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認知彈性損傷的潛在機制

2020-12-05 科學網

 

精神疾病發病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應激,尤其是發生在生命早期的應激會影響腦的發育過程,顯著增加個體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這種早期環境因素導致的長期效應,其具體機制目前尚未明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及基礎研究指出,早期應激往往會導致表觀遺傳指標發生持久性變化,進而改變基因的表達,這種機制很可能介導了成年後持續性的腦與行為的功能性變化。

 

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都存在前額葉皮層介導的認知彈性損傷,並與藥物療效和疾病預後密切相關。前期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瑋文及其博士生徐航等,利用擬人類社會欺侮動物模型,發現青少期階段的負性社會經歷導致小鼠在成年後表現出認知彈性損傷,伴隨內側前額葉皮質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一種參與腦發育和神經可塑性調節的重要分子)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在此基礎上,研究進一步探討了表觀修飾在上述行為和分子長期改變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伴隨成年期認知彈性損傷,青少期應激造成小鼠內側前額葉皮質BDNF mRNA表達的降低主要與BDNF的剪切子IV,而非I和VI的降低有關(圖1)。進一步檢測BDNF IV啟動子區域附近的DNA甲基化及多種組蛋白修飾水平,結果顯示,啟動子下遊的組蛋白位點H3K9的二甲基化水平顯著升高,而DNA甲基化及其他的幾種組蛋白修飾則沒有明顯改變(圖2)。由於H3K9的二甲基化是一類轉錄過程的負性調控元件,其升高可能解釋了BDNF mRNA表達水平的降低。隨後,通過在成年期慢性給予一種具有甲基化酶調節作用的抗抑鬱藥物反苯環丙胺(TCP)進行幹預,發現經過藥物治療後,青少期應激誘發的成年小鼠認知彈性損傷和內測前額葉皮質BDNF IV mRNA的表達水平恢復到與對照組相當的水平。同時,藥物顯著降低了BDNF IV啟動子區域附近的H3K9的二甲基化水平(圖3)。這些結果提示內側前額葉BDNF的表觀修飾改變可能是早期應激導致成年後認知彈性損傷的潛在機制。

 

 

 

圖1.青少期應激降低成年小鼠認知彈性和BDNF mRNA表達

 

 

圖2.青少期應激影響成年小鼠內側前額葉皮質BDNF IV啟動子區域表觀修飾

 

 

