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驅動思考,答案終止想像

2020-12-05 筆記俠

《新商業進化論》專欄·第102篇

| 君莫笑

日本企業高管教練粟津恭一郎曾說:人是被提問支配著的,它比任何語言都能讓人牢記。

一、提問比答案更重要

1.答案變得廉價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需要依靠「出賣」自身的勞動力和智力獲取資源(從食物、工具到信息等等),一切都不是免費的。

今天,像維基百科這樣「不計報酬」的眾包模式使得信息免費傳播,各種信息聚合平臺無時不刻在分散信息流,信息對於我們來說,唾手可得。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1999年,谷歌的年搜索量為10億次;2020年,谷歌的搜索量達到2萬億次;而百度,2020年的日搜索量為50億次。

網際網路時代,技術的發展降低了答案的製作成本和搜尋成本。

遇到問題,我們只要「鍵盤一敲,滑鼠一點」就能輕易獲取(複製)成千上萬的答案,而且幾乎是免費的。

儘管網際網路這本「答案之書」中不乏高質量的,甚至可以說是精闢通透,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但這些優質的答案終究是稀少的,也不是百試百靈的。

因此,在答案變得更「廉價」的同時,提問則變得更加「寶貴」。

2.好奇心變得稀缺

第二,提問也與好奇心密不可分。

首先,好奇心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既是本能,又是需求。

伊恩·萊斯利將好奇心分為兩種:消遣型好奇和認知型好奇。

前者是本能,就像我們走在街上,看到有一堆人圍在一起,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會很「本能」地想要上前去看看發生了什麼。這是人類「骨子裡」的好奇。

後者是需求,是一種想要了解真理,提升自我認知的渴望(本文之後提到的都是後者)。

其次,好奇心要求提問者能夠平等地看待並尊重他人,是一種很珍貴的品質。

在面對未知的領域的時候,必須尊重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平等地看待他的身份,不因為ta是環衛工人亦或是大學教授,而對ta所給出的答案隨意加以評判。

3.思考變得怠惰

第三,有問題,才有思考。

一個深度有效的思考往往需要花費時間收集證據,做出計劃,反覆驗證,得出結論,復盤升級,對於「快時代」中無法延遲滿足的人類來說不太「划算」。

在這個「永遠在線」的時代,我們更加急於得出結論,而非提問。

我們更希望自己能夠快速決策,不再是「計劃的某個時間點」完成,而希望的是」現在、立馬」完成。

二、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提問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提問?

除了「有搜尋引擎,可以隨時查找」之外,這個問題「常見」的答案無外乎「害怕」、「沒什麼好問」、「問題沒意義」、「不懂,也不想知道」等等。

1.「害怕」提問

很多人都「害怕」提問,因為提問會被嘲笑,或是引發衝突(宗教問題另當別論)。有人覺得自己問了一個在別人眼中是「傻問題」的問題,會被他人說Low(沒水平,沒深度),或是表達不當,措辭不準,邏輯混亂,引發他人的不滿。

也就是說,當我們問了一個在別人眼中是「傻問題」的問題之後,就會被他人「打臉」,甚至給自己「拉仇恨」。

久而久之,他人的「仇恨火山」爆發了,我們的臉也被打腫了,我們就再也不敢提問了,畢竟臉面(自尊)更重要。

對於這種類型的「害怕」,我有兩點不贊成:

第一,我不認為有」傻「問題。只有「天真的、無聊乏味的、令人不適的、表述不清的、邏輯混亂的......」問題。但這些和「傻」扯不上關係,在我的「偏見」之中,只要願意提問題,就表明我們對世界有好奇,渴望了解世界。第二,承認自己無知沒有什麼可恥或者丟臉的,作為成年人,我不認為自尊心「應該」脆弱到這樣的地步。

此外,也許是我妄言,但我們接受的教育模式似乎不太喜歡我們不斷地提問,去質疑權威,也不太喜歡我們打破常規,問一些對現實生活沒有實用價值的問題。

我們的學校教育更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像「金拱門的漢堡」一樣——保持標準化和一致性。不要去問一些「教材沒有的、考試不考的、對你現在沒什麼幫助的」問題。

被排山倒海的考試折磨的我們,正確地回答問題得到的存在感遠比提問出題來得更有意義。

試著回想一下,你上學的時候,是作為一個愛提問題的學生被表揚的多,還是作為一個能夠完美給出標準答案的學生受到的表揚更多?

