可救藥地喜歡上了恐龍。再到後來,童年的奇思妙想被搬上了大熒幕,創造出一個關於恐龍的侏羅紀世界,也贏得了世界範圍內恐龍迷的追捧。
  • 長假到了 大批恐龍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活過來」
    》電影裡面表現的那樣,利用從琥珀化石昆蟲血液中提取到的DNA來復活一隻真實的、鮮活的恐龍。這裡的「活」更帶有科學復原和博物館展示的意義,從科學復原的角度,呈現古生物學家們是如何以化石為起點,通過對骨架、姿態、肌肉、皮毛、行為、習性等的研究,還原千姿百態的恐龍世界;從展示技術的角度,通過音頻、視頻、幻影成像、AR、VR等手段,讓恐龍吼叫起來、站起來、動起來……此外,展覽還從「科學復原」這個角度切入,按照「恐龍印象-化石發掘-骨骼搭建-形態外貌-行為習性」的脈絡,結合恐龍復原科學研究中的經典案例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根據這些發現,浙江已命名了5種恐龍,分別是:浙江吉蘭泰龍、禮賢浙江龍、麗水浙江龍、中國東陽龍,和剛剛命名的天台越龍,也就是說這5種恐龍都是在浙江首先發現的新屬種。  昨天,《龍行浙江——浙江出土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不僅展出了近百件恐龍、恐龍蛋和恐龍腳印等化石標本,還能看到根據化石等復原的6件恐龍骨架。
  •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恐龍去哪挖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恐龍去哪挖?
  • 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萬一:博物館教育讓冰冷的石頭「說話」
    立志成為恐龍專家的Jacob曾給萬一館長寫信表示想去博物館實習,熱愛博物館教育的萬一當即為他安排了為期三周的實習。在館內專家的指導下,Jacob學習了地質古生物學基礎知識,參與了恐龍化石的修理、模型製作、組裝、科普講解和野外化石點考察等工作,撰寫了一篇恐龍化石記述和對比的短文,熟悉了恐龍各部位骨骼的名稱和功能,初步掌握了古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
  • 與恐龍同宿,探秘侏羅紀!博物館奇妙夜,時光之門在這一夜只為你開放~
    假如讓小朋友們也在博物館度過完整的一夜?而這個博物館恰恰剛好是一個恐龍博物館?這一夜,我們博覽世界之最,領略大自然的智慧;在恐龍密室裡破譯密碼,尋找屬於我們的寶藏;動手實踐,為恐龍恢復模樣;掌握野外生存技能,搭建自己的"家";都是家園的守護者
  • 中國的恐龍之鄉:世界級的恐龍博物館,出土恐龍化石世界之最
    胖狗:一個90後的小女孩,在八年時光裡,生活的瑣碎和爭執慢慢磨光了愛情,慢慢迷失自己。我決心去看看這世界的廣袤,帶上名為豬頭的狗,帶上尋找的心。我們在路上,我們的故事在這裡。以下是我在四川省的自貢市的所見所聞和有感而發!
  • 恐龍人俱樂部新項目《恐龍實驗室》——親手拼裝恐龍化石!