圖3.藥物幹預改善認知彈性損害,恢復BDNF IV表觀修飾及mRNA表達的改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最新發現:衰老的神經元會積累DNA損傷,有助改善記憶和認知能力!
    文章來自:(www.bokeyuan.net)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HDAC1的酶,對於修復與年齡有關的DNA損傷至關重要,這些DNA損傷涉及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的基因。這種酶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和正常衰老的成年人中通常都會減少。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瑞典隆德大學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前共同發現,大腦中風後,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機制產生新神經元。這一項發現已經發表於Science雜誌上。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
  • 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方面修復過程中Liproxstatin-1的潛在價值
    該研究建立了一個用於研究少突膠質細胞鐵死亡的細胞模型,為進一步探究其機制奠定了基礎,同時揭示了Liproxstatin-1在中樞神經系統修複方面的潛在價值。鐵死亡是一種新發現的細胞死亡方式,也是一種鐵離子依賴性的伴有脂質過氧化的細胞死亡方式。馮世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證明鐵死亡在脊髓損傷急性期及亞急性期的重要性。
  • Nat Cell Biol:鑑別出減緩並修復致癌DNA損傷的分子機制
    2019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保護細胞免於天然DNA錯誤的特殊機制,這種天然DNA錯誤會永久損傷機體的遺傳代碼,並誘發諸如癌症等多種疾病發生。
  •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2018-04-25 05:54:12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科學家發現潛在抗衰老藥物
    如何抵抗衰老,如何緩解衰老引起的相關疾病或症狀,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衰老表現為細胞、組織、器官水平上慢性和進展性的功能失調,導致機體對外界的不良刺激的抵抗力減弱,因此更易罹患各種疾病。2014年,先後發表於Nature的兩項研究均提示了α-酮戊二酸在抗衰老方面的潛在前景。α-酮戊二酸不僅能維持胚胎幹細胞的多向分化潛能,還能有效延緩線蟲的衰老,明顯延長線蟲的壽命。最新發表於Cell Metabolism的研究表明,在飲食中添加α-酮戊二酸可延長小鼠壽命並降低其晚年死亡率。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基因突變是DNA損傷和錯誤的DNA修復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樣的研究對癌症的研究、診斷和治療具有潛在的意義。如果一個細胞的DNA經常暴露在物理和化學壓力或基因毒素中,這些物質會破壞細胞整體,並引起細胞內部的基因突變。然而,細胞有無數的修復機制來修復DNA損傷,這是生物細胞維持自身穩定性的一大優勢。
  • B肝CRL4複合物影響,美國科學家發現,潛在宿主限制因子列表
    B肝病毒(HBV)的調節蛋白HBx是感染所必需的,因此,它與細胞損傷DNA結合蛋白1(DDB1)的結合是該功能的關鍵。這是美國科學家在Cell雜誌提出的觀點,研究方向為B型肝炎病毒HBx蛋白通過cullin4ddb1e3泛素。
  • 研究發現:嚴重新冠感染可造成大腦損傷
    據英國《衛報》6月25日報導,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一份最新臨床研究發現,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可損傷大腦,造成包括炎症、中風、精神病和類似老年痴呆等在內的一系列併發症。專家指出,需要進一步研究其背後機制,以便了解新冠病毒對人類大腦存在的可能性影響,並探索潛在的治療方式。「關於新冠病毒感染同神經系統併發症、精神病學併發症的關聯報告越來越多。」該研究報告作者、利物浦大學神經病學家本尼迪克特·邁克指出。這份研究的案例信息來自於英國4月2日-26日期間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不過,記憶能力的下降可並不是衰老的「專利」,有損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的因素很多,肥胖也是其中一個。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
  • 重大發現!科學家觀察到一種全新的DNA損傷修複方式
    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DNA修復機制,可以安全地修復酒精代謝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  對於乙醛脫氫酶2基因失活的人而言,身體的第二層自我保護機制就是修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要知道抗癌藥順鉑殺死癌細胞的機制就是讓癌細胞的DNA交聯損傷[4],導致癌細胞染色體不穩定,最終死亡。  實際上,DNA交聯損傷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DNA損傷形式。細胞有一套修復機制,那就是範可尼貧血通路(簡稱FA通路)。
  • 科學家證明:幹細胞療法治癒半月板損傷更具有優勢
    年輕人的半月板損傷多是劇烈運動而引起。當半月板受到的壓力超過承受的範圍時,就可能發生撕裂、斷裂甚至部分剝落,產生半月板急性創傷性損傷。2、老年人群年齡的增長使得老年人的半月板出現變性退化,彈性與耐磨性也逐漸下降,無法承受膝關節日常的反覆活動摩擦,進而引起半月板破裂。對於半月板損傷的傳統臨床治療以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因為半月板的血供不足、自我修復能力較差等因素,往往效果不佳。
  • Nat Commun:研究發現睡覺的終極意義——修復神經元DNA損傷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對睡覺背後的核心細胞學功能和生物學機制卻並不清楚,在系統發生的過程中也沒有保守的分子標記物來定義睡眠細胞。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而近日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揭開了睡眠背後的秘密,他們發現睡覺可以增加染色體的運動,從而減少神經元中
  • 科學家發現了背後的潛在機制……
    然而,這些積極作用,尤其是對於延長壽命背後的潛在分子機制仍然是個謎。近日,發表在《Nature》今年新增的子刊《Nature Aging(自然 老齡化)》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給了我們一種可能的解釋:他們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名為Sestrin的蛋白質,介導了飲食限制的有益作用。
  • 傳說中的「永久性損傷」可以被修復?看看這個全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兩年前,科學家是怎麼說的?而相關的DNA損傷修復機制,也並不是完全不會出錯的!  「永久性損傷」,又能被什麼修復?ALDH2和FANCD2都不能挽救乙醛帶來的DNA損傷,於是他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DNA修復機制。  但是,說了那麼多,乙醛造成的DNA損傷為什麼曾經會被認為是「永久性的損傷」?  首先,DNA雙鏈在乙醛的作用下,可能出現內部交聯,這就導致了這條DNA鏈無法進行正常的複製轉錄。
  •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2008年06月20日 16: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6月20日電 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生物化學研究所代理所長蔡明道研究團隊,新發現人體細胞中的
  • 有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是基因突變的主要潛在致因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對幾百代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基因變異史的研究證實,氧化應激不僅會導致衰老、癌症和其他疾病,更是基因突變的一個主要潛在致因。此發現有助於理解氧化應激對基因的影響以及其在遺傳疾病和進化中的作用。
  • 中國科大發現糖尿病相關認知障礙發生新機制與診斷標記物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二型糖尿病能使阿爾茲海默病(老年痴呆)的發生率增加1.5-2.5倍,是老年痴呆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人們提出阿爾茲海默病是第三類型糖尿病。但是引起糖尿病人群認知損傷的機制還不清楚。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病(AD)致病關鍵蛋白酶,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酶(BACE1)在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異常升高,通過剪切胰島素受體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參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並首次提出BACE1不僅通過促進澱粉樣蛋白(Aβ)的產生、且可能通過促進胰島素抵抗進而增加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認知損傷發生風險。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他們發現,擬南芥成熟根組織細胞中的免疫受體表達極低。這些健康的根細胞並不能響應MAMPs,因此在同有益或無害微生物的互作時不會激活免疫反應。當根細胞受到損傷時,相鄰的根細胞開始表達免疫受體並迅速響應MAMPs,激活免疫反應。這一機制,巧妙地利用了病原微生物侵染對植物細胞帶來的損傷,精準的在感染點附近激活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