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這門學科,在我國高考中一直佔主科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加快步伐,英語的應用日漸廣泛,對其熟練需求也逐漸強烈。向西方先進技術學習,向發達國家學習,引進來走出去,作為全世界應用最多的語言——英語,就成為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必不可缺的基礎工具。把英語納入高考並躋身為高考主科之一,就是要引導大家重視英語,學習英語,並且必須把英語學好。
英語在我國地位日漸上升深受國人追捧和神化,不僅從剛剛牙牙學語的幼兒,還是耋耄之年的老人,都熱衷於學英語,並以學英語引以為傲,就連讀大學也得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才能順利拿到學位證。
英語作為高考主科之一,滿分佔150分的學科, 在我國高考中的弊端日漸凸顯,嚴重影響了高考選拔人才初衷。因為學習英語這門學科,並不需要高智力高水平,需要的是多花時間多投入精力等。擁有優質教育資源,就能學好能考好。多年高考結果顯示,城鄉英語差距非常明顯, 城裡的孩子高考英語過120分比比皆是,可農村的孩子能考到120分,簡直鳳毛麟角。很多時候高考能決一生命運,農村孩子更需要依靠高考實現階層跨越。而高考英語的差距,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是從小學開始,他們就缺少這方面的資源,甚至沒有專業的英語教師。
還有,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語言翻譯交流已經不再是什麼難題,讓所有學生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外語,並不可取。
從幼兒園學英語開始到大學英語四級,學英語的時間少說也有20來年,到走向社會參加工作後,大約有95%以上的學生只能說一口「啞巴英語」,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也聽不懂。並且,很時間沒與英語打交道,出不了幾年時間,會將辛辛苦苦學了幾十年的英語七七八八還給英語老師。
英語還有沒有必要成為高考的主科?或者國人還有沒有必要學習英語?這個話題被討論了很久,也一直爭論不休。
高考,是當前所有選拔制度中最公平的平臺,也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花太多時間學習一門未來不一定能用得上的工具語言,對高考的公平性來說,確實需要改革,踢出主科改為選修課也許是個方法。對英語有興趣,有條件學習英語,打算將來從事英語相關職業的同學,下功夫學習英語;而對英語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足夠好條件能學好的,或者將來從事的職業與英語毫無關係的同學,完全可以放棄學習英語。還有一種改革方法,可以降低英語在中考高考中的權重。高考是必須繼續下去的,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有著比較大的合理和科學性,也是我國精英教育的傳統方式,符合我國文化傳統。
有人以英語用不到建議可以不學,馬上就遭到反駁,按照這個邏輯:數學也只能用加減乘除,至於幾何、導數、函數、解方程類的也用不到,是不是要把數學踢出高考呢?
著名企業家任正非總裁說過:「我們之所以能走得這麼快,其實就是突破了數學。不管是手機、系統,還是通信,說到底都是以數學為中心的。這不僅證實了數學的有用問題,而且更加有力地說明數學太有用了。如果沒有數學,說什麼科技領先都是廢話。華為之所以從2G到3G的突破,擁有領先世界技術,就是因為有很多數學家,不僅有國內的還有國外的。
數學是「科學之母」,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和工具。當今引領尖端科技以及應用廣泛的人工智慧、經濟學等,都依賴於數學。對於普通人來說,學習數學鍛鍊了思維,因為數學側重邏輯思維的培養,很多優秀的數學家同時也是很厲害的哲學家。雖然踏入社會後,學生時代所學的數學知識用到不多,但數學思維卻影響一生。
在高考還沒有進行特大變革前,數學和英語仍為主科。無論是準高考生,還是將要參加高考的考生,都應面對當下的高考政策,踏踏實實地學好每一門功課,哪怕再難也要努力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