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東亞地區發動了數次戰爭。由於這些戰爭時跨前近代和近現代,加之我們已慣常於以時代性質來判斷戰爭性質,因此,雖說對每次戰爭原因的分頭探索和個案討論均不乏仔細,但戰爭之間所固有的內在連續性,也不時被人為劃定的時代獨立性所切斷。當每個研究結論的相加之和並不等值於歷史本身、甚至與歷史文脈齟齬橫生時,一個綜合而連貫的觀察視角,或許能給相關研究工作提供某種有意義的啟示。尤其在東亞局勢風雲再起和區域走勢撲朔迷離的今天,鉤沉戰爭與戰爭之間的事實與邏輯隱情,亦將有助於人們對東亞問題的整體認知和規律性把握。
日本對戰爭理由的矛盾陳述
讓日本一氣躍居東亞舞臺中心的歷史性事件,莫過於「甲午戰爭」(1894—1895)和「日俄戰爭」(1904—1905)。由於這兩次對外軍事行動不僅打敗了亞洲第一大國,也打敗了世界第一領土大國,因此,在日本人的歷史記憶中,這無疑已凝結成「大和民族」前所未有的「光榮」。然而,無論是當時的政界、軍界、輿論界,還是後來的學術界,日本方面在談及發動這兩次戰爭的理由和根據時,均表述得矛盾重重,甚至自相抵消。「甲午戰爭」因朝鮮而起,這是常識。可當說到這場戰爭為什麼會因朝鮮而起時,人們卻很難從日方關於戰爭動機及其最直接誘因的「史實」陳述中,找出一般性共識。通常說來,「徵韓論」之始作俑者,是明治維新的早期元勳西鄉隆盛(1828—1877)。通行於教科書層面的結論說,西鄉的「徵韓」(1873)名目,緣於明治政府對朝鮮繼續「鎖國」、不與交通甚至仇視日本等政策的不滿。而進一步的「邏輯」還被表述為:如果朝鮮不開國,日本不但無法以近鄰聯盟的方式來共同抵禦西方,甚至連本國的獨立狀態亦無法確保。可結果卻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是「徵韓派」(又稱「外徵派」)的下野和「內治派」的勝出。而內治派標榜日本應按照西方的模式實行內部近代化改革而不是對外擴張。持這一觀點者,有巖倉具視(1825—1883)、大久保利通(1830—1878)和木戶孝允(1833—1877)等人。然而,明治政府時過不久的對朝武裝行動,卻不僅令人錯愕,還使「內治論」的標榜者們迅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1875年,反對西鄉「徵韓論」的大久保和木戶等人,為了敦促朝鮮「開國」(這本是西鄉當年主張徵韓的堂皇理由之一),竟以炮艦相逼,在通過《江華條約》(1876)達成朝鮮開國目的的同時,還將當年美國人強加給日本的不平等條款,依樣畫瓢般地壓給了朝鮮。可這樣一來,西鄉的下野原因與朝鮮的被迫開國之間,儼然已構成了某種反諷。而且江華島事件後西鄉寫給友人的信箋還一度讓人感到,西鄉似乎並不比大久保等人更像「徵韓論」者。然而,問題顯然並非如此簡單。人們注意到,下野後與政府分庭抗禮並引發「西南戰爭」的西鄉隆盛,在死後第12年的1889年,竟被明治天皇以所謂「大赦」的方式和「大政復古大功臣」的理由恢復了名譽,並再封為「正三位」。明治政府這一戲劇般的轉變,很可能是出於天皇本人的意志。黑龍會所輯《東亞先覺志士記傳》稱,早年,明治天皇曾對西鄉有過「適當處置韓國問題」的面諭,甚至還有「委任汝總典韓國事」的授命。1873年西鄉擬親為赴韓使節並準備不惜武力、敦促朝鮮「開國」的決定,雖不能說是在貫徹天皇的命令,但倘無最高權威的默許甚至支持,西鄉的「徵韓」態度顯然不可能如此執著甚至頑固。所以有學者指出,稱西鄉的主張與天皇的「徵韓」意志全無關聯,反而與史實不符。這種說法,在有助於解開「徵韓派」與「內治派」殊途同歸「謎團」的同時,還給研究者留下了進一步追問的餘地:如果天皇的意志是這種合流的終極原因,那麼天皇何以會形成如此意志?
日本鹿兒島西鄉公園中的西鄉隆盛銅像
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的敗北,使日本覬覦朝鮮的傳統阻礙力量,被明治兵艦首次逼退。但「三國幹涉還遼」事件中俄國的積極表現,卻招來了日本的深深怨恨。這不但因為俄國危及了與日本人「主權線」相依存的「利益線」——朝鮮,還在於其幹涉還遼行動把甲午戰爭後劃歸日本的遼東權益轉移到自己手中。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勝利。這意味著,清朝以外能夠妨礙日本在朝權益的另一個大國,從此也不再構成妨礙。而正在此時,日本保護朝鮮「獨立」的真實目的,才首次和盤託出。1910年8月22日,隨著《日韓合併條約》的籤署,日本以外的國家再行幹預朝鮮的可能性,暫且化為烏有;而韓國皇帝也從此被明治天皇降格冊封為「李王」。問題是,朝鮮為什麼會被日本強徵為自己的「利益線」?其冊封韓皇的行為,又究竟根植於怎樣的歷史邏輯和文脈?
