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拯救中風患者的腦細胞!新藥改善術後神經功能,死亡風險...

2020-11-26 騰訊網

「這對患者來說,是癱瘓和順利出院的區別。」

全球範圍內,每年約1700萬人經歷中風。在中國,這也是成年人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缺血性中風(俗稱腦梗)最為常見,大腦血管中的血栓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會導致腦細胞死亡,進而影響語言、視覺、運動等功能。

多項試驗成功表明,血管內血栓切除術(即通過導管取栓)能為缺血性中風患者臨床益處,然而,手術後仍有半數患者恢復不佳甚至死亡在取栓基礎上,通過神經保護劑來改善患者預後,代表著巨大的未竟需求。《柳葉刀》最新發表一項名為「ESCAPE-NA1」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一款實驗性藥物為這部分中風患者帶來了改善腦細胞存活與神經功能的新希望。

截圖來源:Lancet

ESCAPE-NA1是一項多中心、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由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研究團隊領銜,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共8個國家地區的48家醫院完成。研究團隊在2017年3月-2019年8月期間納入了1105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這些患者的情況均屬於大血管閉塞,且均在12小時治療窗內。

按照試驗方案,所有患者都接受血管內血栓切除術,各醫院可根據當地治療指南決定是否在術前或術中為患者提供靜脈溶栓藥物阿替普酶。在此基礎上,患者1:1隨機分組接受nerinetide或安慰劑。Nerinetide是一款在研藥物,通過靶向PSD-95蛋白,從而抑制其觸發細胞死亡信號,進而避免腦細胞死於缺血。這款在研藥物在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獼猴模型中表現得非常有效,並且已在人體中初步證實了安全性。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對中風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患者在必要的影像檢查後,30分鐘內完成隨機分組,隨後儘快輸注相應的試驗藥物、開始手術取栓、完成血管再通。

術後90天的神經功能障礙量表評估結果顯示,在所有受試者中,nerinetide組和安慰劑組沒有顯示出差別,分別有61.4%和59.2%的患者評估結果達到良好標準(mRS量表0-2分)。兩組患者的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也相似。

然而,在根據阿替普酶用藥情況進一步對患者分組分析時,結果出現了不同。在那些未接受過阿替普酶治療,但接受nerinetide治療的患者中,研究團隊觀察到了「很大的絕對益處」:

未接受阿替普酶治療的患者中,nerinetide組和安慰劑組分別有130人(59.3%)和113人(49.8%)神經功能恢復良好(mRS量表0-2分),nerinetide組神經功能的改善率相對提升20%。

影像學檢查結果也顯示,nerinetide組患者的大腦受損部分的體積大大減少

此外,nerinetide組術後90天死亡的相對風險也大幅下降了44%

這對患者來說,是癱瘓和順利出院的區別。」研究第一作者,也是通訊作者,卡爾加裡大學臨床神經科學和腦研究所教授Michael Hill博士表示。

圖片來源:Pixabay

相反,在接受阿替普酶的患者中,nerinetide則沒有顯示出優勢。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這可能是nerinetide和阿替普酶之間的藥物相互作用所致。Hill博士推測,「Nerinetide的益處被抵消了。」從受試者中觀察到的藥代動力學數據支持了這一點,與相較於未經阿替普酶治療的患者,同時接受兩種藥物的患者體內nerinetide的濃度更低。

作者之一,卡爾加裡大學神經放射學專家Mayank Goyal博士表示:「在許多對神經保護藥物的研究失敗之後,我們對這些結果感到非常興奮。雖然nerinetide尚未被批准上市,但它意味著促進中風恢復的潛在新方法。」

在Hill博士看來,「這項研究為中風治療新方法打開了大門。證據表明nerinetide能夠促進腦細胞存活,並帶來神經保護作用,直至我們取出血栓。」

參考資料(可上下滑動查看)

[1] Michael D Hill, et al., (2020).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rine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 (ESCAPE-NA1):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0)30258-0

[2] Research shows new drug helps to preserve brain cells for a time after stroke. Retrieved Feb 21,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2/uoc-rsn022020.php

[3]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編寫組. 我國腦卒中防治仍面臨巨大挑戰——《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 概要[J]. 中國循環雜誌, 2019, 34(2): 105-119.

