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編譯
2016-11-17 11:56 來源:澎湃新聞
據《衛報》報導,牛津字典日前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
牛津字典把「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詞典編輯表示,自去年起,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退歐的大背景之下,「後真相」一詞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
牛津詞典負責人卡斯珀(Casper Grathwohl)表示,這一選擇並不意外,因為編輯部選擇的是在政治和社會語言方面都佔主導地位的詞彙,社交媒體作為新聞來源的崛起,以及公眾對建制提供的事實越來越不信任,都造成「後真相」的崛起,「『後真相』的使用量並無減少跡象,假如它成為其中一個定義我們時代的詞彙,我不會感到驚訝。」
牛津詞典評選年度詞的目的是「為了在語言方面反映過去的一年」。去年當選年度詞彙的是emoji表情「喜極而泣的笑臉」(face with tears of joy),這是牛津字典第一次評選出一個不是詞的詞作為「年度詞彙」,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議。
其它有競爭力的年度詞彙也多少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退歐這兩件今年爆炸性的新聞聯繫在一起。比如「另類右翼運動」( alt-right),該運動被定義為「思想觀點極端保守」,排斥主流政治觀點並使用網絡社交媒體散布爭議性的內容,通常被跟白人至上主義聯繫在一起。這個詞2008年被第一次使用,今年春夏使用率激增,僅8月使用率就增加30%。
伴隨著英國脫歐公投啟動以及「脫歐派」獲得勝利,「英國脫歐支持者」(Brexiteer)在年度詞上競爭力也很大。但「後真相」最終勝出。
牛津字典方面表示,「後真相」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992年,已故塞爾維亞裔美國劇作家斯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在一本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首次用了這個詞。他在談及「伊朗門醜聞」和波斯灣戰爭時寫道,「我們作為自由人,自由地決定,我們想生活在『後真相』的世界中」。
「也有證據表明『後真相』這個詞的出現早於斯蒂夫·特西奇,但之前的含義是字面上的『在真相被知道之後』」。牛津詞典出版方指出,現在「後真相」的前綴「後」擴張了含義,已經不再是簡單指「在某種特定情況之後」,這種用法起源於20世紀,例如1945年有了「後國家」的用法,1971年有了「後種族」的用法。
「後真相」一詞已被選入牛津字典電子版(OxfordDictionaries.com),編輯將監測其未來的使用,決定其是否會被納入牛津英語詞典的未來版本。
其餘候選詞彙成年人的行事方式(adulating)特指負責任的成年人的行為方式,特別是完成平凡但必要的任務。
「另類右翼運動」(alt-right)一個思想觀點極端保守的團體,排斥主流政治觀點並使用網絡社交媒體散布爭議性的內容。
英國脫歐支持者(Brexiteer)指支持英國退出歐盟的人。
聊天機器人(chatbot)一個設計用來和人類聊天交流的電腦程式,特別是在網上交流。
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指對小丑這一角色極端害怕或者恐懼。
玻璃懸崖(glass cliff)用來特指一種情況:當女人或者少數群體在一個挑戰性的環境下上升到領導地位,失敗的風險是很高的。
幸福(Hygge,特指丹麥語)是丹麥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滿足感和幸福感,簡單、不虛張聲勢和不拘禮節都是hygge的表現。
拉丁裔(Latinx)作為一個中性詞彙代指拉丁美洲人或者是拉丁血統人。
喚醒(Woke)警惕社會中的不公正,尤其指種族主義,最初是非洲裔美國人的用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