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著一條視頻,稱「蜆子裡個個都有寄生蟲,千萬別再吃」。視頻中,拍攝者從飯桌上的一盤蜆子裡拿出幾個,用牙籤從其中一個撥弄出一長條形、半透明狀類似蟲子的物體。拍攝者說:「以後看誰還敢吃!看到這寄生蟲了嗎?還活著!這是大家喜歡吃的海鮮蜆子。這寄生蟲有多長,吃到肚子裡它再產卵,生大團大團的寄生蟲,再腐蝕人的身體!這蜆子裡的寄生蟲,個個都有!發到朋友圈給大家看看,以後誰還再敢吃這些東西!」
視頻中講解者挑出長條形物體,放在桌子上。
圖中紅圈處就是疑似物體。
什麼是蜆子?先來科普一下,蜆子是蜆的俗稱,殼厚而堅,外形圓形或近三角形,蜆子可分為黃蜆子、花蜆子和白蜆子等。蜆子和蛤蜊不是同一種貝類,但兩者外形類似,因此在我國一些地區也會把蜆子、蛤蜊都俗稱為蜆子。
視頻中的這個半透明狀類似蟲子的物體到底是什麼?在飯桌上常見的這種普通貝類真的長滿了蟲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網上進行了搜索後,發現了一些高度相似的所謂「寄生蟲」、「注膠」案例。
案例一:哈爾濱蜆子裡發現「寄生蟲」
2015年4月,「烤蜆子個個都有寄生蟲」的傳言在黑龍江哈爾濱流傳。事情的起因為某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哈市烤蜆子個個都有寄生蟲」的網帖,在帖子內附的2分鐘視頻裡,有人用筷子從正在烤的蜆子中挑出一條條「蟲子」。如下圖:
有人用筷子從正在烤的蜆子中挑出一條條「蟲子」。圖片:生活報
為了查證這一傳言,黑龍江當地媒體《生活報》記者購買了大量蜆子進行開殼實驗。記者發現,的確每個蜆子肉裡都有這種半透明的條狀物。該物體呈半透明狀,長約1.5-2釐米, 直徑大概2毫米,中間略粗,兩頭較尖,摸上去很光滑有筋道,用指甲能輕易掐斷,但它並不會動,不像活的。將這些蜆子放在烤盤上烤過以後,條狀物就轉為了乳白色。
記者隨後求教於東北農業大學水產專家。專家表示,微信公眾號視頻中的「寄生蟲」就是記者在蜆子肉中發現的條狀物,但它卻不是真正的蟲子,而是蜆子的一個消化器官——晶杆。
專家還說,晶杆是軟體動物消化管中的半透明膠樣棒狀體,是貝類獨有的一種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它的作用是分泌消化酶,幫助消化。除了蜆子外,海螺、蟶子、牡蠣等貝類內均有晶杆,是無毒可食用的正常組織。但因其長在「泥包」(蜆子的消化系統) 裡,一般不易被人發現,也通常不會被食用,所以才會被誤認為寄生蟲。
晶杆消化作用示意圖,圖片:物種日曆
案例二:煙臺蛤蜊被「注射明膠」
2016月7月19日,有山東煙臺市民反映在蛤蜊中發現明膠類物體。他用筷子從蛤蜊裡挑出了一條半透明物體,他認為這是商販給蛤蜊注射了明膠,「嚇死人了,海鮮還能不能吃了,裡面都是明膠......」還有市民反映:「上周買的現成的蛤蜊肉,也是這樣子,我也沒敢吃,不知道是啥東西!」
煙臺市民反映,他用筷子從蛤蜊裡挑出了一條半透明物體。來源:膠東在線
經專家介紹,蛤蜊中揪出的白色長條並不是明膠也不是什麼寄生蟲,而是蛤蜊、牡蠣等軟體動物的一個消化器官晶杆。有的晶杆體易溶,如牡蠣,從水中將牡蠣取出後,晶杆體會自行消失;有的堅實難溶,如蛤蜊,這就是市民揪出的半透明物體。
案例三:廈門蟶子裡也有「透明蟲」
不僅僅是蜆子和蛤蜊,據廈門日報報導,2015年廈門市民黃先生在蟶子裡也發現許多透明「蟲」,這把他給嚇了一跳。根據黃先生提供的圖片,這些「蟲子」幾乎是透明的,外形細長,其中一端還帶有一些血色。
這些透明「管子」,是蟶子的消化器官。圖片:廈門日報
根據圖片和描述,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鍾幼平介紹,所謂的透明「蟲子」其實是蟶子體內的器官「胃部攪拌器」,也就是晶杆。蟶子的晶杆呈半透明明膠樣棒狀,大約兩三釐米長,其中一端大約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會有血色。由於一般人煮蟶子時,並不會把它掰開來,而等蟶子煮熟後,晶杆已經溶解,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隨手轉發朋友圈」未必是美德
記者發現,無論是哈爾濱、煙臺,還是廈門的案例中,消費者犯了同樣的錯誤:把大多數貝類都有的這個消化器官——晶杆,誤認成了「寄生蟲」或者「明膠」。再比對我們文章開頭的這段視頻裡的長條形、半透明狀物體,兩者高度相似,我們有理由懷疑,視頻中的這個「寄生蟲」可能就是晶杆。
有人會問,視頻裡的拍攝者提到了「蟲子會動」,晶杆會動嗎?記者還真找到了一個蟶子的晶杆在動的「驚悚」視頻……這是去年在浙江台州流傳的一個視頻,當地相關部門進行了闢謠:這個半透明的物體不是蟲子,還是晶杆!
視頻開頭,手中的晶杆如蟲子般在動。
當然,貝類長寄生蟲理論上是有可能的,特別是淡水類水產,這與水產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要說每個蜆子都有的所謂「寄生蟲」,那應該就是晶杆了。拍攝者一口咬定「這蜆子裡的寄生蟲,個個都有」,還鼓動網友隨手轉發朋友圈,是唯恐天下不亂嗎?還是那句話,遇到食品安全問題,請立即向當地食安部門舉報。
最後,上海闢謠平臺建議,食用海鮮河鮮一定要煮熟煮透,徹底殺死細菌,勿輕易食用涼拌類海鮮。
(本文由鄭子愚協助校對)
上海闢謠平臺郵箱:shwlpy@qq.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周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