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早在瑪雅人時期就開始吃巧克力了 你了解可可豆嗎

2020-12-04 欣驛說歷史

繁榮的商業把瑪雅城邦連接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使瑪雅文明更有活力和創造性。為了支持生意興隆,錢是必不可少的。

與其他古典文明不同的是,瑪雅獨特的貨幣是可可豆,可可豆不僅成為商業繁榮的種子,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芳香飲料。小可可豆讓我們可以從一個很小的角度來看待瑪雅文明。瑪雅地區的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因此不同城市之間的商品交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一個發達的貿易網絡,瑪雅文明就很難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與此同時,瑪雅人不僅在瑪雅城邦之間進行貿易,而且社區居民也長途跋涉去獲取他們需要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根據運輸距離、貨物數量和貨物種類,瑪雅人的貿易活動有很多層次。在農村市場上,鄰居之間出售和流通多餘的食物,比如幾十個雞蛋或一袋袋玉米,是當地的貿易;區域貿易是為來自可能屬於不同生活領域或由不同專業工匠生產的社區的商品進行的;以及銷售原產地有限但需求量大的產品。活動屬於長途貿易。石灰石,它是有用的和容易雕刻和裝飾在建築,黑曜石,一個好的材料製造石器,火山巖磨我的工具,鹽,樹脂燒香和崇敬,各種藥用植物和香料,美麗的鳥羽毛飾品,和各種儀式貝殼、珊瑚、蜂蜜、陶器和甚至在瑪雅貿易武器是常見的商品。

在瑪雅社會還有一個以貿易為導向的商人階層,甚至瑪雅人在宗教上也有商人保護者。繁榮的商業促進了瑪雅文明的繁榮,而商業的繁榮,需要錢能夠流通,不像其他文明,瑪雅貨幣不是金銀,也不是貝殼,而是可可豆。

可可樹原產於中美洲的熱帶雨林,屬於常青樹。可可樹的果實形狀像橄欖球,長約20釐米。可可果的外殼很厚,果肉是白色的。果肉裡的種子是可可豆。每個可可豆含有40到50顆可可豆。瑪雅人採摘野生可可豆,帶回可可樹的種子,種在自己的庭院裡。

瑪雅城邦的貿易是物物交換,其目的是滿足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獲取金錢本身,所以瑪雅人並不是嚴格地設定貨幣標準,而是以更便於攜帶的商品作為象徵貨幣進行交易。可可豆常被用作象徵貨幣。

有人可能會想,可可豆是不是種植更多可可樹的家庭的貨幣,或者誰會選擇更多的國產或野生可可豆,誰擁有大量財富而無需從事其他艱苦的工作?事實上,瑪雅人對金錢的看法不僅與現代人不同,而且他們也使用金錢。風格也不同於現代人。儘管一些瑪雅人的數據沒有提到可可豆的具體用途,但學者們研究並得出結論,可可豆可能只是一種方便的計數交換單位。例如,如果一隻兔子大約值10個可可豆,而一個工具大約值30個可可豆,那麼根據10個可可豆和30個可可豆的比例,您可以確定您需要3隻兔子來交換一個工具。

可可豆的數量並不是財富的象徵,因為可可豆本身並不能直接用於購買商品,所以可可豆除了可以產生金錢效應外,還可以用來製作豐富的巧克力。

在瑪雅城市科拉的墳墓裡,考古學家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有2600年歷史的罐子,這個罐子的殘骸讓考古學家們大吃一驚。實驗室分析表明,罐子裡的遺骸可能是最早的巧克力,考古學家在附近村莊發現了種植的可可樹。

在採摘野生可可的過程中,他們慢慢發現這種水果可以用來製作美味的飲料,於是他們把自家附近的可可樹移植過來,有些人甚至把它們種在院子裡。瑪雅人生產的巧克力飲料與今天的很不一樣。他們摘了成熟的可可果,發酵,曬乾,放在火上烤,可可豆就出來了。瑪雅人把烤好的可可豆煮成陶器粉,加入水,然後加入胡椒、玉米粉和其他獨特的調味料做成糊狀,然後反覆搖晃,直到液體充滿泡沫,巧克力的獨特風味就完成了。

