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初,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了一款特別的「飲料」,它由可可豆和各種香料混合製成,十分香甜,頗有經商頭腦的科爾特斯詢問了原材料後,立馬把它帶回西班牙,並在西非的某個小島上種植了可可樹。
待到果實成熟,科爾特斯讓人把可可豆磨成粉,加入糖和水等,做成了升級版「可可飲料」,查理五世一喝,讚嘆不絕,於是「可可飲料」成為西班牙上流社會最流行的飲料,甚至還被皇室當成嫁妝,於是它傳到了歐洲各地,經過人們不斷加工,巧克力正式誕生,在當時,能吃得起巧克力的,非富即貴。
時至今日,巧克力再也不是貴族和有錢人的專屬,而是大家都吃得起、買得到的美味零食,它那種絲滑、入口即化、苦中帶甜的口感,讓人愛不釋手。
眾所周知,製作巧克力的原材料是可可豆,非洲則是最適宜種植它的地方,根據資料顯示,全世界3分之2左右的可可豆都來自非洲,這個數字是十分驚人的,所以很多人都理所應當的認為,非洲本地人一定吃巧克力吃到「膩」,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他們不但吃不起巧克力,甚至都不知道巧克力為何物。
第1個原因:採摘可可豆的僱傭費非常低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可可豆從生豆到成品出口的流程,一般來說,工人們要先把豆莢從樹上摘下來,然後運到開闊處,將豆莢的木質外殼打破,挖出裡面的可可豆。然後將生豆裝進箱子裡,用香蕉葉蓋嚴實,接著放在高溫、通風處,讓它們發熱發酵,期間工人們要不斷翻動它們,3~9天後,可可豆完全乾燥,苦味褪去,就可以賣給各大原料商。
這項工作雖然漫長枯燥,且需要耗費大量人力,但因為技術含量很低,加上非洲最不缺的就是廉價勞動力,所以農場主們為了節約成本,會把僱傭費壓得很低很低,甚至經常僱傭當地的小孩,他們好管理,動作快,並且要求的報酬更低,所以一天下來賺的錢,不過夠他們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哪裡會捨得去買巧克力吃?
第2個原因:非洲可可豆外銷價格低
首先我們要明白,可可豆並不等於巧克力,它不過是巧克力的原材料,要想把它加工成巧克力,需要經過各種複雜的工序,所以非洲人即使拼命種可可、摘可可、賣可可,也不過是賺個原材料錢。
在西非,被晾曬後的可可豆被中間商以1公斤7元的價格賣給各大品牌的巧克力原料商,這些商人再把可可豆處理包裝,運到其他國家,可可豆便搖身一變,成了1公斤17元,然後再被賣給巧克力製造商,產出巧克力,最終價格從100克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所以說,非洲只是生產可可豆,並不代表就有吃不完的巧克力,對於大多數普通非洲人來說,放在精美包裝袋裡的巧克力,是如同奢侈品般的存在,他們哪裡捨得花錢去買來吃。
甚至當年有記者跑去非洲採訪這些可可豆採摘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巧克力」是什麼,他們還以為外國人買可可豆是為了釀酒,當記者給了小孩子一些巧克力吃,他們露出了開心又驚訝的笑容,真是讓人心頭髮酸。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