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納米球」打破基因測序關鍵技術壟斷

2020-12-05 環球網

本報記者 張佳星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個不超過信用卡大小的矽基晶片上,密密麻麻陣列分布著幾千萬個「小室」。小室中正釋放噼啪的螢光。每一粒「珍珠」的串入,就會激發出相應螢光,螢光顏色提示了「珍珠」的排列,其對應的DNA密碼就此解讀出來。

「珍珠」是DNA的基本單元——核苷酸,上有4種鹼基,人們為鹼基加上對應的4種顏色,傳遞出密碼信息。為了解讀人類基因組中的核苷酸密碼,十幾個國家集中力量對其進行破譯,即「人類基因組計劃」,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出現終結了漫長、浩大的測序工程時代。

截至目前,高通量測序有不同的技術路線。美國Illumina公司在市場和技術上均佔有壟斷地位。我國華大智造在後發劣勢的情況下,通過技術引進和創新,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換道邁進更快、更準的測序「金標準」。

螢光在百層「轉梯」上「炫舞」

1個DNA分子激發出的螢光很微弱,易受背景幹擾,難以準確檢測。就像一個人的聲音很難被聽清楚,幾百、幾千人同時吶喊才能更準確地傳遞信息。

為了「聽」懂DNA,必須放大信號。方法是複製出幾百個同樣的序列,同步反應,同步釋放螢光,如同千百人一同吶喊。

傳統的方法是用PCR(聚合酶鏈式反應)複製出這「千百人」。華大智造測序儀產品經理汪婧婧博士解釋,PCR會把DNA雙鏈像筷子一樣分開,每根筷子再去複製,1變2、2變4,n輪之後,達到放大2的n次方的目標。

理論很完美,現實很骨感。PCR技術本身的不完美,使得複製的DNA會出錯,「和聲」中一旦出現「濫竽充數者」,將難以檢測準確。

PCR的不完美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錯誤累積。PCR的複製是傳遞複製,就像綜藝節目裡的「傳遞模仿」,只要其中一環出錯,會學得越來越走樣,傳遞下去的錯誤序列也會「累積」。

另一個方面是,PCR中必用的聚合酶會出錯。就像人累了會疏忽大意一樣,聚合酶如果不停裝配,「疲了」也會不時出錯。

有什麼辦法能夠擺脫PCR的這些短板?「如果只複製原版,那麼錯誤累積的問題就會解決。」汪婧婧說。

華大智造採用了滾環擴增技術。「單鏈成環是第一步。在連接酶的作用下,會讓DNA片段呈環形。」汪婧婧說,其中的連接酶、試劑和反應條件都是多次試驗的最優結果。

萬裡挑一,合成新酶促成精妙滾環

「滾環複製是指複製出千百條DNA,均以這個環形DNA為模板。」汪婧婧解釋,每滾出一圈,下一圈會「踢走」上一圈。如此往復,就像用轉筆刀削鉛筆的動作,複製好的DNA會螺旋下來,最終得到經過複製「擴大」的DNA鏈。

「基於物理原理,它在測序的小室裡會自然地團成球狀。」汪婧婧說,「我們稱之為納米球。」但如果「拎」起來,就會像一條百餘層的旋轉樓梯,每層旋轉的DNA序列相同,完成了信號放大。

「之所以能夠完成這樣精妙的合成動作,是因為選擇了恰當的酶。」汪婧婧說,研究團隊通過酶工程的手段按需製造出了保真性極高的聚合酶。

酶的選用十分重要。每次的讀長、生化的反應速度……單個小室裡會發生什麼,與酶的選用息息相關。汪婧婧介紹,團隊通過熟悉酶與DNA的相互作用關係,通過設計酶的結構,包括蛋白組成、1、2、3級的摺疊結構等來對酶的性能進行操作,並通過工程菌表達出來。

不只如此,還要優化數以百萬計的反應條件,尋找酶最活躍的環境,使生化反應時間可以縮短到1分鐘以內。

「我們的設備讀長是慢慢提高的。」汪婧婧說,最開始一個小室裡一次只能讀50個鹼基,直到現在能夠讀到最長的400個鹼基,都是在摸索中不斷變長的。

「這是我們的自有秘方。」汪婧婧說,從最初收購CG公司獲取核心專利技術,實現核心工具的自主可控,到真正擁有自己的核心專利,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試劑、材料、生化反應體系等一系列的系統技術,華大智造不斷推出經受得住市場檢驗和比較的產品,追趕並進一步實現對競爭對手的超越。

2018年10月,英國政府宣布將開展500萬人基因組計劃。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介紹,英國方面對華大測序技術和其他企業提供的技術做了比較,為他們提供同樣的序列進行測序,華大測序的測序結果表現優秀。他認為,英國政府歡迎競爭的存在,因為那樣才能保證項目能以最低的價格獲得最優的服務。