石原莞爾
日本此前為獨佔朝鮮與俄國締結的「滿韓交換」協議,不但不表明日本對「滿洲」無所關心,相反,朝鮮問題解決後的下一個徵服目標,恰恰就是「滿洲」。日本對俄國的這一權宜策略,早就被美國人冷眼窺破;而日本對俄戰爭的勝利,也剛好給日本獨佔下一個目標——「滿洲」,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不僅如此,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日本,還在1915年向北洋政府提出了足以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雖然大隈內閣的無理要求不可能獲得實現,但「日俄戰爭」後日本的一連串舉動,卻把它的更大欲望對象,昭然於天下。為此,它採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諸如出兵西伯利亞(1918—1922)、加入「國際聯盟」(1920)、與英美法組成「四國同盟」(1921)等。但是,日本對中國日益增大的欲望,也進一步招致了歐美國家的側目。美國在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所召集的「華盛頓會議」上,首次系統地推出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條約》。條約中,美國明確提出了對華政策新原則,即「門戶開放、領土保全」。由於日本有意將中國本土解釋為長城以南地區,於是,日本對「保全領土」原則的認可便意味著既可擁有「滿蒙特殊權益」,亦沒有違背國際公約。換言之,日本接受《九國條約》的一個前提是撤回「二十一條」的核心條款——這似乎表明了日本對「中國本土」的不幹涉態度和對歐美壓力的屈從,加之日本的牽強解釋也未能從根本上損害歐美各國的在華利益,於是,列強間的勢力均衡,便最終以中國利益的巨大犧牲而終結。然而,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所發動的、有蘇聯顧問參與的北伐戰爭,卻開始令日本坐臥不安。因為這意味著,其垂涎已久的「滿洲」權益,可能會因為蔣介石的行動和蘇俄的介入而化為泡影。為了給「滿洲」乃至整個中國問題定調,1927年6月,田中內閣在東京召開了會議,即所謂「東方會議」。然而後來發生的「山東出兵」(1928)、「皇姑屯事件」(1928)、「九一八事變」(1931)以及「關東軍」五個月佔領東北全境並擁立溥儀建立所謂「滿洲國」(1932)等事件,卻反而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日本國內上自天皇、下到內閣,已悉數被「軍部」和「關東軍」的「獨走」行為所劫持,正因為如此,才不得不對「既定事實」予以默認。可當這種「不得已」的表白一經被國際聯盟派遣的「李頓調查團」所戳穿,當「滿洲國」的主權屬於中國的看法已在國際聯盟和美國那裡成為共識時,特別當關東軍於1933年2月23日侵佔熱河、向國際聯盟故意示威時,日本政府在2月24日退出國聯,便具有了事實和邏輯上的雙重不可逆性。昭和十年(1935)以來日本政府和軍隊的一系列行動,還意味著,1937年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問題在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為什麼也像對朝鮮一樣被視若當然?石原莞爾憑什麼會提出「滿蒙乃日本生命線」這一仿佛是「自明」的命題?為什麼在《昭和天皇獨白錄》中,「日本對中國的一次次侵略,被描述成一件件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事」?為什麼「日本在華的任何動作,只要不引起英美的幹涉,不觸發與英美的衝突,就不必有絲毫顧忌」?
在高度複雜的現代國際局勢中,日本行動依據的自我矛盾處比起近代來,無疑更加突出。它一面令人動容地倡導「東洋一家」、「東亞解放」和「共存共榮」,一面又毫無愧色地侵入疆土、殺人父兄、毀人宗廟;它可以與英國蜜月熱戀,亦可以適時解除「英日聯盟」;它能夠為遏制共產主義蘇聯而參加「四國同盟」,也能做到與蘇聯籤署「日蘇中立條約」;它可以宣稱「世界和平」而加入「國際聯盟」,也能做到瞬間「脫退」……可是,無論日本怎樣一日三變,有一個不易察覺的連貫性卻未曾發生過改變。人們注意到,內田康哉外相為了使「滿洲國」得到國際承認,曾發表過不惜舉國焦土的「焦土外交演說」(1932年8月);松岡洋右外相為了使日本獨佔「滿洲國」而不惜退出國聯一事,曾被日本民眾視為「壯舉」,其本人亦一度成為「國民英雄」之象徵(1933年2月24日);至於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為壟斷中國利益而發表的「天羽聲明」,還以「維持東亞和平秩序」乃日本之「使命」的「豪邁氣概」,提出了極力反對國際社會對華援助的「亞洲門羅主義」(1934年4月17日);而將上述趨勢推向邏輯終點的東條英機,則高調地喊出「亞洲民族解放」和「大東亞共榮圈」等口號(1942年1月),甚至不惜「舉國玉碎」,實施最後一搏。所有這些,都極為傳神地記錄了日本這一不曾變奏的連貫音階,也逐步清晰地勾勒出音階的起伏流向和縈繞範圍。這意味著,對於日本在現代國際局勢中的無數即時反應,恐怕已無法再以一連串雜亂無章的偶然性堆積來理解和對待;而一個更長時段和更大背景的探討,或許才有助於人們觸及事情的本來脈絡,並從中發現相應的規律。
規定明治、昭和走向的「執拗低音」
