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
《金瓶梅》的藝術創新
最顯著的特點是「寄意於時俗」。題材由原來的歷史、神話,轉移到當代現實的社會。人物也由原來的帝王將相、英雄豪傑轉移到生活中的平凡人物。
立意著意在暴露,用冷靜、客觀的筆觸,描繪了人間的假、醜、惡,廣泛而成熟地運用了諷刺手法。在後世的《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等小說中都有所繼承和發展。
塑造形象由以前的講故事向人物轉移,故事從傳奇趨向平凡;節奏放慢,在相對穩定的時空幻境和敘事角度中精雕細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細節。
由以前的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轉變,每個故事在直線推進時又常將時間順序打破,作橫向穿插以拓展空間。
語言多用「市井之常談,閨房之碎語」,在口語化、俚俗化方面做出了可貴的嘗試。
《聊齋志異》中狐鬼世界的內涵
他筆下的狐鬼故事大部分是由他個人的生活感受生發出來,凝聚著他大半生的苦樂,表現著他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憧憬。
以寫書生科舉失意、嘲諷可場官考的篇章最為明顯。蒲松齡本人飽受考試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孫山,沮喪、悲哀、憤懣不僅傾注於詩詞裡,也假談鬼說狐發洩出來。許多篇章對科場官考冷嘲熱諷,不遺餘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發出的幻影。
蒲松齡沒有將自己的小說創作局限於僅就個人的境遇而發,只寫個人的失意、落寞。位賤家貧的蒲松齡,有一副關心世道、關懷民苦的熱心腸,又秉性伉直,勇於仗義執言。抒發公憤,刺貪刺虐。
關注家庭倫理、社會風氣,時而就其聞見感受,寫出一些諷刺醜陋現象、頌揚美好德行的故事。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廣泛強烈的藝術對比,他在刻畫人物時,常常並不直接說明自己的意圖,而是通過尖銳的對比,在作品的字裡行間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導讀者一道去愛其所愛,憎其所憎。
真切傳神的細節描寫,揭示各種人物豐富複雜的內心活動和獨特的行動,反映各類社會矛盾,構成《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另一特色。如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財、仗義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時他也有迂腐的缺點,在遊西湖的過程,表現得十分清楚。
利用藝術誇張,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範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打了範進一巴掌,再也回不過手指來,都是寓諷刺於誇張之中。作者把這些真實本質的東西通過變形、誇張,成倍的誇大,使其原形畢露。達到意趣橫生,諷刺之光四射,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的效果。
清新生動的文學語言,吳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動的文學語言,幽默而又帶著冷嘲熱諷的筆調,表達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全書的語言是生動的富有表現力的,同時也非常準確、凝練、並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進行藝木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