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Mater. | 微距升華生長超薄有機單晶

2021-01-14 ACS美國化學會

英文原題:Micro-spacing In-Air Sublimation Growth of Ultrathin Organic Single Crystals

通訊作者:劉陽教授,陶緒堂教授 山東大學

作者:Qing Guo, Xin Ye, Qinglian Lin, Quanxiang Han, Chao Ge, Xiaoxin Zheng, Leilei Zhang, Shuangyue Cui, Yukun Wu, Cuicui Li, Yang Liu and Xutang Tao

 

隨著功能器件向微型化發展以及眾多新型功能材料的出現,微納米尺度的低維晶體成為構建新一代功能器件的材料基礎。基於有機光電功能材料,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已經實現了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但對於用途更加廣泛的有機場效應電晶體(FET),由於其對載流子傳輸性能的更高要求,通過如OLED製備的真空蒸鍍工藝獲得的無定形或多晶薄膜有機FET的性能尚遠不能滿足商業要求。為獲得更高性能的有機FET,長程有序的有機半導體單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材料形態。基於有機單晶構築有機電子器件,單晶的厚度是決定器件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由於有機FET器件中溝道電荷的積累僅發生在介電層界面上幾個分子層的半導體中,通常厚度限制在納米量級的超薄單晶可以獲得更高的性能,而過厚的晶體則會導致接觸電阻的增加。

 

目前適合於器件製備的有機單晶生長方法主要分為基於溶液和基於氣相兩類方法。溶液生長方法由於操作簡便、成本低而被廣泛採用。但是許多高性能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如DNTT和並五苯等,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極低,另一方面溶液結晶過程中可能包含的溶劑分子會給器件的長期使用穩定性帶來不利影響。相反的,通過如物理氣相傳輸等氣相方法生長高純度、高質量有機單晶,無需擔心半導體材料的溶解度和溶劑分子殘留問題。但是目前氣相方法生長有機單晶可控性差、原料利用率低,特別是在厚度控制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雖然可以通過外延方法在石墨烯或六方氮化硼表面生長單層或少層有機分子單晶,但特定基底等限制條件使得穩定獲得幾個分子層的超薄有機晶體成為阻礙有機單晶器件發展的難題。

圖1. 微距升華方法中不同原料分散形式對生長片上晶體形貌及厚度的調控。(a)微距升華裝置原理圖:原料片與生長片間距(D)近似於升華有機分子的平均自由程(λ)。(b)圖案化分布的原料底片和生長片上的晶體具有相同的圖案化分布。(c)- (v)描述了四種不同原料分布方式和晶體生長過程,(c) DNTT粉末直接分散在底片上,(h) DNTT懸浮液在甲苯溶劑中滴注到底片上,(m) DNTT懸浮液在甲苯溶劑中通過壓縮氣體噴霧分散在底片上和(r) DNTT懸浮液在甲苯溶劑中通過超聲噴霧的方式分散在底片上。其中(m)和(r)中的底片被預熱到100℃。(d, i,n, s)顯示的是底片上原材料分布狀態的示意圖和光學圖像。(e,j, o, t)表示利用MAS生長的示意圖。(f,k, p, u)顯示了生長在生長片上的DNTT晶體的光學顯微鏡圖像。(g,l, q, v)顯示了不同原料分散方式生長的代表性的DNTT單晶的AFM圖像。


山東大學劉陽教授陶緒堂教授團隊發明了「微距升華」低維單晶生長方法。微距升華(Microspacing In-Air Sublimation, MAS)利用原料蒸氣壓在原料襯底與生長襯底之間微小間距(微米量級)的限制分布,可以在常壓下實現高效傳輸模式,因此無需真空和載氣,速度快,原料利用率接近100%。最近,該團隊利用微距升華原料片和生長片之間的微小距離升華分子平均自由程可比擬的特徵,研究了生長過程中底片原料的分布形式和生長片上形成晶體之間的形貌遺傳關係,通過調控原料在底片的分布形式生長出了厚度僅為幾個分子層的超薄有機單晶,基於超薄有機單晶構築了場效應器件並獲得了優異的電學性能。

 