1868年1月15日,明治天皇宣布了他的「發揚國威」意旨:「宜大力充實軍備,光耀國威於海外萬國,以應答祖宗先帝之神靈!3月14日,明治天皇再度發表了他的「海外雄飛」大略:「朕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而從1926年裕仁天皇即位後所頒布的一系列「詔敕」看,昭和的主張顯然延續了明治意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朕賴皇祖皇宗之威靈,繼承萬世一系之皇位,總攬帝國統治之大權,以行踐祚儀式。率由舊章,聿修先德,庶幾無墜祖宗之遺緒。惟以皇祖考叡聖文武之資,恢弘天業。內敷文教,外耀武功,頒千載不滅之憲章,固萬邦無比之國體……(今當)明徵皇祖考之遺訓,繼述丕承皇考之遺志……」;「爾臣民宜騁思神武天皇之創業,使皇圖宏遠,念皇謨之雄深,和衷戮力,日益發揮國體之精華,致力克服時艱,以助國威昂揚,以對祖宗神靈」;「宣揚大義於八紘,以坤輿為一宇,實乃皇祖皇宗之大訓」。1932年1月8日,昭和天皇還以日本最高統帥的身份,表彰了關東軍侵佔中國東北之「功績」:「宣揚皇軍威武於中外,朕深嘉其忠烈。汝將士宜復堅忍自重,以此確立東亞和平之基礎,朕厚有望焉!」在上述「詔敕」中,有這樣幾個共同點值得關注:一是指向性或曰目標性十分明確,即明治與昭和均以「海外雄飛」和「宇內揚威」為職志。其中,明治所奉行的「大日本主義」和昭和著力實踐的「大東亞主義」,名異而實同。二是連續性或曰超時代性特徵非常明顯,兩者都繼承了千百年來的「列祖偉業」和「先朝宏謨」,時代的變化和當下的妨礙,在祖訓之「定量」面前只是「變量」,而且是可以藐視的「變量」。三是執著性或曰目的單一性。為了實現鎖定的目標,日本需要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排除一切外來的幹擾,然後專注目標,為此甚至舉國玉碎亦在所不惜。這些特徵,無疑有助於我們理解明治和昭和天皇為什麼分別成為「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的發動者或追認者,即使在這一過程當中他們也曾有過看似「消極被動」實則「怯於冒險」的情緒性波動。
田中義一與東方會議,期間制定了《對華政策綱要》
實際上,「八紘一宇」能夠成為日本政要思想與行動的自明前提,與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壬辰倭亂」及其敗退記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大量因由,為我們探索後世難以違拗的深層規定性,提供了令人瞠目的原始記錄。
日本歷史學者雜賀博愛,早年在《大西鄉全傳》中談及西鄉隆盛的「理想」時這樣寫道:「翁之理想,實在於耀皇威於八紘,布道義於四海。翁大陸經營之大理想,亦實存於此。本欲自膺此大任,橫刀荒原,怎奈時勢不利,事與願違,終化故山之露。」雜賀此書出版於1937年5月。2個月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這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西鄉被恢復名譽以來頻繁掀起的「西鄉熱」中一個小插曲而已。事實上,天皇特赦令下達後,頌讚西鄉的著作就像決堤之洪水般湧向全國,如《日本偉人傳》、《西鄉南洲遺訓》、《西鄉隆盛傳》等。而當時流行最廣的,莫過於內村鑑三(1861—1930)的《代表的日本人》。書中,西鄉隆盛赫然名列榜首,而該書的出版時間,則剛好是「甲午戰爭」爆發的1894年。內村認為,支配西鄉行為的動力有兩點:一是統一帝國的實現,二是徵服東亞。「日韓合併」的1910年,是西鄉戰死第33周年,也是「西鄉熱」臻於巔峰之年。就在這一年,西鄉開始以「國權論」和「亞洲主義」先覺者的名義受到追捧。石原萬嶽等創作於1911年的《東京銅像唱歌》這樣寫道:「朝鮮今我有,堪慰吾翁心!」不僅如此,由黑龍會編纂的《西南記傳》(1909—1911),還詳細記載了西鄉「徵韓論」之始末,認為西鄉的榜樣力量將非常有助於對韓政策之最後決斷。此外,北一輝對西鄉之膜拜,自不待言,頭山滿、內田良平和荒尾精等大亞洲主義者或大陸浪人們,不但以西鄉為偶像,還每每自命為「當代西鄉」。後來,三島由紀夫在《與銅像的對話》中這樣感慨:西鄉身上「具有能與日本人內心深處最危險要素兩相契合的美!」——這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三島本人的終局。
日本近現代史上經久不衰的「西鄉熱」,凸顯了以下醒目邏輯:西鄉是「大亞洲主義」的先覺者和「八紘一宇」理想的支持者,而這一先覺者和支持者的實踐端點,便是「徵韓論」的推出。於是,對西鄉何以會提出「徵韓論」並異常固執的深層背景,便成為一個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歷史上,西鄉所在的薩摩藩,是一個「徵韓」觀念普及並深入到每個角落的地方。這固然與作為「朝鮮之役」急先鋒的島津義弘(1535—1619)的軍事行動有關,但更與島津氏留給當地乃至整個日本的、以「徵韓」甚至「徵明」為主要內容的「鄉中教育」傳統密不可分。有研究顯示,無論是「徵韓論」的主張者西鄉隆盛還是後來實踐者的大久保利通,也無論是「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中衝鋒陷陣的軍事指揮官抑或政治領導者,幾乎均程度不等地接受過這類野蠻侵略他國的「鄉中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明治時期「徵韓論」的最堅定支持者,剛好出自九州、四國和「中國」等地。這些地方也恰恰是豐臣秀吉侵朝時「七大番隊」將士的主要來源地。經過德川二百餘年的歷史,番隊將領的後人們依然繼承著先人的遺願。這使琴秉洞的下列觀點具有了重要的參考意義:單純以「毗鄰朝鮮的地理因素」和「外壓轉移的政治意圖」來解釋九州人率先發起的「徵韓」行動,顯然因忽視了當年的歷史因緣而變得十分牽強。
那場幾成「鄉中教育」範本的戰事,發生於1592—1598年,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明朝稱「萬曆朝鮮之役」。而埋葬了大量耳鼻的「耳(鼻)塚」,位於今日本京都市,是400多年前日本軍在朝鮮實施慘烈殺戮行動的最具象徵性的物質遺存。關於耳鼻的數量,有人曾做過以下統計:日本發動大軍16萬人,殺害朝鮮人18.5738萬,中國人2.9014萬,共計21.4752萬人。現埋於平安城(今京都)東大佛殿旁,築籠土中,上立石塔。關於朝鮮民眾的反應,林羅山(1583—1657)寫道:「朝鮮人來貢之時,到塚下,誦祭文而弔之,哭泣曰:此輩是輸死報國者也。」據研究,「徵韓論」被正式提出的前一年,西鄉曾與明治天皇一道「西國巡幸」(1872年5月23日—7月12日),行至「耳(鼻)塚」時曾駐足小憩。雖不能僅憑這一點就斷言其君臣之間已商定了「徵韓」意向,但7月19日,原為「參議」的西鄉隆盛,卻迅速被拔擢為「陸軍元帥兼近衛都督」。從前述黑龍會所輯《東亞先覺志士記傳》中的蛛絲馬跡、明治天皇面對西鄉辭職卻依然保留其「大將」職務的不舍心情以及明治大赦後西鄉被蓋棺定論為「大政復古大功臣」並再封「正三位」等情形看,西鄉被徵討,只是因為與巖倉具視等人的意見相左並最終舉兵反叛,而未必真的就有違國家尤其是天皇本人的根本意志。於是,探明天皇的意志與「朝鮮之役」之間的關聯等問題,就成為一個不可小視的關鍵。
