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大腦用特殊方式修改蛋白質

2020-12-02 科學網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化系和古德曼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新近發現,哺乳動物大腦使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對一種特別的蛋白質4E-BP2進行修改,從而導致了蛋白質正常功能的改變。目前,大腦蛋白質合成研究和記憶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專家認為,此次研究成果屬於該領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在了解人類大腦的工作機理研究上前進了重要的一步。相關文章發表在3月25日出版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

 

當我們的記憶形成時,神經細胞或神經元之間使用專門的聯接通過電脈衝進行相互交流。為了加強這些專門的聯接,神經元就需要新的蛋白質,這些新蛋白質即是用於各種形式的蜂窩活動所需的關鍵分子。

 

這種特別的蛋白質的代號為4E-BP2,在神經系統中它控制了產生新蛋白質的整個過程,即蛋白質的合成或轉移,這是研究人員的主要研究焦點。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人知道可將4E-BP2蛋白質通過化學方法進行修改。據研究小組負責人比蒂諾斯蒂博士介紹,他們所發現的蛋白質修改,控制了蜂窩蛋白質合成的形式。這種修改還似乎影響了神經元之間的相互溝通能力。同時,這種修改也是影響記憶過程的一個因素。

 

加拿大衛生研究所科研主管菲利普斯博士認為,更好地了解大腦中蛋白質的合成,對神經學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特別是該項新發現表明,修改的蛋白質可能對記憶過程有直接的影響,該項成果對最終攻克治療記憶喪失等問題有重要價值。(來源:科技日報 杜華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海洋生物的隱藏特性,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它的睡覺方式你知道嗎
    而更加有趣的是,研究表明,海豚和其他哺乳動物各不相同,海豚睡覺並不是整個大腦都在睡覺,而是一半大腦與另一半大腦輪流交替休息睡覺,而我們所看到的它在轉圈圈,其實就是這麼回事了。在兩個大腦的相互轉動下,它也就跳起了海豚轉圈舞。那為什麼海豚要大費周折的去跳著舞睡覺呢,安穩美滿幸福的睡一覺更能讓它休息的更好。
  • 外部基因入侵影響哺乳動物大腦形成
    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和理化學研究所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發現,約4億多年前偶然進入脊椎動物基因中的一種特殊基因信息,對哺乳動物後來的大腦發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首次找到了可能由於外部信息進入脊椎動物的遺傳基因,並對哺乳動物之後的進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證據,對揭開哺乳動物誕生和進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該科研成果刊登在近期出版的美國《科學院紀要》上。
  • 對包括人類在內的130個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MRI掃描表明連通性相等
    研究人員進行了首次同類研究,旨在研究130個哺乳動物物種的大腦連通性。有趣的結果與普遍的猜想相牴觸,表明在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中,大腦的連通性水平是相等的。科研人員發現大腦的連通性,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此前,人類只知大腦神經元的「樣子」,現在,哺乳動物神經元如何連接——首次得到揭秘,並實現了更大量級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並且AI的方法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者還說,這種突破還可能進一步為AI發展提供指導:「揭開生物神經網絡連接秘密,或許可以進一步探明大腦高效計算原理。
  • 揭海洋哺乳動物超長屏息之謎 特殊蛋白可存氧氣
    研究團隊對哺乳動物肌肉中的儲氧蛋白質-肌紅蛋白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鯨魚和海豹中這種蛋白質擁有特殊的「不粘」特性。這就使它們能夠將大量的氧氣儲存到肌肉當中而不會產生阻塞。利物浦大學綜合生物學研究所的Michael Berenbrink博士參與了這項研究。他告訴《BBC新聞頻道》:「當達到足夠的濃度時,蛋白質就會趨向於粘連在一起。
  • 你大腦中的DNA拼圖!
    大腦的遺傳變異事實證明,你大腦的神經元比最初想像的更忙於處理他們的DNA。高達40%的神經元含有DNA,大部分被刪除或複製。這意味著你的神經元中的基因組在你的一生中已經被剪短、修改或複製。更重要的是,從一個神經元到另一個神經元,這種情況發生的方式略有不同。
  • 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用大腦控制的武器!
