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鍋咱不背!印度冰川碎裂誘發山洪,有人說是中國破壞邊界冰川

2021-02-28 鄱湖美景

印度北部2月7日發生冰川湖破裂山洪,衝毀一座水電站,造成多人死亡。

大量洪水夾雜著巖石,衝毀了水電站大壩

大量洪水夾雜著巖石,衝毀了水電站大壩

通過山洪暴發前(2018年)和暴發後(2021年2月9日)兩張航拍圖,可以看到水電設施被衝毀。

突然!咱們中國「人在家中坐,鍋從印度來」。《國際商業時報》就來湊熱鬧了,發布了一篇誘導性很強的文章,標題是:中國破壞還是冰川湖爆發?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大洪水周圍,奧秘不斷加深。

這篇文章故意把禍水往中國身上引,說這個時候該地區很少發生冰川融化的洪水,揣測是不是因為近期中印邊界對峙,故意把冰川給炸了。

有一批印度的國防科學家也在表達這種荒謬的論調。

《國際商業時報》指向性很強的文章

評論也是說什麼的都有,有支持中國的,當然也有胡攪蠻纏的。

其實,發生洪災的地方在中印邊界以南還有50多公裡。

事故發生地周圍,印度境內都是冰川,任何一處發生冰川碎裂都可能引發洪水。況且在事故發生前幾天,已經有冰川碎裂的現象發生,是印度自己視而不見。為什麼非要說是中國去破壞冰川所致呢?

冰川碎裂山洪的實景

什麼是冰川碎裂引發的山洪呢?

冰川頂部形成的湖泊稱為冰川湖,周邊通常僅由沉積物和巨石約束。如果這些湖泊的邊界被破壞,則可能導致大量的水衝向附近的溪流和河流,在途中通過吸收沉積物,巖石和其他物質而聚集能量,並導致下遊洪水泛濫。

