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起源於美洲熱帶地區,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利用史。瑪雅人、阿茲特克人除了食用之外,還把可可豆作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哥倫布第四次美洲探險時(1502-1504),曾在宏都拉斯海域碰到一隻載有20多個瑪雅人的獨木舟。
哥倫布發現他們對船上一堆可可豆特別珍惜。如果誰丟落了幾顆,他會立刻小心翼翼地撿起來(像拾錢幣一樣)。可可豆是製作可可脂和巧克力(朱古力)的原料。西班牙徵服者科爾特斯在墨西哥見到了這種備受歡迎的飲料,稱作巧克力(chocolate),是由碾碎成粉的可可豆和香料配製而成。
可可豆隨後傳入西班牙,再傳入法國。後由樞機主教、首相黎世留(1624-1642年執政)推薦給法王路易十三的王后瑪麗亞·特雷莎,得到她的喜愛。可可遂在法國傳開,並傳到歐亞非各國。阿茲特克王蒙提祖馬的臣民飲用的巧克力是苦味的。西班牙人在這種飲料中加入了糖並對飲料配方保密了約100年。
1700年左右,英國人進一步改進了配方,加進了牛奶。此後,又有人加進了果仁。現在,巧克力系列糖果糕點飲料已風靡全世界。我國廣東、海南、臺灣、福建等沿海熱帶地區也栽種可可。可可晚至1922年才被引種至臺灣,1954年引種至海南。
除了可可,咖啡也是因地理大發現才傳播開來的重要作物,並成為中國、歐洲、印度等文明圈的新食品。咖啡現在已成為全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三大飲料之一(咖啡、茶葉、可可)。 咖啡樹起源於東非衣索比亞,後傳至南阿拉伯。傳說9世紀中葉時,阿拉伯牧人卡爾迪(Kaldi)見他的羊吃了一株野生果樹上亮紅的果實異常歡躍,便也試著品嘗此果實,仍有同樣感覺,於是發現了咖啡。
公元900年左右阿拉伯醫學家拉熱斯(Rhazes)首次在文獻中記載了咖啡。雖然伊斯蘭教的正統派因認為咖啡醉人而加以禁食,但種植食用咖啡仍在阿拉伯世界傳播流行。不過這時還是作為食物和藥物使用。13世紀時,阿拉伯人將咖啡豆焙製成飲料,並出口贏利。地理大發現開始後,咖啡飲料的製作法1554年由阿拉伯傳到土耳其,1615年由土耳其傳到義大利,1644年由義大利傳到法國,接著便傳到各歐洲國家。17世紀50年代倫敦出現首家咖啡屋,17世紀80年代在北美的波士頓、紐約、費城也出現了咖啡屋。但阿拉伯人長期壟斷和封鎖咖啡樹的種植,不準將咖啡種子或樹苗帶離阿拉伯。
17世紀中葉荷蘭人首先搞到了咖啡樹苗。他們將其種在荷蘭的植物園裡。咖啡樹由此傳入歐洲各國。荷蘭人又於1658年將咖啡樹移植於錫蘭,1696年移植於爪哇,以後逐漸在南亞、東南亞普及。1723年,在加勒比海馬提尼克島服役的法國軍官德·克利尤(de Clieu)把從巴黎的植物園弄到的咖啡樹移植在馬提尼克島。此後這批樹的後代逐漸遍布西印度群島,甚至到了南美洲。以後咖啡樹遍布於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咖啡樹於1884年被引種到臺灣,1908年引入海南,以後相繼引種到雲南、廣西、福建等地。
今天,咖啡廳(館、屋、店)已遍布於全世界的大街、賓館。 花生、向日葵、可可、咖啡的傳播和普及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優質植物油,可口的零食和風味獨特的飲料,改善了人們的飲食生活。前兩種食品尤受到東方人的歡迎,後兩種果實更得到西方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