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幼小銜接的暑假,很多家長會問,應該做些什麼樣的準備,比如,報什麼班、買什麼資料、做哪些題目,才能讓孩子的數學能力拉開一下差距。先別急著做題目。有些事情,看上去和數學沒有直接聯繫,卻決定了孩子今後數學學習的高度。
1、增加生活體驗
說個真事,幾個數學老師交流時發現,這還不是個例。奧數裡有道「雞兔同籠」的經典題,有些孩子總是錯,因為他們不記得兔子有4隻腳。他們從小到大看到的兔子形象都是左邊那樣的,但右邊那種才是更接近真實的兔子。其實這些孩子或許平時也知道兔子有四隻腳,但到了做題目要數腳的時候,腦海裡立馬浮現的就是兩隻腳蹦蹦跳跳的兔子。尤其到了小學裡,很多數學知識內容是和生活常識相關的。比如說,在一、二年級,有一個知識點叫「合理安排時間」,有些孩子不知道洗衣服的流程,會鬧出「還沒有洗就直接晾乾」的常識性笑話。
其實,增加孩子的生活體驗,不僅僅是為了避免鬧笑話,更是因為,數學在低幼年級更多地偏向於常識,在常識中增加數感。有些小朋友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已經能熟練進行100以內的加減法,但很可能是通過大量練習,把答案「背」出來的;一個孩子可以很快地回答出5+3=8,但是5這個數,他反應在腦海裡的是數字,而不能反應出5對應的畫面。而一個數感好的孩子,必然是在大量的生活經驗中累積起來的。
比如,你可以讓孩子用手指來計數開過的汽車的數量,每開過一輛車就用一根手指表示。當十個手指都用完的時候,可以在地上擺一塊小石頭,表示剛剛數過的10輛小汽車,解放雙手,接著計數。通過這來培養孩子對十進位以及「數位」概念的理解。
同樣,周長、面積、角,對稱,視圖等等的概念,都是生活當中常見的一些現象。比如說長度,我們要去買一個盒子,就要量一量這個東西長多少,家裡地方能不能擺,這就是教會孩子長度的概念,引發孩子在生活當中去觀察一些他們所能觀察到的東西,挖掘一些數學的知識點,這些孩子他以後在學習的過程,可能會更快地進了解所教的知識!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讓孩子有足夠多的生活體驗,他就能在以後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精髓。
2、增加識字量
在低年級的時候,要把數學學好,除了增加生活體驗外,最重要的是增加識字量,能讀懂題,進一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這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比如,小學二年級,應用題比重增加,很多孩子會在應用題或者文字比較長的題目上出錯,簡簡單單的計算則從來不出錯。很多家長往往以為這是孩子的解題方法沒有掌握,拼命教方法和技巧,但其實原因恰恰在於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比較弱,題目沒看懂、理解錯了,或者關鍵詞沒有把握住,考試的時候同樣類型的題目改頭換面一下,孩子又不理解,自然又會失分。其實只要讓孩子把題目破解清楚,就能夠正確得出答案。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是用語言思維的動物,語言越清晰,思維就越清晰。認字量大的孩子,自主閱讀效率高,閱讀理解能力也往往更強,詞彙量更豐富,對於理科概念、題意的辨析、理解能力也更強。
3、24小時內必須複習
家長不要那麼積極地自己教孩子新的知識點,你幫孩子路子帶歪了,我們老師要糾正起來很難的。這麼多年,我接觸過的學霸家長几乎都有一個共性——高度重視複習鞏固!不管是校內學習還是機構學習,學好回家,24個小時之內一定要鞏固!
有些家長是這樣的:每周一次的機構上課,會拖到下周上課前一天晚上,拿出上周的內容讓孩子複習一下。這樣的效果是打了很大折扣的!24小時內不鞏固,就會忘掉一大半。尤其隨著孩子一點點成長,在外面學的知識難度也越來越高,內容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聽了老師的講解,似懂非懂。趁他回到家還記得一點,你讓他複習鞏固,這個知識點就強化進去了。如果不及時鞏固,兩個星期之後,忘一半,三個星期之後忘完了。兩個月之後,這個東西像沒學過一樣的。
我們常說要提高效率,及時複習就是最好的效率!
4、聽孩子講解過程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做出了正確答案,就覺得這個知識點過關了。其實未必。孩子可能是處在「將懂未懂」的那個臨界點上,有時靠著對例題的記憶和直覺,能做出正確答案,但可能對概念或方法並沒有完全吃透。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做完題以後,自己講解一下解題的過程。那些靠直覺或者記憶做出題目的孩子,往往會在這個時候卡住。這時他會開始仔細想、在腦海裡把整個思考過程的環銜接起來。
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課外的機構學完以後,家長越來越厲害,個個都是高手,但孩子相對越來越弱。大家一定要注意,是孩子在練數學,不是你在練數學。可能孩子一開始不一定會講很多,你就鼓勵他,慢慢來,不著急。他要是講不出來,你就提問,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要這樣算呢?不用急著給答案,讓孩子自己思考。讓他有自己獨立解決難題的能力,不然如果答案來得太容易,等到了高年級,有很多需要長時間花耐心啃完的題目,這些孩子就會堅持不下去。
總之,把數學學好,不單單靠聽講和做題,還在於各種好習慣的培養和大量的積累,底子打好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