其他人我還真不敢確認,至少學生時代的我,是後者受到的表揚更多。

哪怕你是真的對世界充滿好奇,也會有人告訴你:你又不是愛因斯坦,別問這問那,做好你的作業就行。

因為「正確」的答案能為你帶來更多的認可和獎勵,正向的反饋會不斷地刺激我們去做這種能夠獲得認可和成就感的行為。

之後,在你的人生之中,這樣的情況會一直持續。

等你工作了,你會發現我們經常會獎勵那些能夠回答、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提出問題的人。

因為提出問題會被看做「製造麻煩、質疑他人、甚至是憤世嫉俗」,很快,你就會被邊緣化,被孤立,甚至被視為組織的「毒瘤」,成為了威脅組織穩定的人。

2.無需提問

另一種最常見的就是「單純地不care(關心)」,這種情況就像網絡流行語所說的「佛系」——「不苛求、不在乎、不計較,看淡一切,隨遇而安」。

反而「害怕」提問之後,諸多煩惱上身,影響自己「無欲無求」的人生節奏。

錢鍾書先生就說過:否定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錢先生的確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真的是「好」方法麼?

我的偏見是,錢先生是在反諷,因為這是Loser處理問題的方法。

真想解決的問題的話,就要不斷地去提問,找到那個最本質的問題,然後調集資源,審慎行動,即時反饋,最後復盤。

否定問題,無非就是掩耳盜鈴罷了。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三、提問的具體好處是什麼?

那麼,提問對我們每個人自身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是需要通過「提問能力」來培養的,它們是:選擇力、創造力、學習力、人際交往力。

1.選擇力——信息篩選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人生有限,面臨浩如煙海的信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要了解所有的信息,只會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而且現在似乎進入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

那麼,是否真的存在信息過載?

得到的萬維綱老師曾說:信息過載是一個偽命題。

他認為,正是因為你對信息不熟悉,所以你面對豐富的信息會感到恐慌。

萬維綱老師還給了兩個旁證:

第一,自印刷術發明以來,信息從來都是海量的,為什麼只有在網際網路時代人會感到信息過載;

第二,美國皮尤中心發布的《皮尤報告》顯示,美國只有兩成人感覺到信息過載,而這兩成人還主要是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大部分年輕人不認為有信息過載。

如果你不同意這個觀點,那麼我們就默認信息是過載的。

那麼,信息過載的情況下要怎麼處理?

尼爾·布朗提出了兩種思維: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的優點在於你能夠吸收外界千絲萬縷的信息和知識,為你今後展開複雜的思考奠定基礎。

但是它的缺點在於你吸收的一切信息必須是井井有條的。「海綿式思維」對哪些信息和觀點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觀點應該摒棄,提供不了任何判斷方法,學習者很容易讀到什麼,就信什麼。

相反,「淘金式思維」是一種帶有主動權的思維方式,它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積極與它展開互動,有選擇性地接收信息或知識,並對這些信息和知識做出批判。

未來,信息只會越來越多,如果不懂得篩選信息,註定只能當成信息垃圾桶。

2.學習力——獲取新知

《知識的錯覺》這本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拉鏈」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其實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那麼「有知識」,甚至可以說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其實都很微不足道。

知識的產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真正帶來知識的,不是在已有的存量知識上的創新,而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我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勤奮地學習沒有問題,但是,除非你自己能夠精準地把握問題,提出問題,不然盲目地勤奮沒有半點好處。

比如,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就是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讀專業大師的著作,學者的論文等等。

但是,畢業之後,一旦來到真實的社會當中,我發現不管自己腦子裡裝了多少知識,多少牛人的模型,我依然會陷入很多茫然失措的境地,因為很多東西和課堂學到的知識完全不一樣。

3.創造力——突破認知邊界

提問的力量不僅僅止步於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不斷地發問的過程中推動著知識的進化,激發創新。

就像生物會隨著環境進化而進化一樣,知識也會隨著問題的進化而不斷進化,一個新的問題會帶來一個新知識,而一個新的知識可能會帶來新的創新。

可攜式MP3播放器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了,但蘋果公司發現市場上的產品用戶體驗都不好。

史蒂夫·賈伯斯對這類的產品直言不諱:"都是垃圾"。

賈伯斯決定蘋果應該嘗試做出自己的MP3播放器——能夠與iTunes很好地兼容,並且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到Mac平臺。

2001年10月23日,蘋果公司揭開了第一款iPod的序幕,將5GB的音樂存儲空間裝進了一個不超過一副紙牌大小的白色盒子裡——第一代iPod被宣傳為「口袋裡裝了1000首歌」的設備。

蘋果公司的命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一個成功的產品背後,都有等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創新的本質就在於解決問題,但前提是你要找到那個最本質的問題。

4.人際交往力——保持積極關係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人際關係。

那麼,提問對於人際關係有什麼作用?