    小時候的我,對遠古生物充滿了好奇,每當有人問我,「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
  • 靈武恐龍化石目前要面對什麼
    央視對靈武恐龍化石挖掘現場直播的結束,使靈武恐龍化石現場稍稍平靜,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比以往多了起來。8月31日,在靈武恐龍地質公園,挖掘工作已經停止。  據工作人員介紹,由於3號坑還沒有建起保護棚,挖掘出土的恐龍化石越多,反而不利於恐龍化石的保護,因此在直播之後,也就是8月27日,恐龍化石現場的挖掘工作就暫時告停。
  • 縉雲恐龍博物館開館,一起走進侏羅紀的世界
    目前確認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市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
  • 國內唯一古生物化石形象重建師:畫出千幅恐龍(圖)
    不是在氛圍嚴肅的科研機構,也不待在燈光幽暗的博物館,趙闖和他的夥伴們創造了一個關於恐龍的烏託邦,進行著最科學嚴謹的化石復原,做著最不切實際的夢。  大二時繪製的作品「遠古翔獸」 登上英國《自然》雜誌的封面  趙闖的名字第一次在圈內火起來是在2006年底,他繪製的「遠古翔獸」復原圖登上了英國《自然》雜誌的封面。
  • 美國北卡一家博物館獲贈「決鬥恐龍」化石
    多年來,持續的法律訴訟導致這具化石一直被封存在實驗室或倉庫裡,如今這一著名化石終於將被送往北卡羅來納州自然科學博物館(NCMNS)。在私人基金會和市、郡、州政府等捐贈者的幫助下,非營利組織「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之友」以博物館的名義購買了「決鬥的恐龍」化石,具體金額未公開。
  • 小盜龍的朝聖之旅: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遊記
    小盜龍的朝聖之旅: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遊記全文5800字,圖片60幅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走遍全世界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一樣朝拜「聖殿」,這些聖殿正是自然歷史與人類科學知識的結晶,帶著我們回溯地球生命史的傳奇。我會將自己的朝聖之旅寫成參觀遊記,分享給大家。如果你喜歡我的世界頂級自然歷史博物館遊記,歡迎轉發評論,打賞就更好啦!
  • 化石修復師這樣「復活恐龍」
    在熙熙攘攘的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裡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恐龍化石有序陳列40年間,他跑遍了楚雄州的犄角旮旯,訪遍每一處恐龍發掘地,共修復了60多具恐龍,100多件化石。王濤介紹,找化石、挖掘、修理、復原、命名、裝架,一具恐龍化石從野外到「走」進博物館,需要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在修復化石之前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 重慶上演現實版侏羅紀 30餘條恐龍「復活」(圖)
    現實版侏羅紀公園  據重慶科技館館長郭定平介紹,此次恐龍展共推出120餘件展品,其中骨架展品就有36具,此外還有10條仿生恐龍。不僅如此,各類恐龍的骨骼部件化石、蛋化石和腳印化石以及與恐龍同時代生活的魚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蛇頸龍類化石,以及植物化石等都將同時展出。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距今1.2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兩隻小恐龍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間,地動山搖,洞穴瞬間塌方,小恐龍還沒有來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屍骨會變成化石,並且被人類發現,成為2020年被命名的中國新恐龍。
  • 大山鋪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出山」了
    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12月21日,自貢又發現一處恐龍化石點,這也是本地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23日傍晚,這塊恐龍化石被成功挖掘,安全運回自貢恐龍博物館。12月21日下午,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多年的市民李飛在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散步,經過一處因施工被鑿開的巖壁時,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似乎是恐龍化石。隨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在現場確認這是一塊蜥腳類恐龍化石,長約1.1米,距今約1億6千萬年。
  • 學習恐龍冷知識,小學生用石膏粉「復原」恐龍
    長江網12月20日訊(記者郭可瀅 通訊員吳利霞)恐龍有沒有可能擁有彩色的皮膚呢?20日,15個親子家庭走進武漢中華奇石館恐龍化石展區,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講解隊隊長王嘉坤、地球科學俱樂部任龍覺、李建威一起,學習恐龍的冷知識、用石膏粉和顏料「復活」恐龍。
  • 縉雲恐龍博物館開館啦!一起走進侏羅紀的世界吧!
    目前確認最早的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晚侏羅世(距今1.5億多年前)。而有尾錘的甲龍化石,此前只發現於晚白堊世末的坎潘期和馬斯垂克期(距今約8360-6600萬年前)。浙江,可以說是「恐龍之鄉」。麗水縉雲縣,是浙江恐龍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之一。
  • 我國第一塊恐龍化石出土地:黑龍江邊嘉蔭國家恐龍地質公園
    如今這裡已建成以恐龍為主題,以恐龍化石為基礎,結合恐龍科普知識,發掘現場和聲光電控制的原始場景為一體的恐龍主題公園,並升級到國家級恐龍地質公園。1902年由原住民提供線索,俄國人在這裡發現了恐龍遺骸,並進行了發掘。用挖出來的恐龍遺骨化石,組裝成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黑龍江滿州龍骨架。這就是我國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被譽為「神州第一龍」,目前這具恐龍骨架在聖彼得堡博物館內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