相關焦點

  • 吃了這些年的巧克力,可你知道它的前身嗎?
    bean to bar要提及巧克力從可可豆的蛻變過程,就不得不說一說「bean to bar」。意思很簡單,就是字面意思,「豆到條」。bean to bar 可不是某個巧克力品牌,它是由單人或者小團隊經過挑選可可豆,發酵,烘焙,研磨,調溫,冷凝等一系列過程,製作而成的一類巧克力,與市面上的工業巧克力在原料和製作工藝上有極大的不同。正因為它接近原生態的製作,bean to bar 保留可可豆原有的獨特風味,而這種味道,恰巧是人們一直所追尋的味覺的碰撞。
  • 吃那麼多巧克力,你知道巧克力是怎麼做的?帶你走進可可豆的世界
    六一兒童節沒多久,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小編一樣,每年過六一都覺得自己老了,六一是絢麗繽紛的,小朋友們歌唱、舞蹈、各種歡聲笑語,不知不覺小編已經十多年過六一了,記得很小的時候每到六一兒童節小編的媽媽總會給小編買很多零食,而小編最喜歡的一種食物就是巧克力,回憶起當年,坐在電視機旁邊看著少兒頻道,吃著甜甜的巧克力,心裡不知道有多幸福,多麼滿足,但是提到你愛吃的巧克力是用什麼原料做的
  • 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豆來源,印第安人最初把可可豆當貨幣用於交換
    瑪雅人、阿茲特克人除了食用之外,還把可可豆作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哥倫布第四次美洲探險時(1502-1504),曾在宏都拉斯海域碰到一隻載有20多個瑪雅人的獨木舟。哥倫布發現他們對船上一堆可可豆特別珍惜。如果誰丟落了幾顆,他會立刻小心翼翼地撿起來(像拾錢幣一樣)。可可豆是製作可可脂和巧克力(朱古力)的原料。
  • 世界上僅5%可可豆屬高端,而這個地方供應其70%。吃不胖的巧克力
    世界上沒幾個人會說不喜歡巧克力說不喜歡的,大多因為加入的糖份太多或沒吃到對的喜歡的,又擔心,吃了發胖今天要給你介紹的,是幾乎不含添加糖的,吃不胖的有機巧克力!國產很多巧克力都是代可可脂,不是純可可豆!它的危害你要知道!厄瓜多的可可豆,全球最佳。早在前哥倫布時期,厄瓜多就開始種植可可豆。
  • 做巧克力沒那麼容易,可可豆有它的脾氣,從選材到加工都讓人著迷
    但很少有人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法國人Vincent和Samuel,在胡志明市經營著越南唯一一個Bean to bar巧克力品牌。為了做出最好的巧克力,他們不但要掌握整個製作流程,還要回到叢林,認識巧克力最初的模樣。一早,Vincent和Samuel,為了獵取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可可,再次踏上旅程。「幾千公裡,我們開了幾千公裡的車,去尋找可可。」
  • 2020年國際巧克力大獎出爐,全新的巧克力風潮你get了嗎?
    在人們生活方式發展的軌跡上,巧克力一直以某種形態存在著,有時是貴族身份的象徵,有時是工業革命的見證者,有時是時尚潮流的代表物……從歷史上來看,巧克力起源於阿茲特克時期,考古學者在一個瑪雅地下墓穴的手札上發現了巧克力的製作過程:「將可可粉放入陶罐加熱,倒入辣椒粉和玉米面,然後用棍子不停攪拌,直到混合物的表面起了一層細細的泡沫為止。」
  • 可可豆裡有巧克力味嗎?小夥切開嘗了一下,猜猜結果如何
    巧克力是人們很喜歡吃的一種零食,尤其是小孩子,幾乎對巧克力沒有半點的抵抗力,但是你知道這麼好吃的巧克力是怎麼製成的嗎?也許很多人都聽說過,巧克力是以可可豆為原料製成的,於是有很多人摘下可可豆,想品嘗一下可可豆裡到底有沒有巧克力味!
  • 帶你到東京體驗「世界一流巧克力」,從可可豆到巧克力的製作過程
    時尚的蛋糕陳列 說起巧克力,基本上男女老幼都非常喜歡吃,因為本身它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的非常出色的巧克力製造商,能夠親眼目睹從可可豆一步一步變成巧克力的全部過程,同時我也把這個過程展示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懂得、並喜歡巧克力的文化。
  • 吃巧克力也能減肥?你不知道的巧克力冷知識
    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巧克力,尤其是女孩子,巧克力絲滑濃鬱的口感,每吃一口都是幸福的感覺~巧克力雖然好吃,它的熱量卻讓人望而卻步,德某芙的牛奶巧克力每100g的熱量就有542大卡……對於減肥的人來說,巧克力更是「減肥食物黑名單」中碰也不敢碰的東西
  • 非洲奇葩怪象:盛產可可豆,當地人卻吃不起巧克力,令人唏噓