豐臣秀吉死後,其當年的支持者後陽成天皇(1571—1617),曾為豐臣氏追贈了「正一位」官品,並授予「豐國大明神」之神號。同時,還在東山阿彌陀峰上建造了佔地30萬坪(一坪約3.3平方米)、社宇達數十棟規模的「豐國社」,豐臣從此被託向神殿。可是,德川政權建立後,不但立即將廟宇拆毀,更將社殿移諸妙法院,神號亦改為「國泰院」。此後二百多年間,盛極一時的豐國大殿,社地荒蕪,雜草枝蔓,直到幕末。德川幕府之所以會採取以上措施,既有否定豐臣政權並取而代之的寓意,也與德川家康(1542—1616)並不贊成那場「無謀」的戰爭有關。然而,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國家走向明顯呈現出對前朝政治的「否定之否定」態勢。結果亦如大家所看到的,不但經國理念和目標設定大踏步地退至德川幕府以前,其對外關係原則,也同時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這種逆轉,展開於明治與昭和未嘗間斷且逐步升級的「外徵」行動中,而這些行動的前期準備工作,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措置於對豐臣秀吉的形象重塑和意義提升上。
1868年,明治天皇發起「大阪親徵」行動。在「親徵」最後一天(閏四月六日),天皇發布了「御沙汰」(指天皇或將軍等最高權力者的指示或命令——引者注):
顯有功而罰有罪者,經國之大綱也。於國家有大勳勞者反無表無顯,將何以勸勵天下哉!豐臣太閤,起於側微,攘一臂以定天下之難,繼述上古列聖之偉業,宣皇威於海外,雖數百年後猶令彼膽寒,可謂於國家有大勳勞且超邁古今者也。抑武臣有功於國家者,皆酬勞其廟食。時朝廷既已追諡廟號,不幸天不祚其家,一朝傾覆。源家康繼出,子孫相受,其宗祠之宏壯,前古無比。以豐太閤之大勳卻委以晦沒,其鬼殆餒,深可嘆也!今般朝憲復故、萬機一新之際,斯不可不興舉廢典。加之值宇內各國相與雄長之時,以豐太閤之英智雄略,宜新興祠宇,彰顯其大偉勳烈,以期萬世不朽。官員及士庶,蒙豐太閤之恩義者不少,宜共謀合力,始可報舊德矣。御沙汰候事。閏四月。
1868年5月10日,明治天皇在「招魂社建設」的布告中,再度提及「豐太閤」的精忠偉業,言之剴切,不同尋常。在天皇的號召下,日本官民爭先響應,一座新的「豐國社」,在上下相蕩的熱潮中已呼之欲出。1873年(西鄉因「徵韓論」下野),明治政府在豐臣阿彌陀峰墓前,對「豐國社」以「別格官幣社」的形式舉行了祭祀活動。1875年,又將社址遷往方廣寺大佛殿一側。1880年社殿竣工後,政府還舉行了盛大的遷宮儀式。迄於今日,「豐國大明神」與大佛殿同「耳(鼻)塚」相與毗鄰,彼此呼應,已有了133年的歷史。日本學者仲尾宏指出:「進入明治時代以後,秀吉的朝鮮侵略已不再是江戶評價中單純的對外『武威』炫耀,而是對『皇威』的宣揚……秀吉為天皇制的存續而竭盡忠誠的行動,成為他大被彰顯的主要理由。而『武威』向『皇威』的轉化,等於在否定了武家政權的同時,也確立了天皇政權的正統性。於是,對秀吉侵略行為的正面評價,實不啻寄託了下一步對外侵略的野心和願望」。其對「耳塚」的修復和保留行為,也顯然出自這一邏輯。於是,「日清戰爭的戰果與美化秀吉的朝鮮侵略之間」,便「接榫在一起」。而且,從1898年「豐國會」會長黑田長成誦讀於「豐公三百年祭」上的祭文中還不難發現,豐臣秀吉不但能讓「雞林震旦」聞風喪膽,其「一貫祖宗國是」的精神,也足以讓日本人在「弱肉強食」的時代「振作元氣」、「臥薪嘗膽」,並一雪「三國幹涉還遼之恥」。
明治天皇
嗣後,越發明顯的日本軍國走勢,不但沒有因為大正時期(1912—1926)的相對和平而有所衰歇,以往用豐臣精神來砥礪國民且舉國動員的官民行動,反而日漸升溫甚至狂熱化。1924年,「新豐國會」再掀高潮,豐國祭祀準備活動充分有加,規模龐大。人們注意到,參加這一活動者,除了政界、商界、華族和地方名流外,內藤湖南、三上參次、三浦周行等歷史學家也紛紛光顧,形成了與「豐公三百年祭」不同的別樣特色。1925年11月18日,在「豐國神社再興五十年」祭典上,「豐臣彰顯文」顯得格外高調(如「新豐國會」總裁淺野長勳、會長池松時和的頌讚等)。與此同時,以往不曾參加此類活動的青年甚至中小學生,亦紛紛被動員前來參拜「豐國神社」,人數竟多達35000餘人!而且,經神社附近「貞教校」校長提議,人們還將每月的18日確定為「太閤日」。進入昭和時期,「貞教校」又把豐臣秀吉與天皇神話做了人為的對接。1931年,為紀念昭和大禮而重建的、幾乎就是豐臣秀吉權力象徵的大阪「天守閣」,舉行竣工儀式。儀式上,除市長外,日本軍第四師團長、大阪府知事等先後致辭,先對豐臣秀吉追懷頌讚,旋即對出席儀式的天皇和皇后,三呼萬歲。於是,「近代天皇制與豐臣秀吉的海外侵略美化行為就這樣結合在一起。後來,直到1945年,作為國家神道庇護之根本的秀吉彰顯事業,一直與美化侵略行為聯袂前行,從未中斷。」而表現在對外行動上,亦如井上清教授所言:「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自1894年日清戰爭以來一直就沒有間斷過。」
