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拉伸6倍的導電材料,用於智能服裝,溫差發電

2021-01-15 孜然實驗室

奈良·金(Nara Kim)以及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的澤維爾·克裡斯平(Xavier Crispin)和克拉斯·泰布蘭特(Klas Tybrandt)。圖片:Thor Balkhed

研究人員首次創造了一種柔軟且可拉伸的有機熱電模塊,可以從人體熱量中收集能量。這項突破是由一種新型複合材料實現的,該複合材料可能已廣泛應用於智能服裝,可穿戴電子產品和電子皮膚中。

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具有獨特性能的有機複合材料 - 不僅柔軟且可拉伸,而且具有高導電性和良好的熱電性能。這使其非常適合許多可穿戴應用。

研究人員與比利時、紐西蘭和加利福尼亞的同事將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奈良·金是有機電子實驗室的博士後兼首席研究工程師。研究結合了三種材料:導電聚合物PEDOT:PSS,水溶性聚氨酯橡膠和離子液體。結果是具有獨特屬性的複合材料。PEDOT:PSS賦予其熱電性能,橡膠提供彈性,離子液體確保柔軟。

PEDOT:PSS: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

奈良·金在有機電子實驗室的澤維爾·克裡斯平教授和高級講師克拉斯·泰布蘭特的領導下進行了這項研究。

她說:「澤維爾·克裡斯平是有機熱電材料的先驅;克拉斯·泰布蘭特是軟電子材料的專家;我貢獻了我對有機複合材料的知識。我們共同提出了新材料的構想。」

新材料可在兩個方向上拉伸。圖片:Thor Balkhed

PEDOT:PSS是最常見的導電聚合物,並在許多應用中使用,尤其是由於其良好的熱電性能。但是厚的聚合物膜太硬、太脆,無法成功地集成到可穿戴電子設備中。

「我們的材料比PEDOT:PSS柔軟100倍,可拉伸性高100倍。」有機電子實驗室軟電子小組負責人克拉斯·泰布蘭特說。

材料,製備及成品

他說:「能夠在納米級和微米級上控制材料結構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將不同材料的優異性能結合到複合物中。」

新的複合材料也可以列印。

奈良·金表示:「該複合材料是通過水基溶液共混配製的,可以印刷在各種表面上。當表面彎曲或摺疊時,該複合材料就會跟隨運動。而且製造這種複合材料的過程便宜且環保。」

研究人員發現,使用這種材料製造柔軟而有彈性的有機導電材料的可能性很大。

「可以將許多離子液體,導電聚合物和傳統彈性體結合起來,以提供新的納米複合材料,以用於許多應用,例如熱電發電機、超級電容器、電池、傳感器以及需要厚、彈性和導電材料的可穿戴和可植入應用中」,澤維爾·克裡斯平說。