創新繼續,不讓鹼基受損

在測序儀研發領域,業內認為新一代的納米孔技術也很有潛力,它拋棄了螢光檢測需要信號放大的弱點,轉用直接識別物理電信號來判斷DNA的「聲音」,或許會帶來新的迭代。「現在的問題仍舊是其準確率和效率。」陳錚鳴說,因為效率意味著成本,而成本決定能不能推廣。

在瞄準運用更新一代技術進行戰略規劃的同時,華大智造仍在繼續創新,把現有技術用得更純熟,滿足不同的測序需求。

「人們在鹼基上加了螢光基團,可能會讓鹼基受到損傷,所以才不能提高讀長。」汪婧婧表示,那麼如果不讓鹼基受損傷,會不會進一步改良高通量測序技術呢?為此,華大智造發明了螢光與鹼基結合的新方法——用抗體作為媒介。「抗體是一種蛋白,DNA會和蛋白特異性相連。」汪婧婧說,團隊在抗體上連接螢光,再通過抗體與4種鹼基的特異性結合,也實現了對4種鹼基的識別。這一技術將進一步提高讀長及測序的準確性。

「測序技術始終有更高的目標,更快、更精準、更便宜。」汪婧婧說,無論哪種技術,鑽得越精深,越能達成目標。每種技術路徑都可能是對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工匠精神,完成對整個體系的精雕細刻。