這意味著,以下兩條線索,或許才構成了明治以來的「接統」對象:一個是觀念上的自明前提——「八紘一宇」,另一個則是實踐上的行動楷模——「豐太閤」。自明前提的不可置疑性,給對外擴張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了原理性的支持;而楷模的存在,又無疑會給實踐者帶去反覆起作用的激勵。這也就意味著,比起血統上的「萬世一系」,觀念上的「八紘一宇」才應該是皇統承續的價值前提;而值得承續的皇統代表,則首先必須符合「八紘一宇」原則之傑出踐行者豐臣秀吉的標準。據載,少年明治天皇即位之初,不僅接受了木戶孝允和西鄉隆盛強烈的「徵韓論」灌輸,而且久而久之,其自身亦對領土擴張表現出極強的欲望。事實上,日本形成今日領土規模的最早「統一」過程,完成於從織田信長到德川家康的四十年間,其中,豐臣秀吉才是主要代表人物。正因為完成了統一,豐臣才能傾全國之力把下一個徵服目標投向本土之外的朝鮮、明朝和更大的區域,而以往的歷代天皇,顯然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明治君臣之所以盛讚豐臣秀吉「繼述上古列聖之偉業」和「一貫祖宗國是」,之所以將豐臣秀吉的「武威」迻譯為「皇威」乃至將天皇的「萬世一系」與豐臣秀吉的「萬世不朽」相連結,應該均來自於上述「接統」邏輯的自然延伸。由於這一傾動整個日本的對外侵略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而這一失敗的偶然性因素是因為豐臣秀吉的突然死去,所以,除非沒有能力,只要條件具備或自認為條件具備,後來的日本權力集團就會反覆沉浸於「自明」的目標中,並且會自覺地將自身的「外徵」行動視為實現豐臣秀吉遺願的壯舉。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反覆,還會經常不斷地造成無視理性的「執著」。「三國幹涉還遼」後,明治天皇曾對臣下講:「此次戰爭使我們了解了當地的地理人情。不久的將來,可以期望在朝鮮或其他地區重新開戰,那時再取遼東不遲。」幾十年後,當英美通過制裁手段遏制日本的「大東亞戰略」時,昭和天皇在「宣戰詔書」中亦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堅強意志」:「朕隱忍久矣……倘如斯推移,帝國為東亞安定所行之積年努力,將化為泡影,帝國之存立亦將瀕臨危殆。事既至此,帝國當毅然蹶起,自存自衛,破碎一切障礙,而別無選擇!」這無疑是一個隱含著大量真實信息的詔書:首先,朝鮮、「滿洲」乃至整個東亞,都是與日本不可分離的部分。這意味著,除日本外,外人是沒有資格和權力前來分享和染指的;其次,所有來自外部世界的說三道四和力量制衡,都無法對日本構成真正有效的約束。這意味著,明治以來的政治理念、普世說教、外交應對和折衝樽俎,無非是為了掃清實現既定目標之障礙的手段而已。一俟敷衍成功,既定目標仍是一切。第三,東亞與日本帝國之等式既已成立,那麼當「外敵」壓「境」時,日本就應當「毅然崛起」而「別無選擇」。於是,「自存自衛」便意味著,東亞問題已不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日本的家事。
首尾連貫的日本課題
日本式「東亞觀」或曰「既定目標」的早期構想者和親身實踐者,是上文中頻繁出現的豐臣秀吉。關於他何以會掀起421年前的那場戰爭,學界的說法莫衷一是,但豐臣秀吉本人的表達似乎才最為重要。從以下的陳詞中不難發現,豐臣秀吉的意志不但十分堅定,而且對自身所要達到的目標亦絲毫不加掩飾,這個目標是:「直以其軍進衝朝鮮,席捲明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為了順利實現這一願望,豐臣秀吉曾以「予當於託胎之時,慈母夢日輪入懷中,相士曰:日光所及,無不照」的自命不凡口吻,對朝鮮利誘恫嚇。據說,在發動侵朝戰爭之初,豐臣秀吉還制訂過「七條」約定。其第七條為:「秀吉以鞭影,先取高麗國八道,然後大明國四百餘州,然後南蠻、切利支丹國,其外則至於遠島,皆欲奮武運之所極而割取之。」而且,出陣前豐臣秀吉還與部將約定,倘攻下明朝,將賜予加藤清正「明土二十國」,而作為鍋島直茂參軍之彰表,亦許以大明廣袤之領地雲。當豐臣秀吉聞知佔領漢城的消息後,又旋即發布了「明徵服二十五條計劃」。其第十八、十九條謂:恭迎天皇行幸北京,奉京城周圍十國之地以為畿內;以秀次為大唐關白,與之百國之地等等。實際上,按照貫井正之的說法,秀吉欲將中國分與屬下的狂想,當萌生於1585年。不僅如此,從《毛利家文書》和《鍋島家文書》的記錄中還可得知,在豐臣秀吉的宏大計劃中,除朝鮮、明朝和南蠻等地外,印度也被納入他的徵伐對象中。而且據稱,豐臣秀吉曾為此做過規模可觀的設計。
以上種種表明,對土地和財產的貪求與佔有欲,才是豐臣秀吉發動那場戰爭的真實動因。在他所圈定的範圍中,「切利支丹」與「南蠻」反映了豐臣秀吉對西洋宗教和經濟勢力的恐懼和嫉恨,所以「徵服」雲者,更多表達的是如何阻止「異類」侵蝕日本的情緒;印度地絕遼遠,難以遂願,儘管豐臣秀吉曾為此做過相應的設計。至於明朝,恐怕才是最吸引豐臣秀吉的地方;而朝鮮,則不過是「徵明」的跳板而已。問題是,豐臣秀吉的徵服對象,為什麼會是上述國度並且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顯然,這與他當時的「世界觀」有關。中世時期(一般指鎌倉、室町時代)的日本人,認為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即所謂「本朝、震旦、天竺」(即日本、中國、印度)。雖然日本在中國、印度和朝鮮的政治文化影響下建立起自身的國家權力,但不久打出的逆轉式思考——「神國觀」,卻試圖使人承認,日本也是一個可以自律的世界,而且還是其他世界所無法比擬的世界。這在室町時期「三國一」和「三國無雙」等流行語裡所反映出來的自大情緒中,表現得十分清楚。由於日本中世與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所處的安土、桃山時期,首尾相接,加之「應仁之亂」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埋頭於「下克上」的徵戰已變成軍事將領的主要課業,因此,指望豐臣秀吉的世界知識會與明治時代媲美,實為困難。毋庸諱言,豐臣秀吉在對外擴張中碰到了前近代「東亞世界」的規則,並且該規則還將一系列難以逾越的「障礙」擺在了他的面前,諸如出兵朝鮮後明朝軍隊的介入、停戰談判只能在中日雙方進行以及和平的前提是日本接受明朝冊封等。但是,僅憑豐臣秀吉的卑賤出身就斷言他完全不通世情,也不乏臆度之嫌。當我們比照兩個不同的「和平條件」版本——豐臣秀吉本人的「大明日本和平條件」和《李朝實錄》中由他人改撰的豐臣秀吉「降表」(倭表)時發現,在前者以「求婚」、「準貢」、「割地」為目的的「七條」內容中,並沒有後者「伏望陛下廓日月照臨之光,弘天地覆載之量,比照舊例,特賜冊封藩王名號」之類的「求封」說法。