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小分子可促進溶酶體降解

2021-01-09 科學網

研究發現小分子可促進溶酶體降解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6:21:02

2019年7月25日出版的《細胞》雜誌發表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Anna Greka小組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小分子以TMED9為靶點,可以促進溶酶體降解,逆轉蛋白病。

研究團隊證明MKD是一種毒性蛋白病。細胞內MUC1-fs的積累激活了ATF6未摺疊蛋白反應(UPR)分支。該課題組人員鑑定出一種小分子BRD4780,該分子可以清除患者細胞、基因敲入小鼠腎臟和患者腎臟器官內的MUC1-fs。MUC1-fs被困在含有運貨受體TMED9的早期分泌途徑囊泡內。BRD4780與TMED9結合,釋放MUC1-fs,並將其重新轉運,使其被溶酶體降解(TMED9缺失表型模擬效果)。他們的發現表明BRD4780有可能成為治療MKD及其它毒性蛋白疾病的先導。總的來說,研究團隊闡明了錯誤摺疊蛋白質被運貨受體捕獲的新機制,以及將其釋放和順行運輸到溶酶體的策略。

據介紹,細胞內錯誤摺疊蛋白的積累可導致毒性蛋白病變,這類疾病無法做到靶向治療。Mucin 1腎病(MKD)是由MUC1基因(MUC1-fs)的移碼突變引起的。
 

附:英文原文


Title: Small Molecule Targets TMED9 and Promotes Lysosomal Degradation to Reverse Proteinopathy

Author: Moran Dvela-Levitt, Maria Kost-Alimova, Maheswarareddy Emani, Todd R. Golub, Eric S. Lander, Anna Greka

Issue&Volume: Volume 178 Issue 3

Abstract: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misfolded proteins causes toxic proteinopathies, diseases without targeted therapies. Mucin 1 kidney disease (MKD) results from a frameshift mutation in the MUC1 gene (MUC1-fs). Here, we show that MKD is a toxic proteinopathy. Intracellular MUC1-fs accumulation activated the ATF6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branch. We identified BRD4780, a small molecule that clears MUC1-fs from patient cells, from kidneys of knockin mice and from patient kidney organoids. MUC1-fs is trapped in TMED9 cargo receptor-containing vesicles of the early secretory pathway. BRD4780 binds TMED9, releases MUC1-fs, and re-routes it for lysosomal degradation, an effect phenocopied by TMED9 deletion. Our findings reveal BRD4780 as a promising lead for the treatment of MKD and other toxic proteinopathies. Generally, we elucidate a novel mechanism for the entrapment of misfolded proteins by cargo receptors and a strategy for their release and anterograde trafficking to the lysosome.

