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在太陽系之中,關於小行星或者太空巖石可以說非常多,而對地球的影響也是存在的。在歷史上曾也出現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而根據CNET科學報告指出,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和美國宇航局太陽和日光層觀測站發現最近太陽「差點」被撞了,一顆彗星直接朝太陽而去,這是什麼情況?如果太陽真的被撞擊了,肯定會產生較大的波動。
所以這也再次證明了,在太陽系之中的太空巖石或者小行星的影響非常巨大,就連太陽都難以避開它的影響。只不過這次的這顆「彗星」沒有撞擊到,所以避開了太陽的進一步波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我們來看看情況。
太陽「差點」被撞擊,但沒有機會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在觀察的時候,科學家們看到了這顆彗星極速前進,並且接近太陽,這個畫面是被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和美國宇航局太陽和日光層觀測站的完全捕獲到,而離太陽最近的區域不到140萬公裡,所以是非常近,我們可以在畫面上看到一顆火球清晰移動。當然根據軌道計算來看,這個是從不到140萬公裡太陽邊緣經過,所以「差點」被撞擊到,但是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什麼樣子的天體。
當這顆彗星快速移動到太陽邊緣的時候,這顆彗星是有去無回,來自NRL和NASA的科學研究者「Karl Battams」表示,飛到這麼近距離的區域,這對一顆小彗星來說是無法生存的,會被直接分解掉。
並且如今也觀察到了——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它沒有存活下來。可以確定它在衝向太陽的時候解體了。在畫面上我們也看到了,這顆彗星的尾巴不是典型的彗星尾巴--它更像是一條布滿巨石的碎片痕跡,所以在我們太陽系最惡劣的環境中,完全被太陽輻射分解了!這次太陽也完美地避開了影響,
這就像是我們說的「近距離天體」撞擊地球一樣,都是一個概率說明,並且這顆彗星按照預估的描述來看,也是預估的距離不到140萬公裡,如果軌道變化那肯定會出現其他的影響因素。這裡其實也再次給我們說明了,太空巖石或者彗星的影響非常大,說到這裡我們就來說一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事件。
11月有一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在8月發布的小行星消息之中,一顆名叫「2018VP1」的小行星可能會在11月2日接近地球,並且有可能撞擊,該小心直徑約1.98米,所以不大,同時撞擊的概率如今為0.41%,算是一個極小的概率。
之所以公布出來,它也算是一顆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不過這顆小行星就算是撞擊到地球上,那麼在大氣層之中基本能上也會被消滅掉。
所以無論它是撞不撞擊地球,我們都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太小了,如果撞擊不被分解完,我們也最多看到一些「太空火球」的事件,後期就知道這顆小行星會不會撞擊地球了。
而根據NASA的相關性數據說明,這顆小行星其實撞擊地球的次數可能還不少,基於12.968天時間裡的21次觀測認為,這顆小行星與地球有三次潛在的撞擊可能性,只不過這次較小,所以如果這次沒有撞擊,未來還需要重點關注。
地球未來有沒有可能被撞擊?
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關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說法確實不少,例如美國宇航局(NASA)曾經發出警告,在我們有生之年可能遇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所以確實還是有必要擔心未來的小行星運動方向,雖然大部分的小行星都是被人類監測到了,但是「漏網之魚」還是不少,例如日本在今年出現「太空火球」,其實也是來自太空巖石墜落大氣層。
所以說監測並不是完美,我們只能夠降低來自太空的威脅概率,並且在2020年以來,科學界已經達成一致,要組建「小行星防禦計劃」,預計也在實施之中了,未來我們將會對發現的所有小行星採取撞擊的方式,來改變它們的雲系軌道,然後減少對地球的威脅,至於這個撞擊小行星防禦計劃能不能成功,未來幾年就知道了,所以還是挺期待的,如今正在實施也算是保護全球人類。
而在這個計劃之中,除了要求技術比較嚴格之外,其實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最為擔心的,那就是在實施小行星防禦計劃的時候,如果撞擊的小行星沒有按照標準方向改變,甚至加大了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那麼這種危險性就大了,這就是問題的「雙面性」,如果站在科學的角度,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這才是最好的。這就是我說的小行星或者太空巖石可能對地球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