而在明朝,人們也確實無法找到豐臣氏七大講和條件的文本,所能看到的,除了明廷令日使(內藤忠俊)轉達「一,勒倭盡歸巢;一,既封不與貢;一,誓無犯朝鮮」這「三事」外,就是現收藏於日本、有「既封之後,不敢別求貢市」(敕諭,萬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和「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誥命)字樣的萬曆帝冊封敕誥。表面上看,明廷所見之豐臣秀吉講和內容,應該是《李朝實錄》中的文本或與此相類似、有「乞封關白豐臣為日本國王」字樣的「小西飛稟帖」,否則,記錄於明朝方面的文字和日本收藏之「敕誥」內容中就應該有對「求婚」、「準貢」和「割地」要求的回應,當然也就不該有豐臣秀吉未曾提及的「冊封」了。但是,儘管在中日和談信息不對稱問題上有過林林總總的解說,但以下幾點似乎才是關鍵所在:1.豐臣秀吉朝鮮出兵的真實目的被掩藏在恢復「勘合貿易」的堂皇理由中;2.沈惟敬、內藤忠俊和小西行長從中製造了一系列有道理卻無效果的欺瞞;3.豐臣秀吉有意破壞「封貢」規則的冥頑意志使然。其中,第一點決定了第二點,而第三點又從根本上決定了前兩點。
壬辰戰爭
明朝軍隊的出動,使豐臣氏徵伐朝鮮、併吞明朝甚至印度的氣焰無疑為之大挫。於是,坐下來談判,就成為他「退而求其次」的權宜之計,也是唯一選擇。「勘合貿易」之恢復,無疑是他的條件之一。但作為「封貢體系」的固有規則,「冊封」幾如入場券一般,乃是嗣後一切關係締結的前提。室町幕府時代曾有過的中日關係,堪稱這類關係的典型。豐臣秀吉和談條件中所謂「勘合近年斷絕矣」,表明他對那段歷史是有常識的。有常識卻不提「冊封」而唯求「貢市」,只能說明他是有意為之。然而,負責和談的直接參與者,為了達到目的,便只能在「貢市」的前提——「冊封」上下功夫。於是人們看到,「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幾乎成了這次和談的核心內容。可這顯然不是日本方面的初衷。根據《南舊記玄圃和尚筆》記錄可知,文祿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日本提出的欲與明朝通婚和割取朝鮮四道的要求,一開始就被明廷代表嚴詞拒絕。豐臣秀吉得知後依然責令日方代表堅持他的意見:「大明日本不行婚嫁禮,則以何表誠意乎?不然,朝鮮八道中,四道者應大明命,可還於朝鮮王,四道者可屬太閤幕下,押大明皇帝金印。中分朝鮮國,可割洪溝。結嫁娶盟耶?中分朝鮮耶?兩條之中,不隨太閤所思,大事難成矣!」這幾近無賴的要求,再次遭到明廷使者的嚴正駁斥。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與此次談判之預備談判(5月28日)的日本人中,小西行長赫然名列其間。這意味著,明廷原則的不可犯瀆,他應該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他肯參與同沈惟敬和內藤忠俊的密謀並最後決定呈給明廷前述的文本,與他了解明朝可能接受的和談前提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豐臣秀吉聽到神宗皇帝要「冊封」他為「日本國王」後的「震怒」,顯然不是因為明廷「既封不與貢」的措辭,而是他的謀略被戳穿和割地條款未逞。事實上,但求「貢市」而不求「冊封」的做法,也只能得到明廷的同樣對待,於是,「既封之後不敢別求貢市」,與其說是明朝在違背「封貢關係」規則,不如說是對豐臣秀吉違規行為的反制手段而已。這樣講的理由還在於,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文祿二年、宣祖二十六年)11月20日,朝鮮都元帥權慄就已經知道了豐臣秀吉的談和條件(和親、割地、求婚、封王、準貢、蟒龍衣、印信等,實為前面兩種文本的混合物),並迅速呈遞給朝鮮國王宣祖。宣祖知之而明廷反而不知,這在明軍捨生忘死馳援朝鮮的情況下是不成立的。實際上,宣祖得到權傈的報告後,旋即召集臣下沈守慶、柳成龍、李恆福、沈忠謙等急議,並且還物色了堪將此訊達至明廷的人選(崔豈、張雲翼等)。不僅如此,在《宣祖實錄》翌年的記錄中,已有「許筬陳奏之事,不但專為告急,亦有攻破沈惟敬所齎倭表假作之情。今見聞愈所言,倭賊住在釜山等處,事則皇朝已知之矣」的說法。而明廷應更早知道日本底牌的可能性還在於,在幾乎早於朝鮮知情時間近半年的文祿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那場談判後,明朝代表謝國梓、徐一貫不可能、也不敢向朝廷隱瞞日本的實情,因為日本不但沒有因他們的勸說而改變初衷,而且日方代表還特地囑咐,「歸大明可奏之」。這意味著,明廷既知豐臣秀吉全無誠意,虛與委蛇並嚴陣以待,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對日周旋方式。至於豐臣秀吉聽罷明廷「敕誥」後的相關反應,賴山陽這樣寫道:「……至日封爾為日本國王,秀吉變色,立脫冕服拋之地,取冊書扯裂之,罵曰:『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且吾而為王,如天朝何!』……逐明韓使者,賜資糧遣歸,使謂之曰:『若亟去,告爾君:我將再遣兵屠爾國也!』遂下令西南四道,發兵十四萬人,以明年二月,悉會故行臺。」其中,「取冊書扯裂之」看來是假的,否則,後人就不可能看到被完好收藏於大阪歷史博物館中的原件。此事若假,則豐臣秀吉因之而大動肝火的發作狀,恐怕也應有過度渲染之嫌。但是,其舉「西南四道」之大軍再行侵略,卻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有備而來。這從其一邊和談一邊進攻晉州,以及屯兵朝鮮而不動等行為中,不難窺見。而尤當注意者,是「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且吾而為王,如天朝何」的蠻橫口吻。某種意義上說,豐臣秀吉的全部觀念和行動,均與此有關。而值得關注的還有豐臣秀吉發動「壬辰倭亂」時的歷史背景:不單朝鮮,與明朝有封貢關係且奉大明正朔的琉球,也同時與日本有類似的關係,即豐臣氏所說的「入貢」。而朝鮮和琉球雙邊朝貢的局面意味著,在當時的東亞地區,中日之間的偏正兩極構造,已初具雛形。
