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mTORC1附著在溶酶體表面的結構基礎

2020-12-05 科學網

研究發現mTORC1附著在溶酶體表面的結構基礎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5:12:2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David M. Sabatini研究團隊發現mTORC1與溶酶體表面對接的結構基礎。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mTORC1蛋白激酶響應營養物和生長因子來調節生長。營養促進其向溶酶體表面的轉運,在溶酶體表面,其Raptor亞基與Rag GTPase調控子複合物相互作用。營養成分會在四種不同的核苷酸結合狀態之間切換異二聚體Rag GTPases,其中只有一種(RagA / B•GTP–RagC / D•GDP)允許mTORC1締合。

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確定了具有Rag調控子的Raptor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解析度為3.2Å。Raptor α-螺線肌醇直接檢測RagA的核苷酸狀態,而Raptor 「爪」穿過GTPase結構域之間以檢測RagC的核苷酸狀態。破壞Rag-Raptor結合的突變會抑制mTORC1溶酶體的定位和信號傳導。通過與其激活劑Rheb結合的mTORC1的結構進行比較,他們開發了附著在溶酶體上的活性mTORC1模型。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docking of mTORC1 on the lysosomal surface

Author: Kacper B. Rogala, Xin Gu, Jibril F. Kedir, Monther Abu-Remaileh, Laura F. Bianchi, Alexia M. S. Bottino, Rikke Dueholm, Anna Niehaus, Daan Overwijn, Ange-Célia Priso Fils, Sherry X. Zhou, Daniel Leary, Nouf N. Laqtom, Edward J. Brignole, David M. Sabatini

Issue&Volume: 2019/10/10

Abstract: 

The mTORC1 protein kinase regulates growth in response to nutrients and growth factors. Nutrients promote its translocation to the lysosomal surface, where its Raptor subunit interacts with the Rag GTPase-Ragulator complex. Nutrients switch the heterodimeric Rag GTPases between four different nucleotide binding states, only one of which (RagA/B•GTP–RagC/D•GDP) permits mTORC1 association. We determin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upercomplex of Raptor with Rag-Ragulator to 3.2 Å resolution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aptor α-solenoid directly detects the nucleotide state of RagA, while the Raptor 「claw」 threads between the GTPase domains to detect that of RagC. Mutations that disrupt Rag-Raptor binding inhibit mTORC1 lysosomal localization and signaling. By comparison with a structure of mTORC1 bound to its activator Rheb, we develop a model of active mTORC1 docked on the lysosome.