[4] NoNO Inc. Retrieved Feb 21, 2020, from https://nonoinc.ca/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相關焦點

  • 中風一次腦細胞死亡數百萬
    核心提示  人們經常看到中風後留下的惡果:偏癱、失語、神經麻痺,原來,是管這一部分的腦細胞死去了。與缺氧腦細胞賽跑,是保證減少損害的重要舉措。  國外科學家以前所做的一些研究曾表明,一年中的12月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月。與其他月份相比,這類疾病引起的死亡率在12月份也是最高的。
  • 如何避免中風患者腦細胞大量死亡?有研究稱漏鬥蜘蛛毒液有用
    如何避免中風患者腦細胞大量死亡?有研究稱漏鬥蜘蛛毒液有用 漏鬥蜘蛛。視覺中國 資料漏鬥蜘蛛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蜘蛛之一。
  • 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原標題: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中風後會影響記憶力、活動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外媒19日報導,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刺激大腦主管運動部分的神經可能有助於改善中風後的恢復。
  • 《柳葉刀》子刊:度拉糖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認知衰退
    然而,長期以來,尚無療法被證明可減輕糖尿病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程度。這一現狀或將被打破。《柳葉刀-神經病學》近日發表的REWIND試驗最新結果帶來了全新的希望: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長期使用度拉糖肽(dulaglutide)顯著減少了認知障礙的發生率。度拉糖肽是一款每周注射一次的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類降糖藥。
  • 大腦對中風有自我保護機制
    本報倫敦2月25日電 (記者劉海英)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時間即是生命,及時的治療會挽救患者垂死的腦細胞,從而避免一系列嚴重後果。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小鼠大腦內的一種特殊蛋白,會在中風時起到保護腦細胞的作用。這一大腦自我保護機制的發現,對於未來中風的治療以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 柳葉刀最新研究 | SARS-CoV-2感染者術後發生肺部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來自專輯柳葉刀COVID-19精選文章《柳葉刀》(The Lancet)於5月29日發表一項觀察性研究。應進一步開展研究,分析確定術前檢測在選擇哪些患者可以進行手術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同時,呼籲應當進行長期研究,讓外科醫生和患者就是否繼續進行手術做出循證決策。《柳葉刀》(The Lancet)近日發表一項新的觀察性研究,研究結果強調了SARS-CoV-2感染患者接受手術後發生肺部併發症的風險。
  • 每一分鐘190萬個腦細胞死亡!幸運的他倒在了醫院門口……
    據了解,卒中(中風)發生後要儘快進行溶栓治療,每拖延一分鐘,就會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據陸正齊介紹,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 25歲以上的中國成年人中風發病風險接近40%,居全球之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卒中患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如今二十歲、三十歲的病人都不少見。」
  • 中風前身體有15大徵兆 避免腦功能障礙就靠它了!
    這樣看來,中風發病因素並不單純、突發又比較緊急,但在這場風暴到來前,超八成中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先兆。據日媒報導,日本千葉大學與東京大學等研究團隊,日前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稱,平時不苟言笑之人比笑口常開的人,患上腦中風的機率高出1.6倍。除此之外,還有哪些中風徵兆是被我們忽視的?仔細觀察下面這15大中風徵兆,及早預防你就可以躲過一劫!
  • 幹細胞療法發揮3個功能,有望改善全球2.6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
    2.6億龐大的脂肪肝人群脂肪肝一般由酒精、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疾病所致,主要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在各類肝臟疾病中,與B肝一起位居榜首;與其他疾病並發,容易發生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大大增大了死亡風險。
  • 科學家發現痴呆病人腦細胞死亡的一條具體途徑
    首頁 » 細胞凋亡 » 科學家發現痴呆病人腦細胞死亡的一條具體途徑 科學家發現痴呆病人腦細胞死亡的一條具體途徑 來源:科訊網