微距升華生長裝置中,底片到生長片的間隔距離為微米級,這種微間距與升華分子在限制空間的平均自由程相當,使得半導體分子升華脫離下襯底至到達上襯底(生長片)的過程中可近似為方向不發生改變的直線運動,從而導致生長晶體形貌與原材料的分布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遺傳關係(圖1-a)。因此可以通過調控原料在底片的分布形態精確控制生長晶體的位置與厚度,實現從數百納米至幾納米超薄單晶的厚度控制。該團隊系統研究了微距升華方法中生長原料在底片的不同分布方式,分別對比了普通的粉末分散、懸濁液滴注分散、壓縮空氣噴霧分散、超聲噴霧分散等原料分布方式對生長晶體的形貌和厚度的影響。發現通過超聲噴霧分散的方式原料在底片上分散均勻,通過微距升華在生長片上可以穩定獲得厚度在幾個分子層的超薄半導體單晶,晶體分布均勻,厚度均一。該研究以高性能的明星半導體材料DNTT和並五苯為例,通過超聲噴霧分散原料懸濁液可以穩定生長厚度為8至10 nm的超薄DNTT單晶和厚度為5 nm左右的超薄並五苯單晶。該研究對生長出的超薄DNTT單晶和並五苯單晶通過偏光顯微鏡、螢光顯微鏡、XRD、SEM、TEM等表徵方式進行了詳細的結構、形貌和質量表徵,證明微距升華方法生長出的超薄有機單晶具有較高的結晶質量。基於超薄單晶構築的FET器件展現出了優異的電學性能,DNTT器件最高載流子遷移率為14.4 cm2 V-1 s-1、平均載流子遷移率為6.1 cm2 V-1s-1、亞閾值漂移低至70 mV/decade、平均接觸電阻低至113.6 Ω cm,指標遠高於報導的同類器件,而且器件具有高的可靠性因子和操作穩定性。超薄並五苯單晶FET器件也獲得了4.2 cm2 V-1s-1的較高載流子遷移率。

 

該工作表明在微距升華生長晶體方法中可以充分利用蒸汽的傳輸距離與升華分子平均自由程的關係,調控氣相生長在平面和厚度方向上的質量輸運,從而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操控原材料的分布來控制生長晶體的厚度和位置。該方法普適性良好,未來可用於更多有機乃至無機功能晶體的生長,特別是構築實用化光電器件所需的圖案化及大面積超薄晶體。

圖2. 利用MAS生長的DNTT單晶的結構表徵。(a),(b)不同角度下Si/SiO2片上的DNTT晶體的偏光顯微鏡圖像。(c)在石英襯底上生長的DNTT晶體的螢光顯微鏡圖像。(d)在Si/SiO2上生長的DNTT晶體的PXRD圖譜及DNTT的化學結構。(e)基於表面總能量的DNTT的晶體形貌。(f)DNTT分子在基底上沿(a-c)平面的分子堆積,形成一個分子層的長度約1.6 nm。(h)、(i)和(j)為分別由粉末分散、懸濁液滴注分散和超聲噴塗分散生長的DNTT單晶的SEM圖像。(g)直接生長在銅網上的DNTT晶體TEM圖像及晶體對應的選區電子衍射(k)。


圖3. DNTT單晶FETs的性能表徵。(a)基於超薄DNTT單晶的場效應器件的光學顯微鏡圖像。L= 5.523 𝜇m, W = 35.726 𝜇m。(b)以30 nm Au作為源極和漏極,Si作為柵電極,300 nm SiO2作為介電層的器件結構示意圖。(c)基於超薄DNTT單晶的代表性器件的轉移特性曲線和(d)輸出特性曲線。(e)在利用不同分散方式生長的DNTT單晶上製備的FET的載流子遷移率分布:紅色線為懸濁液滴注分散,85個器件; 藍色線為壓縮氣體噴霧分散,85個器件; 綠色線為超聲噴霧分散,85個器件。

 

相關論文發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郭慶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劉陽教授和陶緒堂教授為通訊作者。

 

掃描二維碼閱讀英文原文:

Chem. Mater. 2020, ASAP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11, 2020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mater.9b05215

Copyright © 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由於近期微信更改了訂閱號的推送規則,很多朋友不能快速找到我們,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推送!您可以將ACS美國化學會設置為星標🌟,就能在微信訂閱號中快速找到我們,查看每天訂閱。