在工作方面,通過提問與領導緩解尷尬,拉近距離;推動與同事和下屬之間的合作,同時避免摩擦,進行激勵。

想像一下,你和領導坐在同一輛車內,如果你不知道該和領導聊什麼,空氣都安靜了,這個時候會不會很尷尬?

此時,如果你能找到一些工作上或者生活之中的常見問題,向領導詢問,徵求意見,是否會有利於緩解尷尬的氣氛?

比如:領導,我最近在某項目上碰到一些麻煩,請問您有什麼建議?亦或是,領導,我有一個朋友總是問我借錢,但我自己其實手頭並不寬裕,如果碰到這樣的事情,您會怎麼辦?

不管你是不是真心想知道答案,提問起碼起到了破冰的作用。

當然,如果領導真的給到了你足夠好的建議,同時通過與你的互動,更加了解你的為人,豈不是兩全其美。

再想像一下,如果你對於同事或者下屬的工作不是很滿意,選擇直接言辭犀利地指出,還是通過不斷地設問引導,哪一種方式會引起對方更大的反感?

比如,「小X,這項工作你做得不太好,我覺得有這裡有問題」,或者「小X,你覺得這項工作的重點是什麼,你是怎麼想的,你覺得怎麼做合適.......我覺得你的想法不錯,我在給你補充一點,你看可以嗎?」

剛才說的是工作中,再說說生活上的。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種類型的人:Ta們和人說話並非出於無惡意,但Ta們傳遞出來的信息讓他人感覺卻是非常的負面,即使本意是出於好心,卻總是容易傷到別人。

比如,你有一個親戚,逢年過節就會問你這樣的問題:「你都30多了,為什麼不結婚啊?」

又或者你有一個朋友,他會在你把事情搞砸的時候問你:「你怎麼連這麼點小事也幹不了?」

Ta們的關心總是讓人覺得不那麼舒適,總是那麼消極負面,讓我們不願意回答,甚至想要直接拉黑對方。

提問不只是為了取悅他人,去說「甜言蜜語」,而是通過提問創造一段積極的關係,而且可能對方在回答你的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有新的發現。

正如大前研一所說:提問能力是未來生活和工作必備的能力。

四、如何有效提問

粟津恭一郎曾指出:提問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

1.問對的人

首先,提問對象很重要,提問往往都是雙向的。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提問者,你的回答者就至關重要。因為他的認知水平,思考方式和論據的科學性對於答案的好壞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往往需要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前者用於指導並搭建框架,可以通過觀察獲取,而後者是內化的,往往需要大量的學習和經驗,比如烹飪技術。

所以,找到同時具有這兩方面知識的回答者,也是提問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答者是這個問題領域中的高手嗎?他的專業背景夠硬嗎?他的理論和方法可行性怎麼樣?他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嗎?他願意花時間來回答我的問題嗎?

2.一次只提一個問題

其次,一次只提一個問題。

一次提一個問題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層層遞進,將問題推向核心的本質,通過逐層的嵌套將問題各個部分都弄清楚。

如果一次性提出好幾個問題,一方面會讓回答者感受到壓力;另一方面,如果問題之間的相關性不大,最後得到的回答可能效果也不會太好。

問題最好是既讓人感到舒適,又讓人覺得層次分明,邏輯嚴密,這樣回答起來思路也不會亂。

問題既要簡單,又要有深度,既要有焦點,又要有彈性。

切記,哪怕只有一個問題也儘量不要做預設,不要輕易做評判對方的答案。

3.問開放性但又明確的問題

開放性問題的定義是:問題提得比較籠統,圈定的範圍很不固定,給回答者以很大的迴旋餘地。

比如,問他人喜歡什麼類型的電影,有什麼愛好,而不是問他人「是與非」的問題。

其次,在提開放性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如下幾點:

①儘量縮小範圍,不要問過於籠統的話題,也不要談論時間跨度極大的事情。比如,就個人規劃來說,可以細化到3個月內的運動規劃,1年內的工作規劃、1年內的學習規劃等等;

②儘量不要用消極的方式提問。比如,當和同事交流的時候,不要說你覺得你的方案有什麼不足?而是問他,你覺得你的方案有什麼地方可以優化得更好。

以上,是培養提問能力的幾個要點,但使用方法也是因人而異。

結語

這個時代,選擇很多時候比努力更重要,但如何做選擇又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

提問,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應當如何做選擇。被「問題纏身」之後去解決,總比被現實無情地「打耳光」要好。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參考文獻:

1.尼爾·布朗《學會提問》

2.粟津恭一郎 《學會提問:實踐篇》

3.史蒂文·斯洛曼 《知識的錯覺: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

4.丹尼爾·列維汀《有序:關於心智效率的認知科學》

5.羅輯思維《你「信息過載了」嗎?》

相關焦點

  • 10分鐘看完《學會提問》,讓你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不斷地向自己提問,才能確保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因為你思考什麼問題,你就會往什麼方向行動。這個提問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在工作及生活中,這種提問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優質的提問不僅是學習和工作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環節。
  •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讓你的思考插上翅膀
    所以我們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不會被這些虛假、錯誤的消息幹擾,或是為此焦慮。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這本《學會提問》(原書第11版),可能是翻譯的問題,不太容易理解。「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讓我們辨別是非、提問和自省的能力,它能幫助我們鞏固知識,發現世界的運行規律,更好地理解和改變世界。
  • 聰明的孩子都愛問為什麼,培養孩子的提問能力,越早越好!
    對於不會提問的孩子來說,他們失去了很多認識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甚至影響自身的發展。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自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不過喜歡刨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 陪孩子英語閱讀的時候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提問?
    這個提問本身優秀在什麼地方呢?沒有含糊不清,大而廣的詞語,換句話說,提問具體清晰,一眼就能看懂,另外,問題本身包含許多文本細節,學生看問題時,就被引導著在思考了。這樣的提問是成功的。今天之所以講「提問」,是因為不少家長,包括我自己,在陪孩子閱讀時,都忽略了提問的重要性和藝術性。好的提問能啟迪人心,家長不要錯過這樣的機會。
  • 不會提問的孩子有多吃虧?費曼說:讀多少書都等於白讀了!
    不提問,說明根本就沒學會;能提出好問題,才說明真正思考了。問題的提出經常比解決更重要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 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訓練批判性思維
    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並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即使孩子回答錯了也不直接糾正,而是繼續提問引導孩子花時間獨立思考,從而一步一步自己得到答案。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被公認為一種偉大的教學方法,因為回答富於啟發性的問題需要花時間去專心地全面思考,大腦需要創建新的神經元連接並且深化原有的神經元連接。
  • 「SHUPL • VOICE」歡迎向我匿名提問!
    「SHUPL • VOICE」歡迎向我匿名提問!小精靈經過採訪幾位匿名社交的參與者和使用者,基於真實素材和換位思考來與大家談談譬如提問箱之類的匿名社交。1 你為什麼發起匿名提問?01 用問答填補空虛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詞就是「無聊」。疫情之下,人們難以開展線下面對面的社交,而提問箱的出現則為大家宣洩孤獨和無聊提供了一個出口。
  • 孩子經常提問怎麼辦?家長要合理應對,否則會影響孩子思維方式
    孩子懶於思考如果在孩子向父母提問的時候,父母總是會第一時間告訴他們答案,那麼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孩子的思維出現了惰性。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向父母尋求幫助,而不是自己先動腦思考。所以就會導致很多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受重視,他們會通過不斷向自己父母提問的方法來刷存在感,希望父母能夠注意到他們。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經常向自己提問,但是提出的問題並不是特別重要時,你就要考慮到是不是自己太疏忽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陪伴他了。面對孩子提問時,父母哪些做法是不恰當的?
  • 問問題也有講究,有效提問四大原則
    第二部分 課堂提問四原則根據過去二十多年的課堂提問問題調研結果,筆者總結為以下三大類:第一是問題本身:過於簡單、漫無目的、沒有趣味;第二是針對對象:用來控制課堂紀律的懲罰;第三是時間使用:提問過快、沒有等候3-5秒、沒有啟發作用等。那什麼是有效課堂提問?