  • 耽誤1分鐘多死190萬個腦細胞!牢記急救口訣
    對於急性腦梗死病人來說 時間就是生命 因為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是溶栓 溶栓每耽誤1分鐘就會死亡190萬個腦細胞!
  • 67歲腦中風患者幹細胞治療後效果明顯!
    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最關鍵的是在腦神經元死亡前爭分奪秒地「搶救」它們。該案例的初步結果表明,靜脈注射的幹細胞進入人體後能聚集在人體需要的部位——即受損的腦組織周圍。 目前對中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溶解或移除血塊或其它方式疏通阻塞,以恢復受中風影響的部分大腦的血液流通,如取出血凝塊和藥物溶栓,但這些治療方法對許多患者來說很難實現。
  • 向大腦精準靶向注射幹細胞治療中風臨床研究獲FDA批准
    中風又叫腦卒中,分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兩種類型,是造成全世界致死和致殘的第二大常見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人患腦卒中,造成約500萬人死亡和約500萬人永久性喪失活動能力。由於中風會引起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性死亡,傳統的治療方法療效並不理想。
  • Procoralan(R)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死亡和住院風險降低四...
    瑞典斯德哥爾摩2010年8月29日電 /美通社亞洲/ -- 史上規模較大的關於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中加入減慢心率的特效藥 Procoralan( R)(伊伐布雷定)能顯著降低心力衰竭死亡和住院的風險。
  • 新療法助中風小鼠修復受損大腦 患者未來有救了?
    科技日報華盛頓8月22日電 (記者劉海英)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醫學》雜誌上的一項中美合作研究表明,一種新療法能有效提高中風小鼠的腦神經細胞數量,加速其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第一種是通過手術將人類神經幹細胞移植到受損腦區,它們會轉變為神經元和其他腦細胞;第二種是向腦內注入一種名為3K3A-APC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已被證實可幫助培養皿中的神經幹細胞發育成神經元。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製造了中風小鼠模型,中風一周後向其腦內移植神經幹細胞和3K3A-APC化合物。
  • 腦科學日報:人類利用立體嗅覺導航;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
    3,關於高頻和低頻神經-心臟-引導的TMS探測額迷走神經通路的研究來源:瀚翔生物835259研究確定具有功能意義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刺激部位的方法,對於優化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緩解難治性抑鬱症的響應率至關重要。
  • Science:鑑定出導致腦細胞死亡的罪魁禍首
    2016年10月10日/生物谷BIOON/--儘管存在不同的觸發物,相同的一連串分子事件似乎導致中風、腦損傷和甚至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腦細胞死亡。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精確地發現一種位於這一連串事件末端的蛋白,即一種通過切割細胞的DNA給予致命性打擊的蛋白。
  • 非急診大手術術後譫妄與長期認知功能的關係
    與侵入性較強、時間較長的手術相比,侵入性較小、時間較短的手術術後譫妄的發生率較低。例如,白內障術後譫妄的發生率為4.4%,而髖部骨折修復術後譫妄的發生率為61%。儘管這種現象很普遍,術後譫妄在臨床實踐中往往被認識不足。術後出現譫妄的患者,其預後不良的風險增加。術後譫妄患者3個月死亡風險比未發生譫妄的患者高11%,1年後死亡風險最高可達17%。
  • 腦科學日報: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腦細胞死亡過程的圖像
    如果不能完全清除死亡神經元,可能會導致生命早期的神經發育障礙,以及生命後期的認知能力下降。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捕捉到這一過程的圖像,展示了特殊的腦細胞是如何密切協調從中樞神經系統移除神經元屍體。該研究6月26日發表在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雜誌上。
  • 國產抗阿爾茨海默新藥GV-971,極大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突破性勝利
    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通常有3個方面的原因:第1點,如果是老年患者,有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所引起的。這是一種患病率比較高的疾病,主要是多種原因引起了顳葉海馬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這些神經元變性死亡以後,患者自然會出現認知障礙、記憶力明顯減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