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中,當你聽到「這麼簡單的工作你為什麼做不好」、「你定下的目標總是完不成」這樣的評論,多少會感覺到有些心塞。
你有沒有過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把喜歡的衣服關進衣櫃?有沒有因為別人負面評價,而不敢再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總是特別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一層一層地剖析。今天,我們就請來了在目文化創始人趙文,來和我們聊聊如何應對「負面評價」。
認清負面情緒
負面評價是一把雙刃劍:有些人會將這些負面評論化為動力,督促自己不斷進步。而有些人會覺得自己一無所成,繼而失去奮鬥的勇氣。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面對的負面情況來自兩種情況:
(強關係)身邊的同事、親友及朋友與你有直接線下接觸的
(弱關係)僅從你的部分行為輕易下判斷的吃瓜群眾
當我們面對身邊人的一些負面評價時,首先你要知道,他們給你的評價賦予你自身的特殊意義,其實最終取決於你心底的期待。
「害怕自己不夠好」幾乎是所有人的天敵,因為我們都有自尊心。美國最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在哈佛大學演講中提到說,在過去25年訪談生涯中,她最重要的一個領悟就是人類擁有一項共同的天性,那就是我們都渴望被認可。她說,每當錄影結束的那一瞬間,所有嘉賓,不管是布希總統、歐巴馬總統、還是碧昂斯,都會問同她一個問題:Was that ok?(這樣可以嗎?)
所以,即便是總統和頂級明星,也和普通人一樣,同樣害怕自己不夠好,同樣渴望被認可。
事實上,讓我們擺脫「害怕自己不夠好」最好的辦法不是去迴避這些負面評價,而是轉變思維模式,從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如果說得對,那麼就接受並成長,讓自己因此變得更好;如果不對,那麼也就無需在意。如此以來,任何形式的惡意攻擊也就無法對我們構成傷害。
你甚至可以大大方方認同她說的:是的!我是不夠好,但,我每天都在進步,這就夠了。
生活中還有另一種情況:
公交車上,一個年輕人如果沒讓座,有可能被認為是自私
約會中,看到對方吃飯吧唧嘴,就判定TA是個沒教養的人
卻沒有想到過:
也許是因為剛結束一天的工作,太累了
可能是小時候養成了這種習慣,也在嘗試改掉
正如馬東所說的那樣:我們自以為做出了公正的判斷,其實往往都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不要做他人生活的審判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環境,有自己看待事情的標準和取向。如果一個人腦中的負面能量足夠濃重,甚至會不停地憑空製造出負面的外界評價,來印證他內心那個灰暗、糟糕的世界,且基本不用對這種評價責任。
要知道你和別人的經驗判斷,並不一定就是對的。這時,你只需要做你自己,不輕易對別人下定論。
至於別人對你片面的評價,笑笑就好。
畢竟如果一個人腦中的負面能量足夠濃重,甚至會不停地憑空製造出負面的外界評價,來印證她內心那個灰暗、糟糕的世界,且基本不用對這種評價責任,哪怕你讚美她、誇她都會被認為是嘲笑、譏諷。
面對評判的三個步驟
學會應對負面評論,可以把言語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總結來說,有三個步驟:觀察、表達感受、提出請求。
別急著把別人的評判,解讀為批評和指責。
不同的人表達習慣不一樣,對一句話的理解往往也不同。試著去留意,對方在對你做出評價時的背景。
比如,和朋友約好了見面,你遲到了。當朋友問你:你怎麼老是遲到?她可能只是想抱怨一下。而不一定是批評你是個不守時的人。
其次,是區分事實和偏見。如果對方說的是:「你真的很不守時。」先去判斷對方說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她的評價是什麼,又有什麼值得在意的呢?
接受評價後,用具體語言表達出你最真實的感受
對於別人的評判,你可能會產生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感受。試著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方就更有可能理解,他的話對你意味著什麼,也就更注意表達時考慮你的心情。
在表達完感受後,你可以提出具體的請求
如果我們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反之,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過「表達請求」的兩個技巧: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
比如:「你說話能不這麼衝嗎」,是一個抽象的請求;相比之下,用「我聽了你的話不太舒服,希望你可以用平和的語氣和我溝通」來回應,是更具體的。這樣的話術,會讓對方在表達時,明確自己應該用怎樣的語言和情緒來與你溝通。
當然,對於一個總是打擊、貶低你的人,更好的選擇可能是遠離他們。如果不能遠離,嘗試辨別她說的話,是發洩還是事實,按不同情況採取應對措施,也會降低對方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人人都渴望得到認同,別輕易用一句話,傷害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