相關焦點

  • 【Angew】蘇大鄒貴付教授合作製備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
    目前,研究報導的鈣鈦礦單晶薄膜生長方法主要通過化學氣相沉積和溶液空間限制法,然而,所製備的薄膜厚度往往較厚,相應的器件性能也沒有多晶薄膜的器件高,因此,生長超薄大面積鈣鈦礦單晶薄膜至關重要。由於鈣鈦礦本徵對稱的晶體結構以及正八面體網格之間緊密的化學鍵連接,以及各低指數表面之間差異非常小的表面能,各向異性生長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仍然充滿挑戰。
  • 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有機晶體生長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晶體在襯底上的原位集成是有機光電器件應用的基礎,在幾十年的研究中只能採用溶液法和物理氣相沉積法製備有機單晶。由於受低溶解度和複雜的工藝等限制,通常有機單晶器件只能作材料基本性質和極限性能的展示,並不能大規模應用。
  • 蘇州大學鄒貴付、尹萬健教授合作製備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
    近日,蘇州大學鄒貴付教授和尹萬健教授從成核生長動力學角度,採用溶液過程動力學誘導晶面各向異性生長策略,製備了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作者指出,各向異性生長鈣鈦礦薄膜需要考慮成核、生長以及誘導各向異性生長三個階段,並設計了相應的實驗合成方案,實現了該薄膜的各向異性生長。
  • 【材料】Chem. Mater.┃共價有機框架的自控生長
    by Repolymerization通訊作者:魏大程,復旦大學作者:Lei Yang(楊磊), Qianying Guo(郭倩穎), Hua Kang(康華), Renzhong Chen(陳仁忠), Yunqi Liu(劉雲圻), Dacheng Wei(魏大程)共價有機框架
  • 南京大學研製出迄今最薄的單晶雜化鈣鈦礦柔性光電探測器
    通過準靜態溶液生長技術製備出厚度僅為20納米的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單晶薄膜,並基於此研製出超薄的高性能柔性光電探測器,有望推動柔性光電器件和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應用於仿生學、機器人科學以及醫療保健等領域。
  • ACS Nano:單晶金屬薄膜和高質量石墨烯的集成晶圓級生長
    2020-10-08 20:25:59 來源: 石墨烯聯盟 舉報   晶體生長是集成化固態器件技術的核心
  • Mater.:石墨烯量子點誘導釐米級單層有機晶體液面生長
    目前,水/空氣界面作為二維有機晶體外延生長的模板,已有若干報導實現了基於液相法製備的單層有機晶體。發現通過對石墨烯量子點水溶液pH值的調控,可以有效地調控有機溶劑在液面上的擴散,從而為實現單層有機晶體生長創造了條件;2. 利用石墨烯量子點與有機分子間的較強π-π相互作用力,可以有效降低分子的成核能,並促進單層有機晶體大面積連續生長;3.
  • 新製造方法:讓單晶鈣鈦礦器件更具可行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有機-無機混合鈣鈦礦具有電子和光電特性有機-無機混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圖片來源:UNIST)納米工程研究生、論文第一作者雷宇生(音譯)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克服實現單晶鈣鈦礦器件過程中的挑戰。我們的方法是首個能夠高效、精確地控制單晶器件的生長和製造的方法。該方法不需要奢華的設備或技術,整個工藝基於傳統的半導體製造技術,進一步表明了它與現有工業製程的兼容性。」
  • 大尺寸柔性單晶鈣鈦礦薄膜技術
    當前,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由於其獨有的電子和光學特性,如高吸收係數、長載流子擴散長度、帶隙可調等。使得其在許多器件應用特別是柔性可拉伸器件中極具發展潛力。由於單晶的取向性與遷移行為和較低的缺陷濃度的依賴性,使得單晶雜化鈣鈦礦比多晶相具有更好的載流子輸運行為和更高的穩定性。
  • 二維CdTe超薄納米片
    主菜/Main Course國家納米中心何軍研究員課題組首次通過範德華外延生長,在氟金雲母表面獲得了大面積的超薄二維CdTe納米片。原位搭建的超薄CdTe納米片光檢測器展現出諸多優異性能,如~100 fA的超低暗電流、高的檢測限以及超高的光響應速度和開關穩定性。除此之外,CdTe納米片與傳統的微製造技術和柔性基底間兼容性良好,在柔性和高集成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
  • 新型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既高效又耐用