相關焦點

  • 華大MGISEQ-T7基因測序儀有望打破歐美進口壟斷
    近日,華大集團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推出一款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T7,被業界評價為「超級生命計算機」。當下,Illumina和Thermo Fisher佔據了全球基因測序儀大部分市場,同時也是國內二代測序儀的主要採購源。雖然國產儀器在價格上有一定優勢,但是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卻不明顯。作為第二個可以實現臨床級二代測序儀量產的國家,我國測序市場必將迎來新的變化和契機,而本土自主創新將是打破壟斷的必經之路。
  • 農業部:我國基因克隆等技術已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
    唐珂稱,我國目前攻克了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與生物安全評價等8大核心技術,獲得抗蟲、抗除草劑、優質和高產等關鍵基因96個,打破了發達國家長期的技術壟斷。培育出中棉70等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使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5%。研製出轉基因抗蟲水稻、高植酸酶玉米並獲得安全證書。轉基因抗蟲玉米、抗病小麥等產品進入或完成了安全評價的生產性試驗階段。
  • 電影裡的「基因球」真存在?專家:中國基因測序技術已超科幻
    在科幻電影《瘋狂的外星人》中,外星人與地球人通過交換"基因球"的方式建立外交關係,而地球人口含基因球,在口腔裡打轉,保持15分鐘,就可以獲取人類的基因……如此神奇的"基因球",真的存在嗎?我國目前的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情況又是如何呢?記者就此採訪了華大智造測序儀產品經理汪婧婧博士。
  • 關於測序的那些事
    我們常說的基因一般是指DNA,因此基因測序也被稱為DNA測序,通俗講,就是獲得我們的目標DNA片段中的鹼基(ATGC)排列順序。今天我們就聊聊關於測序的那些事。
  • 推進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應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本屆高交會上,深圳市儒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基於固態納米孔的第四代基因測序儀首次公開展示。據悉,這是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首臺新型納米孔的第四代基因測序設備,填補了國內基因測序最新技術領域的空白。 基因測序核心技術壁壘高,一直被歐美發達國家的少數公司所壟斷。
  • 我國基因測序技術在醫療領域前景廣闊
    2001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以來,測序技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測序成本演變圖中可以看到,第一代測序技術的改良基本符合摩爾定律。但第二代測序技術的出現使得測序成本大幅降低。第二代測序技術與第一代技術原理完全不同,是顛覆式的創新。
  • 基因測序技術的3種劃分和4大突破
    NGS測序技術,使得基因組研究進入高通量時代,促進了基因組學科學研究及技術轉化應用。  這些新技術涉原理,依賴不同的模板製備方法(例如乳液PCR、DNA納米球、橋式擴增 、單分子模板)、序列測定方法(焦磷酸測序、基於可逆終止化學測序、基於連接反應的測序、磷酸連接螢光核苷酸或實時測序)、基因組比對與組裝方法等。
  • 吉因加楊玲:腫瘤基因檢測的國產高通量測序一體化解決方案
    吉因加總裁楊玲博士介紹了國產高通量測序一體化解決方案。Gene+Seq-2000/200測序儀採用DNB納米球技術,基因檢測準確性更高,在通量的靈活性以及性價比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優勢。 2015年被稱為腫瘤精準醫療的元年,全球科學家在腫瘤基因組學上數據的積累,基因測序成本的降低以及液體活檢等革新式技術的成熟為腫瘤高通量測序(NGS)進入臨床奠定了基礎。
  • 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相關概念火爆
    消息面上,據報導,發改委10月10日批覆第二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河北、遼寧、江西、重慶、海南、青海等地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獲批。基因檢測概念股應聲大漲。國家發改委此前表示: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摘要:5月25日晚8點,由火石創造主辦的第‍十期火石百家邀請到了海普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許明炎許總,與群友們分享基因測序市場的機會。基因測序市場火熱,但是上遊測序儀及試劑基本已寡頭壟斷,國內創業公司在上遊技術及產品上到底還有沒有機會?
  • 瞄準萬億級基因檢測市場,「羅島」研發第四代固態納米孔測序技術
    過去十年間,基因檢測技術已經給社會帶來突飛猛進的變化 —— 以華大基因與貝瑞和康為典型的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幫助中國家庭孕育出更加健康的生命;以燃石醫學為代表的腫瘤基因檢測,讓人們在重大疾病初期及時「掃雷」。這項前沿科技,獲益於大幅下降的成本,正加速普及。
  • 打破國際技術壟斷 他培育出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價值連城
    小編會用新穎的視角去解讀這些奇聞趣事,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潑起來,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人物:葛良鵬身份:農業部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成就:帶領團隊培育出我國唯一的人抗體轉基因小鼠,打破了國外多年技術壟斷。
  •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聞—科學網
    國家發改委:我國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 這家基因測序企業壟斷了全球測序儀器市場七成份額,一年裡它都經歷...
    提到基因檢測,不得不提這個領域的全球老大Illumina。羅氏、華大、Illumina是全球測序行業的三大巨頭。2015年數據顯示,Illumina壟斷了全球測序儀器市場超過70%的份額,而曾對其發起惡意收購的另一巨頭羅氏,市場份額僅在10%左右。2016年,因為HiSeq 2500和HiSeq 4000儀器訂單不足,公司測序儀器收入下降了26%。
  • 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遊發展「困」與「惑」
    而當人們因「中芯事件」對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做回顧和審視時,發現基因測序產業與信息產業似乎有著相似的結構——上遊被少數幾家外國企業把持,我國的資本和企業仍集中在產業中下遊。測序儀是基因檢測以及基因編輯、基因合成產業中的決定性設備,地位類似通信行業的晶片。是時候深思:究竟靠什麼支撐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發展?「中國芯」經歷了什麼?目前又處於怎樣的階段?
  • 瀚海基因發布全球最準三代基因測序儀,測序成本將降至一百美金
    據介紹,該測序儀是目前全球準確率最高、唯一針對臨床應用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其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亞洲第一,世界領先」。隨著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的量產及運用,預計2019年左右,人們只要花費約100美元就可測自己的基因信息。比目前1000美金的基因測序費用降低了九成。
  • 中國5納米光刻機關鍵技術被攻克,未來將會打破壟斷嗎
    進入現代社會,我們的技術可以如此迅速地發展,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晶片,中科院再次傳來好消息。 儘管如此,仍然沒有什麼可以絆倒中國的,研究人員仍在盡力徵服相關技術,而且不久前,作為行業領導者,上海微電子成功地自主研發了28納米光刻機。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100美元完成一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是基因測序行業的共同目標,全球基因測序從業者都在為此衝刺。2006年,全基因組測序費用從最初的上億降至2000萬美元。2007年,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出現,生物技術公司 Knome 以35萬美元的價格提供了第一項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組測序服務。2008年,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20萬美元。
  • 解碼生命,精準基石—基因測序行業深度報告
    目前測序上遊是全產業鏈中規模最大一環,幾乎被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兩大國外巨頭壟斷,高技術壁壘和封閉性的特點使得中國企業在短時間內很難打破壟斷格局。行業中遊為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包括測序服務及生物信息學的數據分析。包括面向基礎研究的測序服務和面向終端用戶的臨床、醫療類的測序服務,該領域增長速度最快,是國內企業的主攻方向,呈現出短期加速分散化的競爭態勢。
  • ...探針|核酸|oxford nanopore|technologies公司|基因|sanger|dna
    我們常說的基因一般是指DNA,因此基因測序也被稱為DNA測序,通俗講,就是獲得我們的目標DNA片段中的鹼基(ATGC)排列順序。今天我們就聊聊關於測序的那些事。2005年,二代測序技術孕育而生,其打破了一代測序的一次測定一條序列的限制,其能在同一時間對幾十萬至上百萬條核酸序列進行測定,大大提高了測序通量,因此也被稱為新一代測序技術。提起二代測序不得不說下二代測序中的曾經的三巨頭(羅氏454,Illumina Solexa,ABI SOLiD)以及國內的後來者華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