    非洲自然資源得天獨厚,適合種植可可豆,盛產可可豆 而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豆就是出自非洲。非洲的炎熱氣候,以及土壤都非常適合可可樹生長,要知道,可可豆可不是那麼容易長成的。新種植的可可樹樹苗,需要10年才能開始結果。而且一顆可可樹的結果的時間也就二十幾年,當這些可可樹失去結果的本能之後,就需要種植新的可可豆去替代它們。
  • 非洲最「怪」現象:出口全球70%可可豆,為何當地人不知巧克力?
    還是你午後一杯暖暖的奶茶,擁有了它仿佛都快樂了起來?甜,無論是在哪個時空,都意味著物質的富庶。仿佛每次人們品嘗到甜食的時候,心底幸福的喜悅就藏不住了,整個人也開始變得快樂起來。因為,蜜和糖,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屬於珍貴的資源,它被看作是財富和權貴的象徵。
  • 巧克力情人私密檔案
    古老的瑪雅文明創造了上帝的佳餚---巧克力,並賦予它無窮的魅力。歐洲人譽之「液體玫瑰」,給巧克力(Chocolate)披上了一層羅曼蒂克的外衣。 早在20世紀以前的文獻中就記載巧克力有一百多種治療作用,被理解成一種良藥。如今它被作為一種舒緩精神壓力的提神食物。
  • 康熙皇帝猶豫了一下,59年後北美比我們更早吃上巧克力
    一度被嘲諷為「豬飲料」的巧克力曾經被用作貨幣、祭祀品、藥品。古人也許根本不會想到,它有一天會成為飽受追捧的情人節零食禮包首選。在他們心中,現代人就像捧著一盒健胃消食片向情侶求婚表白「愛你一萬年」。在這一帶生活的瑪雅人開創了巧克力的食用史。他們把可可豆烘烤發酵之後研磨成糊狀,加上辣椒、香草等配料泡水或泡酒。這就是最早期的可可飲品,而此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巧克力在人們的認知中都只能「喝」。
  • 吃過巧克力沒看過可可豆!內部照曝光網嚇壞:是外星人的蛋嗎
    吃過巧克力卻沒看過可可亞子,實際樣貌曝光眾人嚇壞。(圖/翻攝自TikTok「@sophiargreb」)巧克力在今日已經成為大家都愛吃的食品,但大多數人吃過巧克力卻沒看過可可豆。羅絲要將可可豆做成烘烤可可豆,她說白色膠質的部分實際上吃起來會富含甜分。第一步先將可可豆靜置發酵5到8天,接著烘烤過後外殼就能夠輕易剝除,接著將可可豆壓碎成無數個小塊碎片。
  • 從可可到巧克力,你與秘魯有個甜蜜之約
    巧克力愛好者們,當你下次尋找新的巧克力聖地時,秘魯一定值得你探索一番。可可豆的起源存在一些爭論。最早的證據表明,印加人和瑪雅人首先將起當作飲料飲用,也有證據可可豆起源於安第斯山脈。在秘魯,印加人很早就種植了可可樹,並將可可豆製成一種用於儀式的藥用飲品。
  • 可可豆是如何變成巧克力的
    未加工的可可豆製作巧克力的第一步是獲取可可豆,種植園的工人們會在每年的10-12月份從可可豆樹上採摘下來可可豆莢,可可豆就包裹在豆莢內白色柔軟的果肉中。接下來,他們將可可豆連同白色的果肉一起取出,簡單的去除果肉後,把可可豆夾在兩層香蕉葉之間放置6天左右,讓殘留的果肉發酵,產生獨特的風味。然後經過幾天的日曬自然乾燥,可可豆就可以打包送往巧克力工廠加工了。運到工廠後,可可豆將通過傳送帶進入連續烘焙機,烘焙溫度和時間取決於想要得到什麼樣的風味,一般設置在120°C-135°C 30-90分鐘。
  • 巧克力從「西洋名藥」變成愛情符號 一切都是商家的「陰謀」
    從情人節到婦女節,從生日到結婚紀念日,似乎每個甜蜜的節日,都可以拿巧克力當禮物。不過你知道嗎?早300多年前,巧克力可是作為西洋名藥,被羅馬來的傳教士送入大清皇宮的。那個時候的巧克力,可是與愛情呀、甜蜜呀,沒有半毛錢關係。那麼,巧克力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了愛情和甜蜜的象徵呢?
  • 詳解巧克力分類,這些對巧克力的誤解……是時候澄清了
    巧克力源自可可(cacao)這種「天賜之物」,最早的巧克力是一種飲料,它由可可豆調製,是古代美洲人的高級飲料,用於獻祭和貴族之間的社交,瑪雅人會把可可豆烘烤之後磨成糊狀,加入蜂蜜和辣椒飲用。
  • 你應該知道的巧克力的起源故事,原來是眾神的食物
    對於很喜歡吃巧克力的人,那麼很慶幸你沒出生在16世紀以前,在那以前,巧克力只在中美洲才有,早在公元前19世紀,當地人們學會了怎麼利用當地可可樹上的可可豆,最早的記錄告訴我們,古代人們將可可豆磨碎,和玉米粉,辣椒混合製作出一種飲品。
  • 可可豆短缺 巧克力40年內絕種?
    巧克力面臨絕種,巧克力控要崩潰了嗎?(圖片來源:Pinterest專頁提供)【大粵網‧香港】下個月情人節將至,準備送巧克力嗎?惡秏來了!有研究指出巧克力有機會在未來40年內絕種,情人節便不可以送巧克力了,巧克力控要哭了嗎?這個震撼的消息其實已經不是近日才被發現的,事出必有因,而且原因有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