DOI: 10.1126/science.aay0166

Sour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0/10/science.aay0166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溶酶體、液泡、葉綠體等八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核糖體蛋白分子主要分布在核糖體的表面,而rRNA則位於內部,二者靠非共價鍵結合在一起。在真核細胞中很多核糖體附著在內質網的膜表面,成為附著核糖體。在原核細胞的細胞膜內側也常有附著核糖體。還有些核糖體不附著在膜上,而呈游離狀態,分布在細胞質基質內,稱為游離核糖體。附著核糖體和游離核糖體所合成的蛋白質種類不同,但核糖體的結構和化學組成是完全相同的。
  • 細胞質-溶酶體的結構和自噬功能
    ,可能會導致細胞內吞物質的蓄積解析: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體水解酶都屬於蛋白質,在核糖體合成後都需要經過內質網的加工以及高爾基體的分揀和運輸,A正確;M6P受體與溶酶體水解酶的定位有關,且溶酶體來自於高爾基體,因此M6P受體基因發生突變,導致M6P受體不能正常合成,則會導致溶酶體水解酶在高爾基體積累,B錯誤;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溶酶體的形成體現了生物膜系統在結構及功能上的協調統一
  • 開發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降解不想要的細胞表面...
    2020年8月2日訊/生物谷BIOON/---當科學家們在細胞上發現潛在的危險蛋白時,他們可能會想像將自己縮小成為小小的外科醫生,只切除有問題的蛋白分子,而將細胞的健康細胞完整地保留下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雖然靈巧的雙手和鋒利的器械永遠無法從細胞表面上切除單個蛋白,但是一種新的分子工具可以讓細胞外科手術變得更容易。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ysosome-targeting chimaeras for degradation of extracellular proteins」。
  • 溶酶體參與細胞結構重建!
    2016年12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關於溶酶體的新發現顛覆了我們對這個細胞廢物加工廠的認識,同時還顛覆了我們對機體組織形成及重塑方式的認識,這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 溶酶體是怎樣一種細胞器?
    1955年,de Duve與Novikof合作,首次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這種細胞器,1956年被定名為溶酶體。他和他的同事——電子顯微鏡專家克洛德和帕拉迪分享了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溶酶體的結構溶酶體是一種由單層膜包被的囊狀結構,且是一種動態結構。在不同類型細胞中,溶酶體的形態、大小不同。
  • 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的結構和功能
    內質網的結構和功能內質網是由Porter等人在1945年發現的。他們利用電鏡在成纖維細胞中觀察到一些形態和大小略有不同的網狀結構,併集中在內質中,因此將這些結構稱為內質網。內質網是由一層膜形成的囊狀、泡狀和管狀結構,並形成一個連續的網膜系統。內質網通常佔細胞的生物膜系統的一半左右,佔細胞體積的10%以上。
  • ...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溶酶體也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中心,它可以感知細胞內的營養及能量狀態,並通過位於溶酶體表面的重要調控因子mTOR,調節細胞的生長和代謝。因此,溶酶體作為細胞內的降解、循環以及信號轉導中心,維持著細胞的穩態。然而,對於溶酶體在機體的發育中如何維持組織的穩態知之甚少。  王曉晨課題組利用線蟲為模式生物,研究了在線蟲的幼蟲發育過程中,溶酶體行使的特定功能及其調控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溶酶體也是細胞內重要的信號轉導中心,它可以感知細胞內的營養及能量狀態,並通過位於溶酶體表面的重要調控因子mTOR,調節細胞的生長和代謝。因此,溶酶體作為細胞內的降解、循環以及信號轉導中心,維持著細胞的穩態。然而,對於溶酶體在機體的發育中如何維持組織的穩態知之甚少。  王曉晨課題組利用線蟲為模式生物,研究了在線蟲的幼蟲發育過程中,溶酶體行使的特定功能及其調控機制。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細胞的外表面就好比人的臉,要識別細胞是好是壞,比如是免疫T細胞還是腫瘤細胞,最重要的就是看它表面有些什麼。」鐘聲教授解釋說,「細胞的表面分子協助了細胞的通訊和相互作用。」
  • 新型冠狀病毒104: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糖原
    內質網根據其表面有無附著核糖體可分為粗面內質網和滑面內質網。粗面內質網表面有附著核糖體,具有運輸蛋白質的功能,滑面內質網內含許多酶,與糖脂類和固醇類激素的合成與分泌有關。 […基質:指標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組成。
  • 研究發現小分子可促進溶酶體降解
    研究發現小分子可促進溶酶體降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6:21:02 2019年7月25日出版的《細胞》雜誌發表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Anna Greka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研究發現,胺基酸介導的mTORC1信號通路的激活在溶酶體上進行,由一系列蛋白質複合物參與這一複雜過程的調控,其中Ragulator五元複合物作為該信號通路的核心骨架,調控Rag小G蛋白和mTORC1在溶酶體上的定位,但Ragulator複合物如何組裝並招募下遊蛋白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晰。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 溶酶體相關新型靶標的藥物發現
    其內含多種水解酶,專司分解各種外源及內源大分子物質,在降解和回收細胞廢物,細胞信號傳導以及能量代謝中起重要作用。溶酶體與人類疾病有著較密切的關係,溶酶體異常會引發多種疾病。過去發現編碼溶酶體蛋白的基因缺陷會導致溶酶體貯積病(LSDs),並且已成功開發出相應的酶替代療法(ERT)。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three distinct states of the Syntaxin17 SNARE motif in mediating autophagosome-lysosome fusion為題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研究論文。
  • 科學網—老年痴呆或源於溶酶體功能障礙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溶酶體,這或許可以解釋與這種疾病相關的各種病理。
  •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自2010年首次報導自噬溶酶體再生現象以來,俞立課題組先後篩選並鑑定出一系列參與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分子,並通過詳實的細胞生物學研究揭示了一個基於PI(4,5)P2,網格蛋白(Clathrin)和馬達蛋白(Kif5B)等分子機器調控的自噬溶酶體管化與再生的機制,為理解自噬溶酶體管化以及普遍的生物膜管化機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新冠病毒「逃離」細胞途徑:溶酶體是關鍵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10月28日最新消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新冠病毒退出細胞的生物途徑,即病毒可通過溶酶體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分離出來。NIH心肺血液研究所宿主病原動力學實驗室主任阿爾坦·邦尼特博士的研究小組使用顯微鏡成像和涉及人類細胞的病毒特異性標記物設計了一項實驗。他們發現,新冠病毒以某種方式靶向高度酸性的溶酶體並聚集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