DOI: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7.002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741-X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29:15 美國史丹福大學Carolyn R. Bertozzi課題組發現,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 溶酶體相關新型靶標的藥物發現
    其內含多種水解酶,專司分解各種外源及內源大分子物質,在降解和回收細胞廢物,細胞信號傳導以及能量代謝中起重要作用。溶酶體與人類疾病有著較密切的關係,溶酶體異常會引發多種疾病。過去發現編碼溶酶體蛋白的基因缺陷會導致溶酶體貯積病(LSDs),並且已成功開發出相應的酶替代療法(ERT)。
  • Nature | 小分子誘導的聚合促進BCL6的泛素化降解
    其他小分子如異源雙功能降解劑也已被開發出來用以降解包括激酶、核受體等多個臨床靶點,這些小分子降解劑同時作用於E3連接酶和靶蛋白,促進形成底物-藥物-連接酶複合物【2】。此前已發現小分子BI-3802可以與BCL6的BTB結構域結合,誘導BCL6的降解,經BI-3802處理可誘導BCL6快速泛素化和降解,在DLBCL
  • 研究揭示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three distinct states of the Syntaxin17 SNARE motif in mediating autophagosome-lysosome fusion為題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研究論文。
  • CUP-5影響自噬溶酶體蛋白降解功能
    lysosomal channel protein MLN1/TRPML1, is required for proteolytic degradation in autolysosomes」的文章,發現線蟲中的CUP-5對細胞自噬過程中自噬溶酶體的蛋白降解功能有重要影響,這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細胞自噬過程。
  • LYTAC技術,為靶向降解細胞外以及膜結合蛋白開闢新的可能
    細胞膜蛋白的降解通常是通過溶酶體途徑完成,如EGF引起的EGFR降解過程。因此,溶酶體降解途徑也成為靶向降解膜蛋白的主要設計思路。7月29日,最新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報導了一種不同的蛋白降解技術——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sosome-targeting chimaeras, LYTACs),為靶向降解細胞外以及膜結合蛋白開闢了新的可能。
  • Nature子刊:這個源自大戟的小分子為何有望治療溶酶體病?
    溶酶體是細胞中不可或缺的「清道夫」,用於及時分解多餘或受損的組分。溶酶體功能缺陷可導致多種溶酶體貯積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而這時若能促進溶酶體的生成則可有效緩解上述疾病的症狀。溶酶體的生成是如何受調節的呢?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降解技術新概念
    目前小分子誘導蛋白降解的主要方法是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AC)技術。PROTAC技術主要針對細胞內蛋白,而LYTAC可作用於膜蛋白和細胞外對PROTAC具有抗性的蛋白質(如EGFR)。LYTAC分子由針對特定目標蛋白的抗體和6-磷酸甘露糖(M6P)共價連接組成。抗體可被內源系統識別,其結合的目標蛋白將被轉運到溶酶體中進行降解。LYTAC技術的優勢在於利用了普遍表達的內源性降解途徑降解細胞外蛋白和膜蛋白,主要不足是分子量大且分子中的抗體或多肽可能誘導免疫反應。
  • 新型蛋白降解技術可靶向細胞外蛋白
    日前,Arvinas公司的科學創始人Craig Crews博士的實驗室又傳來好消息,Crews博士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名為ENDTAC的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平臺,將蛋白降解技術擴展到靶向細胞外蛋白,有望進一步擴展這一創新治療模式的適用範圍。他們的研究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雜誌上。
  •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35:42 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lec C. Kimmel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Rushika M.
  • 促STAT3降解小分子可實現腫瘤消退
    促STAT3降解小分子可實現腫瘤消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3 15:26:23 美國密西根大學Shaomeng Wang研究團隊的一項工作鑑定出一種有效的、選擇性的
  • ...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 生物物理所揭示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
    研究展示了溶酶體在線蟲蛻皮過程中對胞外基質表皮更新循環的調控,揭示了由結構損傷誘導的溶酶體激活通路及其在胞外基質更新中的作用。  溶酶體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降解細胞器,它可以接收來自內吞途徑、吞噬途徑和自噬途徑的底物進行降解並對降解產物進行循環利用,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綜述:降解技術的新概念 | 對話科學家
    接下來將主要介紹溶酶體降解途徑的主要三種技術。▲圖2:靶向溶酶體的3種新興降解技術1.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TAC(溶酶體靶向嵌合體)技術是一種利用內體/溶酶體途徑降解目標蛋白的方法。PROTAC技術主要針對細胞內蛋白,而LYTAC可作用於膜蛋白和細胞外對PROTAC具有抗性的蛋白質(如EGFR)。
  • 復旦大學魯伯壎團隊綜述:降解技術新概念 | CellPress對話科學家
    目前小分子誘導蛋白降解的主要方法是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PROTAC)技術。PROTAC技術主要針對細胞內蛋白,而LYTAC可作用於膜蛋白和細胞外對PROTAC具有抗性的蛋白質(如EGFR)。LYTAC分子由針對特定目標蛋白的抗體和6-磷酸甘露糖(M6P)共價連接組成。抗體可被內源系統識別,其結合的目標蛋白將被轉運到溶酶體中進行降解。LYTAC技術的優勢在於利用了普遍表達的內源性降解途徑降解細胞外蛋白和膜蛋白,主要不足是分子量大且分子中的抗體或多肽可能誘導免疫反應。
  •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細胞自噬是一個保守的依賴溶酶體的降解途徑。哺乳動物細胞在營養匱乏等條件下形成自噬體,自噬體再與溶酶體融合後形成自噬溶酶體並對其底物進行降解。這一過程會迅速消耗細胞內的溶酶體。為了維持細胞內溶酶體的穩態,自噬溶酶體會發生管化,回收並生成新的溶酶體。這一過程被稱為自噬溶酶體再生。
  • 小分子:底物抑制劑,分子伴侶,終止密碼子通讀及展望
    已經提出了基於基因療法或小分子的新策略,並已作為替代酶替代療法或對其進行補充的方法進行了測試。小分子是口服給藥的,沒有抗原性化合物可以擴散穿過細胞膜並以穩態濃度分布,也到達中樞神經系統。減少底物的療法,藥理伴侶和終止密碼子通讀增強子是目前可用於治療溶酶體貯積病的小分子。本文介紹了這類化合物的特性以及在未來開發中提高其效率的可能策略。
  • 溶酶體是怎樣一種細胞器?
    一般呈球形小泡,直徑為0.25~0.8μm,內含多種多樣的酸性水解酶,可分解各種外源或內源的大分子物質。因而溶酶體被比喻為細胞內的「酶倉庫」、「消化系統」。3溶酶體的分類和形成根據溶酶體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階段,可分為初級溶酶體、次級溶酶體和殘餘體。
  • 開發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降解不想要的細胞表面...
    2020年8月2日訊/生物谷BIOON/---當科學家們在細胞上發現潛在的危險蛋白時,他們可能會想像將自己縮小成為小小的外科醫生,只切除有問題的蛋白分子,而將細胞的健康細胞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些作者開發出一類新的分子,它們可以將不需要的蛋白從細胞表面或周圍環境中穿梭到溶酶體中,其中溶酶體是專門用於蛋白降解的細胞區室。這些分子稱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sosome targeting chimera, LYTAC),它們的工作機理是選擇性地用標籤標記蛋白,這個標籤決定了蛋白的命運,使之作為細胞垃圾進行降解。
  • 研究發現mTORC1附著在溶酶體表面的結構基礎
    研究發現mTORC1附著在溶酶體表面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5:12:2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David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