  • 《腦大洞開》開播 「神提問」引「神回復」
    天馬行空的問題引出千奇百怪的答案,星素同臺比拼大開腦洞勢必將開啟一場全民腦洞問答的熱潮。 神提問引   原標題:《腦大洞開》開播「神提問」引「神回復」     優酷全新急智問答脫口秀《腦大洞開》今日震撼開播。
  • 王俊凱視頻提問霍金 全程使用英語提問發音標準
    王俊凱視頻提問霍金 全程使用英語提問發音標準 11月24日下午,王俊凱通過微博以視頻形式向霍金髮起提問,而且全程使用英語提問,英語發音標準,表達清晰;王俊凱的發言以一個禮貌的自我介紹開始:「親愛的霍金,我是來自中國的王俊凱,很榮幸可以向你請教一些和未來有關的問題。」
  • 天賦孩子漫遊指南: 這個英語視頻不僅能帶孩子探索外太空的奇蹟、深海的藝術,還能提高他的邏輯思考和創造能力
    視頻創作的初衷還是為了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對世界的好奇心,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索、想像和思考。但『跨界系列』和以前的舉手提問視頻有幾個差異:1. 「跨界系列」視頻和視頻最後的問題更有挑戰性,適合擁有中級英語水平的學生。視頻裡沒有加上中文字幕,我建議一開始,有英語能力的家長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以後可以讓孩子學著用字典獨立來看視頻,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 教招知識點-想像的分類
    1.無意想像又稱不隨意想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響下,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進行的想像。它是人們在某種環境刺激下,不自覺地想像某件事的過程。 2.有意想像又稱隨意想像,指根據預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覺進行的想像。它是人們在一定目的的情況下,需要意志努力完成任務的想像。
  • 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家長從此不煩惱
    即蘇格拉底"助產術"精神教育法,這位老師將這種方式引入小學教育,很高效地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一些人聽到這裡可能會有些迷惑,什麼是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蘇格拉底"助產術"教育法是蘇格拉底在教育他學生的時候所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像產婆一樣,用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通過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
  • 聰明人是怎麼樣思考的
    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人都是為成功而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沒有,那是因為每個人的思考方法不同。」其實,思考並非難事,一個正常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即使人在發呆的時候其大腦也在想一些事情;人即使在夢中,潛意識也在對白天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過濾,進行著大量的思考。雖然思考看起來是太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自己在思考什麼、思考結果怎麼樣、思考的方法有哪些、自己是不是一個聰明的人。
  • 提問! 清晨的啟明星傍晚的長庚星都是指什麼?
    18183首頁 支付寶 提問! 清晨的啟明星傍晚的長庚星都是指什麼? 提問! 清晨的啟明星傍晚的長庚星都是指什麼?
  • 孩子提問後,老爸做了個日地月三球儀
    兒子提問後,老爸做了個日地月三球儀現在已經到了冬天,東北的天空黑得比南方要早很多很多,一般4點左右太陽就下山了。我們今天要聊的這件事,正是發生在遼寧瀋陽的。這天,男孩小原坐在家裡望著外面,他突然好奇地向媽媽提問:"媽媽,為什麼現在天黑得那麼早?
  • 「你信息」提問 VS 「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第一個是思考能力。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更注重知識的灌輸,而不重視讓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便孩子表達了一些獨立的思想,如果跟主流有所不符的話,也很有可能被視為另類,不被認可。作為成年人,我們首先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並為孩子搭建獨立思考的大廈。其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放手,不做權威型的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顧問,不要直接替孩子「拍板」,更不能 「僭越」。最後,我們把解決問題的主導權還給孩子,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啟發孩子自己動腦、自己想辦法。
  • 2020年下半年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2020下半年小學數學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及答案【1月10日上午】【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為了方便各位考生參考學習,甘肅中公教育根據考生回憶為大家整理了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試題及答案解析,供各位參考查看:
  • 提問請回答! 冷血動物的體溫擁有什麼特徵?
    提問請回答! 冷血動物的體溫擁有什麼特徵?時間:2020-06-06 12:22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提問請回答! 冷血動物的體溫擁有什麼特徵? 冷血動物的體溫擁有什麼特徵?以上是螞蟻莊園6月6日的問題,答對可以領取官方提供的每天一份的180g小雞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