原本,以中國為核心而形成的「封貢體系」,主要包括朝鮮、越南和日本。如果按照明太祖的說法,後來還虛實並呈,擴展至「十五國」,即:「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原註: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西南: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佔城國、蘇門答刺國;西洋國:爪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尼國、西洋頊理(印度)」。前引豐臣秀吉所謂「先取高麗國八道,然後大明國四百餘州,然後南蠻、切利支丹國,其外則至於遠島」,範圍已與明朝劃出的「十五國」頗為相似。這也是豐臣秀吉在對外行動中必然會觸及中國中心圈或曰「華夷秩序圈」的原因。然而,從室町幕府(1336—1573)後期的1551年起,日本事實上已從這個圈子中退出,並在政治上進入了自我運轉的過程。這意味著,它將自立規則,也一定要生產出與那個圈子有別的價值觀。如果把中國式「華夷秩序」賴以維繫的紐帶視為「禮樂」,那麼日本尤其是武士當權的日本,其價值的最高體現便是「武威」。在這種情況下,豐臣秀吉雖然可以遷就「封貢關係」內部的某些規則,諸如講和時需要與明朝代表交涉而不是直接對朝鮮談判,但在與明朝的關係上,卻絕不肯被置於中華君臣秩序之下。這也是他只許「貢」而不許「封」等做法的思想基礎。他的自尊雖根源於盲目自大,但一種與中華抗衡的心態,要求他只有強硬到底,才不至於使日本重新回到足利義滿時代對明朝的臣屬狀態。這使他在實力不逮時,往往會通過好勇鬥狠的方式展示其強勢,當然這同時也極易導致他的變態:「耳(鼻)塚」的設立,表現了他的心理變態;而對「華夷秩序圈」的全面併吞衝動和由「視若九州,與畿甸同」這一不切實際目標所帶來的想像與快感,還使他的政治變態達至峰巔。這裡,日本顯然存在著一個對中國理解上的誤區,以為中國的「天下」概念便意味著對普天之下的佔領。它不能理解「華夷秩序」題中應有的倫理屬性,不能理解為什麼其欲與明朝平分「八道」的方案會令中方代表奇怪不已,也不能理解明朝為什麼在要求日本從朝鮮撤出的同時自己也完全撤出且不佔藩邦一寸土地等事實。這種不理解,直到近代森有禮與李鴻章和總理衙門交鋒時,仍表現得十分明顯,諸如在「屬國」概念上中日認識上的鴻溝等。當然,下面的事實對日本而言似乎就更加難以理解,即「清室也和明室一樣,為了保護朝鮮,不惜賭國運與日本一戰,結果不幸失敗。在朝鮮被日本合併的次年,清朝也亡了。」
然而無論如何,日本這種對土地財產的佔有欲及其擴張行動,畢竟有效地利用了中華文化圈的秩序裝置。江戶時代雖然不失為日本對外和平的典範,但在部分政治家和學者的思想深處,從未停止過豐臣秀吉式的擴張幻想,有時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德川幕府曾一度想修復與明朝的「勘合貿易」。但其真正目的,是中日貿易再開以及如何實現對明貿易的壟斷。其所需的「勘合符」也顯然與足利義滿時不同,即至多只具有渡航許可證的功能。這意味著,和豐臣秀吉一樣,明朝皇帝的「冊封」顯然未能構成日本對明講和的議事前提。日方的這種態度,特別是「日本國主源家康,一統闔國」、「朝鮮入貢,琉球稱臣,安南、交趾、佔城、暹羅、呂宋、西洋、柬埔寨等蠻夷之君長酋帥,各無不上書輸賨」雲者,已不啻在向明朝示威,告訴明朝它也擁有了一個日式「華夷秩序圈」這一「事實」,並且這一「事實」還與朱元璋「十五不徵之國」的範圍基本相同。這種表裡不一的外交手法,顯然無法取得明朝的真正信任。史載,家康未見明朝答覆後十分惱怒,竟一度命令島津氏出兵徵伐明朝。雖計劃未果,卻也輿論洶洶。
麥克阿瑟會見裕仁天皇
儘管整個德川260餘年幕府無力進兵中國,但日本所設置的兩道「隔離牆」,卻有效地強固了它的「獨立」性格。清朝的建立(1636)及當年12月完成的朝鮮「內屬」行動,給日本帶去了不小的震撼。除其他動因外,1639年幕府宣布的「鎖國令」,無疑在日本與清朝之間豎起了一道政治隔離牆。不僅如此,由於「明清鼎革」在日本人眼中不啻「華夷變態」,因此,日本朝野還有意在中日之間豎起了一道價值隔離牆。由於清初內部事務的百廢待舉使它不可能隔海遠徵日本,因此,政治隔離牆的意義微弱,反而凸顯了價值隔離牆的重要作用。正是這道隔離牆,才給日本賦予了「日本才是中華」而「唐土已為夷狄」的文化自信。由於中華價值給前近代東亞地區賦予了「禮樂徵伐」的正當性,而這種正當性對日本擴張夙願的達成又是如此重要,因此,它不但需要大力渲染這一「變態」給東亞造成的震蕩烈度,更需要增大對曾經有中、日兩屬傾向區域(琉球和朝鮮等)的對日「藩屬」力度以及如何將其化為己有。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的有關輿論不僅醉心於豐臣時代一逞於東亞的刀劍威風,幕府末期,亦有人開始重提徵服中國的計劃並首次把「滿洲」納入其擴張視野下。其赤裸的豐臣繼承論,已全無遮掩。曾師從國學者平田篤胤的江戶後期經濟學者佐藤信淵(1769—1850),在他撰寫的《混同秘策》中,已把如何吞併「朝鮮」、「支那」、「滿洲」、「西域」、「暹羅」乃至「印度」的具體行動步驟,設計得井井有條,並毫不掩飾其對領土擴張的貪慾:「於當今世界萬國中,土地最廣大、物產最豐饒」者,「未有如支那國者也」!所闕如者,只是「有鞭撻宇內之志」的「後來之英主」而已。而以完成豐臣秀吉未遂「宏願」為己任的幕末尊王論者吉田松陰(1830—1859),還把自己的「偉大理想」與數百年前那場戰爭一氣貫穿:「今之天下,即古之天下。神功、豐國古能為之者,而今不可為乎?……為今日計,不若謹疆域、嚴條約,以羈縻二虜,乘間墾蝦夷、收琉球、取朝鮮、拉滿洲、壓支那、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遂神功之所未遂,果豐國之所未果也。」松陰在另一處,則將上文中的「拉滿洲」表述為「奪滿洲」(満州を奪ひ)。松陰的弟子中,有明治重臣木戶孝允、高杉晉作、山縣有朋和伊藤博文。其中,木戶曾建議為豐臣秀吉樹碑,而高杉晉作對上海的窺探與山縣有朋、伊藤博文對東亞的衝擊,似已無需贅言。