奉勸國際上一些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人,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做人不能太「印度」了。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印度在中印邊界修建人造冰川!引流喜馬拉雅融水,到底要幹什麼?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愈發嚴峻,世界屋脊的冰川消退速度也不斷加快,這對喜馬拉雅山區以冰川融水為生的人們造成了嚴重威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印度科學家Sonam Wangchuk獨樹一幟,在中印邊界地帶建造了大量的「人造冰川」,通過把喜馬拉雅融水引向印度來緩解當地的水危機。
  • 零下50度的錫亞琴冰川,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的戰略高點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這片領土一直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拉達克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歷史上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現絕大部分由印度實際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戰爭更多是「榮譽之戰」:巴軍視丟失冰川為奇恥大辱,印度也不肯放棄,結果雙方長期屯兵於此,開始這場「雲端之上的戰爭」。
  • 珠穆朗瑪冰川融化?將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影響,或許印度是「元兇」
    據了解,目前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已經達到了很可怕的程度,南極冰川大片的融化,全球海平面急劇的上升。這個看上去可能是沒有多大的關注度,但是要知道,在常年極冰的高峰山突然出現了這樣的狀況,這說明了什麼,地球可能溫室效益更加的加劇了。
  • 珠穆朗瑪冰川融化?將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影響,或許印度是「元兇」
    據了解,目前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已經達到了很可怕的程度,南極冰川大片的融化,全球海平面急劇的上升。而在近年來,很多國外的科學家也是對中國的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瑪等地區進行了一些研究。就在今年的時候,美國的科學家還發發現了青藏高原上的冰川融化後出現了二十多種遠古的病毒。這是多麼讓人震驚的一件事情啊!
  • 冰川地貌
    ( 28 分)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阿姆河上遊,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東段,東接我國新疆,如同一根長長的手指,深深嵌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爾相交的地區;而指尖部分,則是一段與中國相接的狹小邊界,「絲綢之路」為她增添了不少歷史風採,玄奘取經也曾從此經過。
  • 印度冰川斷裂致上百人失蹤,此前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加速冰川消融
    印度理工學院印多爾分校冰川學助理教授阿扎姆(Mohd Farooq Azam)稱,「氣候變化帶來了不穩定的天氣模式,降雪量和降雨量的增加,溫暖的冬季也導致雪大量融化……以前冰的溫度在零下20攝氏度到零下6攝氏度之間,現在是零下2攝氏度,使得它更容易融化。」
  • 詳解地球上的冰川時期
    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首先大冰期、冰河期、冰川期,這幾個詞說的是一個意思,它指的是地球上有大面積冰川的時期,也可以說只要地球上有永久冰川存在,就算是冰川期,比如咱們現在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都有大面積的冰川,因此現在這個時期就是不折不扣的冰川期。
  • 隨著南亞冰川的萎縮,水危機迫近2.7億人
    但是,如果溫度如預期般上升,並且冰川繼續融化,到2050年印度河將達到「高峰水」。此後,流量將下降。人類已經使用了95%的印度河,該盆地的人口正在快速增長。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分析了全球冰川水塔。他們說,印度河是最關鍵的:鑑於該地區的「基線水壓力高和政府有效性有限」,「印度河……不太可能承受這種壓力。」 巴基斯坦將受害最大。
  • 「地球第三極」錫亞琴冰川的現狀與地緣政治
    此外,錫亞琴冰川與平原之間的交通主要依靠直升機或特殊的雪地車輛,維持後勤供應的代價非常大。因此,錫亞琴冰川地區雖然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但扼守這塊地區,卻需要付出不相稱的巨大代價。目前,印度方面仍有大約7000名士兵駐守在這一地區,巴方也有約4000名軍人把守。
  • 減緩消融,科學家給冰川蓋「被子」
    冰川消融帶來一系列連鎖效應冰川為什麼需要蓋「被子」?談及這個話題,王飛騰引用了這樣一組數據。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介紹,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暖年份。過去5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5年。
  • 為減緩消融,科學家給冰川蓋「被子」
    冰川消融後的冰水流入大洋,可能破壞大洋環流模式,造成冬季嚴寒,暴風雪成災,夏季高溫不退,導致暴雨、颶風、洪水泛濫等極端天氣。另外,冰川消融還會給局部地區帶來災害。例如,喜馬拉雅山冰川如果繼續融化,5到10年時間內,會使尼泊爾、不丹境內近50個冰川湖決堤進而引發洪水泛濫。而夏季冰川的快速消融則會引發印度境內印度河、恆河水位上漲造成洪災。
  • 印巴錫亞琴冰川爭奪戰的啟示
    錫亞琴冰川是位於喀喇崑崙山南端,印控克什米爾、巴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的一處高海拔冰川,冰川長約72公裡,面積3000 一、梅夫道戰役1983年的時候就傳出消息說,印巴兩國均有打算搶佔錫亞琴冰川上的重要山口,並決定在第二年的春天動手。還有一種說法,印度早在1981年就開始地圖作業,為出兵錫亞琴冰川制定計劃。總的來說,印度一方可能早就蓄謀已久。
  • 又現鯨背巖 | 九龍縣發現兩處第四紀古冰川奇觀
    「鯨背巖群」是第四紀古冰川奇觀,在南北極冰川退化後比較常見,但在內陸山地冰川地區十分罕見。常由巖性堅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頂部渾圓,形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長軸延伸的方向和冰川運動的方向一致縱剖面前後不對稱:迎冰坡一般較平緩和光滑;背冰坡較陡峻和粗糙多數羊背石分布的地區,地面呈波狀起伏,而如果羊背石的迎冰面和背冰面都發育成流線型便稱為「鯨背巖」No.1獵塔湖溝鯨背現距九龍縣城僅35km的獵塔湖景區由原始森林
  • 南極「末日冰川」正加速迎來「末日」
    如今上述兩大冰川的「邊緣剪切帶」正在逐漸減弱,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碎裂。「這些讓冰川減速的壓力不再存在,所以冰川正在加速流失」,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衛星專家斯特夫·萊爾米特說道。萊爾米特與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法國、比利時、奧地利及荷蘭其他研究機構的同事共同領導了這項新研究。
  • 南極「末日冰川」碎裂,將在十年內提升海平面3米!上海紐約都或被淹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世界上最危險的冰川」——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這個位於南極西側大冰蓋將會碎裂,並且很可能導致在十年內提升海平面3米!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也被科學家們稱為「南極冰蓋的致命弱點」,是南極最大的冰川之一。
  • 南極冰川大幅度崩裂 一個月消失一個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一塊面積近300平方公裡(相當於中國內地一個中等規模縣的面積)的冰山,從南極松島冰川(Pine Island Glacier)中崩落。這個過程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10月29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助理教授萊爾米(Stef Lhermitte)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稱,一塊預計編號為B-46的大型冰山可能要從松島冰川脫離。截止11月2日,B-46已完全從冰川分離,並正在碎裂成小塊。11月2日,衛星圖顯示B46冰山正在碎裂成小塊。
  • 冰川融化怎麼辦?科學家建議「蓋被子」保保寒
    被子的作用是保溫,或者說是阻止熱傳遞。在冬天蓋著棉被暖和,不是因為棉被本身暖和,而是因為棉被蓋在身上,可以保持身體的熱度不流失。因此,棉被不僅能夠保暖,還可以用來保寒。如果冰棍可以通過蓋被子來保寒,那麼冰川也可以蓋被子嗎?答案是肯定的。等等!
  • 格陵蘭島冰川崩裂與全球變暖,值得我們反思
    結合眼下俄羅斯的森林大火、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洪水以及前段時間全球不少地區的高溫天氣,人們或許要發出感慨:地球真的變暖了。美國眾議院能源獨立和全球變暖問題特別委員會專門邀請專家討論了這次冰川崩裂事件。委員會主席愛德華在一份聲明中說,科學家認為此次事件「清楚表明氣候正在變暖」。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賈森·福克斯對《紐約時報》說:「彼得曼(冰川)這個沉睡的巨人正在緩慢醒來……2008年曾損失30平方公裡的面積,算上這次,以及今年氣溫偏高、海洋表面溫度升高、海冰面積下降,這些都是一個氣候變暖模式的組成部分。」但更多謹慎的研究人員並不願意匆忙下結論。
  • 冰川有救了!他們給冰川「蓋被子」,有效減緩了冰川融化
    之所以選擇達古冰川,是因為達古冰川屬於海洋性冰川,海洋性冰川最早是由我國冰川學家施雅風提出的對冰川的分類方法,,則屬於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相比,這裡的冰川累積速度和消融速度都較慢。與其他沒有做任何防護措施的冰川相比,蓋被子的冰川能夠有效減緩冰川消融厚度達到1米,初步估計能夠減緩70%左右的冰川消融。
  • 地球冰箱門已隙開縫隙,科學家正鑽進南極末日冰川,測定崩潰時間
    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在思韋茨冰川鑽探,這次鑽探使用熱水鑽,深入到了冰川下方300到700米的區域,到達了海底和下面的沉積物,以揭示冰川與大地的神秘邊界——接地線。在這裡,溫暖的海水正在融化冰川的底部,導致接地線的不斷退縮,一旦不足以支撐冰川浮動的巨大冰架,就會導致冰川崩塌,大量冰塊進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