    導讀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研究人員與國際夥伴們合作,成功創造出一款既高效又耐用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機光伏太陽能電池以及電池結構的原理圖(圖片來源:大阪大學) 然而,超薄的有機薄膜的效率相對較低,一般只有10%到12%的能量轉化率,明顯低於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高達17%)。此外,在太陽光、熱和氧氣的影響下,超薄膜的性能也會迅速退化。因此,研究人員們正在嘗試創造「既節能又耐用」的超薄膜,然而二者往往難以權衡。
  • 新突破:現在能讓石墨烯,變成單層單晶!
    改進了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方法,消除了石墨烯生長在銅箔上的所有碳雜質。這種均勻「完美」的單層單晶石墨烯有望被用作超高解析度透射電鏡成像和光學設備的超薄支撐材料。也可作為一種合適的石墨烯,以實現非常均勻的功能化,這將促使推動許多其他應用,特別是用於各種類型的傳感器。
  • 鈣鈦礦單晶 柔性?
    鈣鈦礦無疑是當下材料領域的明星,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具有引人矚目電子和光電特性,在包括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LED)、光電探測器等許多設備中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當前研究較多是多晶材料,但與之相比,單晶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缺陷和晶界更少,具有更優的光生載流子輸運能力和穩定性。
  • 鄒廣田院士:高速生長CVD金剛石單晶及其應用
    其中金剛石單晶由於缺陷少、品質高,在某些應用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天然的金剛石單晶(特別是較大尺寸,晶型、取向等符合應用要求的單晶)在自然界中十分稀少,價格昂貴。目前人工合成金剛石單晶的方法主要可分為兩類:高溫高壓法(HTHP),化學氣相沉積法(CVD)。
  • Nature:鈣鈦礦單晶,柔性?
    所製備的單晶雜化鈣鈦礦與直接生長在外延襯底上的鈣鈦礦的質量相當,並且具有一定的柔性(與厚度有關)。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基於傳統的半導體製造技術,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可以進一步與現有工業化製造工藝兼容,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中科院院士楊德仁:鑄造單晶的生長和缺陷控制
    中科院院士楊德仁:鑄造單晶的生長和缺陷控制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第十四屆SNEC全球光伏大會上,中科院院士楊德仁教授做了主題「鑄造單晶的生長和缺陷控制」的演講。這兩種基礎上發展出鑄造單晶矽,實際它是利用籽晶通過鑄造或者定向凝固的方法生長出單晶矽來,這樣的晶體矽材料,集聚了單晶矽材料和鑄造多晶矽的優點,它質量高,能耗相對也比較低。 但是這種鑄造單晶矽的技術也有一系列的挑戰,包括了籽晶成本的增加,單晶率能不能達到90%以上,也包括材料的利用率。
  • Mater.】光電:超高靈敏度紫外有機光敏電晶體
    而有機半導體作為紫外光敏電晶體的候選材料,具有易大規模製備、成本低和機械柔性好等優點。儘管有機光敏電晶體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具有超高紫外靈敏度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還很少。 吉林大學田文晶教授和中科院化學所董煥麗研究員團隊設計併合成了兩種含有大空間位阻三苯胺基團的新型芘類衍生物1,6-DTEP和2,7-DTEP,使用具有強紫外吸收的芘和三苯胺(TPAs)來實現分子的強紫外吸收。
  • 西工大Acta Mater:單晶高溫合金不同晶面的雜晶形成
    鎳基單晶高溫合金因其在高溫下的優異性能而被用作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的葉片。然而,單晶葉片在高溫高壓及複雜燃燒室條件下可能產生各種形式的表面損傷。考慮單晶部件的高成本,因此非常需要開發有效的修復技術,其中雷射熔覆技術是一種可靠且有希望的選擇。
  • ACS Nano:在多晶金屬箔上實現單晶石墨烯的可擴展生長
    本文要點: 利用水稻移植的概念在多晶基質上生長單晶單層石墨烯 1 成果簡介
  • 「AM」上海大學在鈣鈦礦單晶生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簡單易行、成本低廉的新型生長方法——基於連續溶質傳輸過程的原料自補充法(CMTP),獨立設置原料區和生長區,巧妙的利用了不同溫度下溶解度差異的特性,持續推動溶質的自補償傳輸,使生長區始終處於恆定濃度的亞穩態溶液狀態,從而實現了鈣鈦礦單晶以穩定的速度連續生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