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共同研製的一款腺病毒載體候選疫苗公布了臨床Ⅲ期數據。
但是問題馬上出現了。
阿斯利康公布,這款疫苗的有效率達90%。可牛津大學對外宣稱該疫苗的有效率只有70.4%。
從審批的角度來看,70.4%雖然算不上低(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是有效率不低於50%的候選疫苗才能提交上市審批),但70%與90%從數據上看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輝瑞、莫納德還有俄羅斯的衛星V號所披露的疫苗有效率都超過了90%,70%這個數據似乎不太符合預期。
那麼,這款疫苗的有效率到底是70%還是90%?基於此,咱們就來仔細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左右互搏的現象發生?
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這款候選疫苗的臨床Ⅲ期試驗在巴西和英國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注射方案。
方案一是給受試者注射了兩次全劑量疫苗,注射間隔是一個月,接種人數為8895人,疫苗的保護效率為62%。
方案二是給受試者先接種一半的疫苗劑量,然後間隔一個月之後,再給予一次全劑量,共有2741人按次方案接種,顯示出了90%的保護功效。
阿斯利康是直接拿著方案2的數據發布了,而牛津大學是將這兩部分的數據處理之後得到70.4%這一結論後再公布。
或許有人看到這就會說了,既然方案2的接種方式保護率高達90%,以後按照方案2接種不就完了嗎?
很遺憾,真的不行。
因為方案2的接種方式,其實是個操作錯誤的產物,違背了醫學邏輯。
根據阿斯利康公司研發部門的管理人員Menelas Pangalos所說,阿斯利康在設計臨床Ⅲ期試驗的時候,根本沒有給任何受試者接種一半劑量的計劃,但是英國的研究機構在計算劑量時發生了計算錯誤,導致了部分受試者只接受了一半劑量(別覺得這事離譜,別忘了前不久還有報導稱英國衛生部門因為表格格式的問題,導致1.6萬新冠肺炎病例丟了)。
雖然企業在發現這一錯誤後,及時向藥監機構提交了方案審批,也沒有導致重大醫療後果,甚至還取得了看似更好的試驗效果。
但這種不同地區、不同接種方案雜揉在一起的試驗,違反了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原本嚴謹的臨床Ⅲ期的試驗設計,也違背了醫學邏輯。
更何況,90%有效率這一結果,根本就靠不住。
除了違反最開始的試驗設計外,這一有效率還存在另一個嚴重漏洞,那就是——違反了臨床Ⅲ期試驗的隨機性原則。
美國疫苗倡導組織Operation Warp Speed發現,接受了一半劑量阿斯利康疫苗的全是55歲以下的受試者。
簡單來說,方案2(一半劑量接種者)相比方案1(全劑量接種者)取得更高的保護率,究竟是因為接種劑量的減少還是受試者因為受試者年輕體壯,免疫力高,本身感染新冠的概率就低?僅從目前的方案而言根本說不清。
根據紐約時報的推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甚至可能因為這一原因駁回該疫苗的上市申請。
事實上,臨床Ⅲ期試驗如果取得了與本身預期不符的結果,就不能僅靠理論上的猜測來解釋,而是要通過進行另一套經過精密設計的試驗進行驗證。
更何況,按照藥物研發的常規流程,用藥劑量這是臨床Ⅱ期試驗早期就應該確認的問題。
臨床Ⅱ期早期屬於概念性探索研究,試驗設計為劑量遞增,目的就是為了確定候選藥物對患者的最佳服用劑量,為Ⅱ期臨床後期試驗提供更為精準的劑量和治療方案。
如果經驗證後,真的發現了減少接種劑量後疫苗的保護率更高這一結論,這影響可不是一般大,直接把臨床Ⅱ期的試驗結論推翻,更會受到質疑。
而且,相比輝瑞與莫納德,阿斯利康自己公布的臨床Ⅲ期分析缺失很多關鍵數據。比如說全部感染者為131人,但並沒有指出接種組和對照組的各自感染人數。
至於這款疫苗究竟是否靠得住,我們還是得持謹慎態度,只能等待後續數據結果誕生才能下定論。
參考資料:
1. 《AZD1222 vaccine met primary efficacy endpoint in preventing COVID-19.23》.November.2020.AstraZeneca.com
2. 康德英.許能鋒.循證醫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