    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用大腦控制的武器!、納米技術和紅外光束等工具即時讀取士兵的思維,最終目標是製造出用思想控制的武器,例如只需要思考就可以控制的一群無人機,或者可以將圖像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的技術。 從基因上改變人類的大腦為了做到這一點,羅賓遜的團隊計劃使用經過修改的病毒(病毒載體)來將遺傳物質傳遞到大腦細胞中,這種病毒會將DNA插入特定的神經元中,使它們產生兩種蛋白質。第一種蛋白質會在神經元放電時吸收光,這將使得研究人員得以檢測神經活動。
  •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Emma Chou • 2020-06-19 14:12:
  • 人、豬、鼠大腦蛋白質圖譜問世,進攻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通過對三種哺乳動物大腦中 RNA 和蛋白質表達的全局分析和對比區域表達譜,研究人員報告了三個哺乳動物物種之間蛋白質表達水平的相似性和差異。論文截圖(來源:Science)更進一步了解人腦大腦是我們身體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器官。
  • Nature發布最大蛋白質互作圖;雙語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作者建議採取緩解策略,包括最大限度縮短隔離時長、提供關於疾病和傳播風險的詳細信息、通過非接觸方式加強與家人朋友的聯繫、提供有助於度過隔離期的充分物資(如電話、無線網絡、食物、書籍、遊戲)以及呼籲利他主義,認可正在接受隔離的人所做的努力。
  • 封面論文:鳥類為何這麼聰明,揭秘它們大腦的特殊之處
    封面論文:鳥類為何這麼聰明,揭秘它們大腦的特殊之處 2020-09-29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首次發現硒或能有效保護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元!
    2018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0年前,瑞典科學家Jons Jacob Berzelius就發現了微量元素硒,當時他以月亮女神的名字Selene來對硒進行命名,除了工業應用外,硒還是人類、許多動物以及一些細菌維持機體健康的必須元素,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unchen)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為何硒是哺乳動物機體的一種限制因子
  • 日媒:哺乳動物與昆蟲有共同祖先?大腦迴路相似
    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 日媒稱,東京大學副教授伊藤啟等人通過仔細研究果蠅發現,昆蟲將觸覺傳遞迴大腦的神經迴路結構與人類等哺乳動物的非常相似。迄今為止的研究顯示,兩者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中,觸覺外的四感的神經迴路結構都相同。
  • 哺乳動物可返老還童了 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視力
    轉錄因子有著調節基因表達的作用,即讀取DNA來製造蛋白質,早期胚胎中重要的轉錄因子已知的有24個,山中伸彌團隊將其縮小到了4個。  這4個轉錄因子可以清除細胞上的表觀遺傳學標記並使這些細胞恢復到其原始胚胎狀態,從中發育成任何其他類型的細胞。
  • 大腦處理漢語方式與英語不同,說漢語更用腦
    If you speak Mandarin, your brain is different:大腦處理漢語方式與英語不同,說漢語更「用腦」!
  • 人類大腦為何獨特:腦內連接是關鍵
    考慮到我們身體的尺寸,大腦作為一種器官顯然比預想的要大。同時它還有自己特化的腦區——其中一塊用於處理語言。近年來,對大腦的掃描研究逐漸使我們明白,人腦神經元間特殊的連接方式也是答案的一部分。核磁共振成象(MRI)是這些研究中一種關鍵的工具,具體而言它是一種彌散張量成像。這種技術可以在不開顱骨的前提下,將神經元延伸出的連接不同腦區的長纖維可視化。這些連接像電線一樣在神經元間傳遞電信號。
  • 研究顯示:包括人類在內的130種哺乳動物腦連接水平相當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美媒稱,研究人員首次研究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腦連接水平。研究結果非常有趣,與普遍推測相反,這項研究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腦連接水平相當。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20日報導,研究人員阿薩夫教授說:「我們發現,腦連接——即通過神經網絡傳遞信息的效率——並不取決於任何特定大腦的大小或結構。換言之,所有哺乳動物——從小鼠到人類,再到公牛和海豚——都表現出同等水平的腦連接,信息在所有哺乳動物大腦內傳播效率相當。
  • 蝙蝠海豚用相同方式進化回聲定位
    在控制回聲定位的基因方面,馬蹄蝙蝠的基因進化方式與海豚的相同。 2010年,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進化生物學家Stephen Rossiter和同事判定,蝙蝠和海豚中被稱為壓力素的特殊蛋白質有著相同的突變,會影響聽力的敏感度。現在,Rossiter的團隊已經將研究擴展到整個基因組。他們對蝙蝠家族多個種類中的4種蝙蝠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其中兩種蝙蝠使用回聲定位,另兩種不使用。
  •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3:42 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中心(ZMBH)Henrik Kaessmann和Evgeny Leushkin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