相關焦點

  • UCLA賀曦敏《Matter》:普適製備用於可穿戴電子的高性能可拉伸導電水凝膠
    可拉伸導電材料是軟電子學的關鍵組成部分,通常需要多個組件協同貢獻良好的機械、電氣和界面性能。其內在的變形性和可靠性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主要包括:對導電聚合物的分子結構或形貌進行修飾、在可伸縮網絡中加入導電納米填充物以及將液態金屬嵌入彈性體中等。
  • 日本搞拉伸性導電墨水:穿戴設備量身訂
    柔軟、可伸展材料的使用,將催生新一代『合身』的可穿戴設備。」    之前的問題是開發同時具有高導電性和拉伸性,且不要求冗長印刷過程的墨水。Digital Trends表示,由Takao Someya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出了由片狀銀粉、有機溶劑、氟橡膠和氟表面活性劑組成的墨水,「即使在拉伸到最初長度的逾3倍時也表現出很高的導電性」。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智能服飾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讓智能服裝變的既智能又人性化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假如,只需要上商店購買一桶塗料,花一個下午自己把屋頂塗滿新買來的塗料,再請一個電工將電線連接上屋頂,就能讓你家徹底脫離電網,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正是一種新的光伏材料許諾的美好前景。這種材料利用材料兩面的溫度差別產生電流,一度因為效率太低,造價昂貴,被認為難以用於實際應用。但新研究發現,溫差發電材料可拯救太陽能光伏產業,解決光伏電池板致命的光-電轉化效率低的問題。
  • 谷歌進軍智能服裝 導電纖維概念股臨風
    近日,谷歌在年度開發大會上發布「緹花計劃」,與服裝品牌Levi's(李維斯)合作研發具有輕觸式遙控功能的智能導線纖維服飾,預計明年秋季面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全球可穿戴設備的浪潮下,智能服裝作為細分切入點,已有多家公司在產品端布局,該領域被信息技術顧問公司Gartner評為最具潛力可穿戴設備。
  •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近日Liquid Wire Inc.宣布,其可拉伸電路已通過高性能服裝製造商要求的嚴格清洗測試。Liquid Wire於2016年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成立,現已確立了自己在柔性和可拉伸金屬凝膠電路新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的地位。該公司使用基於獲得專利的無毒鎵合金並經過專有添加劑改性的金屬凝膠,在塑料和紡織品基材上生產先進的流體迴路。最終的電路由包裹在柔軟彈性材料中的流體互連組成,從而複製了移動人體的機械行為。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日前研製出可利用人體體溫與周圍環境的溫差發電,可為藍牙耳機、健康監測器、手錶、智能手環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在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邰凱平研究員介紹了這一新材料:不足一指寬、0.1毫米厚的單片灰色軟質薄膜,貼在人體手腕處,所連接的測量電錶上立刻顯示出有明顯輸出電壓。「這種高性能柔性熱電材料可實現最薄僅為數十微米。」
  • 新型半導體材料可拉伸可完全降解
    半導體是計算機和電子設備的基本組成部分,其常溫下的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當前大多數半導體是由矽或其他剛性無機材料製成。科學家在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製造柔性、可降解的半導體,但它們要麼不能完全分解,要麼在拉伸時會降低電氣性能。開發出一種完全可降解、且能在應變時保持穩定電氣性能的半導體已成為可伸縮電子學研究領域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 溫差發電:不用電的「智能」風扇
    想不想要一個只要設備發熱葉片就徐徐旋轉的小風扇這個利用熱電效應原理的溫差風力發電風扇就能滿足你快來動手實驗一下吧!「我給朋友捎了一個不耗電的ECOFan風扇(譯註:一種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這個概念相當酷,所以打算自己從頭仿製一個。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 中科院研製出體溫電池新材料,存在溫差即可發電
    IT之家2月10日消息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研製出可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新材料,該材料只要存在溫差即可發電,人體體溫高於環境溫度或環境溫度高於人體體溫均可。
  • 彈性導體新材料 可賦予機器人人類皮膚
    近日,一個日本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一種可用於印刷的新型彈性導體,該導體在拉長至原長的5倍後仍可保持高導電性。此種新型材料被製成膏狀的油墨,可以在紡織品和橡膠表面列印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作為可拉伸導線為具有傳感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導電,也可為機器人的體表賦予類似人類皮膚的功能。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指,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發電。作為清潔可做再生能源,該領域前景十分誘人。
  • 彈性導體新材料,可賦予機器人人類皮膚功能
    近日,一個日本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一種可用於印刷的新型彈性導體,該導體在拉長至原長的5倍後仍可保持高導電性。此種新型材料被製成膏狀的油墨,可以在紡織品和橡膠表面列印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作為可拉伸導線為具有傳感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導電,也可為機器人的體表賦予類似人類皮膚的功能。
  • 日本出現智能服裝,可測心率、支持VR
    本文共837字,閱讀約需1分鐘 具備穿在身上即可測量心率等高功能的「智能服裝」正在快速發展。日本帝人開發出了可再現觸覺的服裝,日清紡控股力爭使可向孕婦提示分娩預兆的腹帶實現產品化。東麗和東洋紡分別在開發面向醫療和動物的智能服裝。高速通信標準「5G」也帶來利好,智能服裝的功能或將進一步提高。
  • 蓬勃發展的智能紡織材料(二):形狀記憶材料
    蓬勃發展的智能紡織材料(二):形狀記憶材料 發表時間:2016/6/6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
  • 溫差發電關鍵指標翻倍,有望解鎖廣闊應用
    然而,這種優點多多、潛力巨大的發電技術,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效率太低。現有最好的溫差發電材料,其效率只有常規火力發電廠的一半不到,用它給智能手錶這樣的可穿戴設備供電也一直是痴心妄想。不過,近日,一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論文,給溫差發電帶來全新的應用遐想。
  • 修復受損神經,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可助一臂之力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許未來可以用於修復這些類型神經的損傷。近日,南京大學教授沈群東及其合作者在《美國化學會·納米》雜誌(ACSNano)發表了這項研究結果。外周神經被完全切斷的損傷,例如事故造成的深切口,是很難治療的。一種常見的治療策略被稱為自體神經移植。它是從身體其他部位移走一段外周神經,然後縫在被切斷神經的兩端。
  • 陳根:打造智能紡織物,可穿戴服裝新材料
    文/陳根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日漸成熟,可穿戴設備已經逐漸嵌入人們的生活,從可穿戴手環手錶到可穿戴眼鏡等,顯然,智能服飾也將成為可穿戴行業追逐的方向,而智能服飾的材料則成為其必然面臨的問題之一。基於此材料的特性,將可以應用於智能服裝、可自行搭建的帳篷或者機器人降落傘。
  •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最好地為這些設備供電,方法是轉向用戶自己的體熱,並與服裝,波爾卡圓點和紡織行業的專門知識一起工作。到2025年,可穿戴電子產品市場預計將增長到530億歐元,但它由一種產品-智能手錶主導。
  • 鄭平院士:超拉伸抗凍,光刻3D列印導電水凝膠可運動感應/信號監測
    團隊提出了通過基於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的3D列印製造的導電納米複合網絡水凝膠,其能夠實現快速的製造能力和高精度。3D列印水凝膠具有超強的可拉伸性(2500%),超抗凍性(-125°C),極低的工作電壓(<100v)和超循環拉伸穩定性(100萬次循環)。基於水凝膠的應變傳感器即使在115°C左右的極低溫度下仍具有100μV的超低電壓,也可以探測大規模和微小的人體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