令人關注的還有下面一些人士。頭懸「啟蒙思想家」光環的福澤諭吉,在對外觀上的談吐,竟與上述高論全無異詞,甚至令人恐怖:「能喚起舉國人心且使全員感動者,莫便於對外徵戰。神功皇后之三韓徵伐,固在千七百年前,豐太閤之出師亦歷年三百,人民尚不能忘懷之。今世上有徵韓論者,是日本人民千百年思古之情與不忘榮辱之明證也。」事實上,福澤呼籲「今欲守日本島,當確定之最近防禦線者非朝鮮莫屬,毋庸置疑」的時間,比「甲午戰爭」的爆發要早七年,比山縣有朋的「利益線」說亦早三年;而「亞細亞東方首魁盟主論」、「佔其土、領其地」和「我當奮起而逐鹿中原」等極富煽動力之號召的提出,則早於政治家的相關說法已不知凡幾。而且無獨有偶,向以博愛著稱的基督教信徒內村鑑三,竟也在這個意義上高度認同「甲午戰爭」中的日方做法,並將豐臣和西鄉譽為日本史上兩位最偉大的人物。福澤的學生那珂通世(1851—1908),是學術素養頗深的東洋史學者。然而,從其成名作《支那通史》的「支那帝國全圖」看,他已經用分層設色的方式把清代中國分成了「支那本部」和「滿洲」、蒙古、新疆、青海及西藏等部分。這寓意詭譎的分斷,為後世學者所繼承。那珂弟子桑原騭藏(1871—1931)的教科書《中等東洋史》,顯然極好地發揮了這一分斷,並有意將分斷後的部分與部分間關係朝互不統屬的平行方向推進。通過教科書的方式傳播某一特定的歷史觀和價值觀,是近代以來日本教育體制的慣用手法和有效手段。而桑原的影響能夠如此巨大,還凸顯了福澤學派在日本近現代史上的政治動員力量和思想滲透深度,致使顧頡剛先生憤然道:「試看我們的東鄰蓄意侵略我們,造了『本部』一名來稱呼我們的十八省,暗示我們邊陲之地不是原有的;我們這群傻子居然承受了他們的麻醉,任何地理教科書上都這樣叫起來了。這不是我們的恥辱?」這種趨勢發展到後來,竟出現了「支那無國境論」和「支那非國論」等觀點;而內藤湖南的系列講法,也無法讓人相信,他還是一位「同情」中國的真學者。
在學術與政治之間,還有一股民間助推力量在極大地左右著日本的走向甚至東亞的變化。被後世稱為「日本法西斯大本營」的「玄洋社」及其直系團體「黑龍會」,是這股民間力量的總代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團體的主要代表人物,均出自有過「徵韓」體驗的九州福岡地區——豐臣麾下「第五番隊」的主要徵集地。「玄洋社」成立於明治十四年(1881),是以頭山滿、平岡浩太郎和箱田六輔(所謂「玄洋社三傑」)為核心組建而成的「超國家主義」(極端國家主義)民間團體。其中,平岡浩太郎還是後來「黑龍會」(1901)創立者內田良平的叔父。他們的社會基礎廣泛,明治初年因「廢藩」而失業的武士,僅福岡藩就多達數萬人。這樣才能理解他們早年為什麼會襄贊西鄉隆盛的「西南戰爭」、後來又何以將主要精力投向「國權主義」以及派出無數「大陸浪人」。1884年朝鮮發生「甲申事變」時,「玄洋社」曾給亡命來日的金玉均等人提供過不少幫助。當得知金玉均遇害後,頭山滿、平岡浩太郎等人仍堅持對「東學黨」實施各種策應。由於他們的連續性行動表現出對朝鮮和大陸的饑渴心情,所以有學者指出,無論是「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還是「日韓合併」、「滿洲事變」,幾乎每次東亞事件中,都能看到這些「志士」的身影。
1927年7月25日,剛剛開完「東方會議」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將據說是日本政治家對華行動宣言的《田中奏摺》,提交給昭和天皇。在這道奏摺中,田中從軍事、經濟、鐵路、金融、機構設置等方面全面提出了對華擴張的總戰略;而其中的「支那富源」論和「惟欲徵服支那,必先徵服滿蒙;如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支那」雲者,亦早已為大家所熟知。關於奏摺的真偽問題,歷來爭論頗多。本文無意於首肯爭論雙方的任何一派意見,但「東方會議」後,日本在中國東北乃至中國全境所製造的一連串事件,卻幾乎與《田中奏摺》所言契若符節;而石原莞爾炮製於1931年5月的「滿洲方案」中,亦有《田中奏摺》的明顯痕跡。然而,當我們仔細梳理完這一過程後會發現,從豐臣秀吉到田中義一,本來是昭然若揭的領土嗜欲,卻幾乎每次都被包裝上了堂皇地說辭。這不但給周遭國家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和永遠的不理解,也在相當程度上耗盡了日本人自身的智能和體能。由於這一系列看似近現代的表述中其實充滿了前近代非主流文明的粗野情結,亦由於這種矛盾的思想與行動總會讓表達者和觀察者反覆陷入難以通達的邏輯怪圈,因此,對這類現象所處的時空格局做出結構性分析,就顯得十分必要。
日本對外戰爭的結構性分析
關於東亞數百年來何以會發生如此多戰事的原因,以往曾有過各類不同的解析。其中,能超越某一特定意識形態和不同時期行為表象的深層規律性研究,逐漸引發關注。東京大學文化人類學者船曳健夫認為,雛形於安土、桃山和江戶時期的三種日本類型——織田信長的「國際日本」、豐臣秀吉的「大日本」和德川家康的「小日本」,為日後的日本國家走向,提供了結構上的規定性。與無力外顧從而採行封閉式發展模式的「小日本」不同,「國際日本」和「大日本」框架,造成了日本與西方世界和東亞世界之間的不同對立格局。前者以同西方競爭為指歸,而後者則以取代中國的東亞地位為目標。至於何以會出現這類情況,船曳認為是日本意識到有三重威脅來自三個不同方向,即中國、俄羅斯和西方。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日清」、「日俄」和「日美」戰爭,是不能用善惡標準來判斷的,因為橫亙其間的硬道理是:「不吞噬對方就要被對方所吞噬」。由於是生存競爭的需要,所以,當中、俄、日爭奪朝鮮等地時,「日清」、「日俄」戰爭便當然要爆發;而當西方勢力和日、俄一道爭奪中國與朝鮮時,日本與美、蘇之間的戰爭,也就在所難免。至於西方何以一定要與日本發生衝突的問題,船曳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在奉行「國際日本」原則的同時,也在扮演著「大日本主義」的角色。而在自認攜有全球普世價值的歐美看來,「大日本」價值不但與之相悖,而且也極易導致日本對西方原則的無視惡果。船曳的觀點,在地緣政治學的框架內似不乏邏輯上的圓通,而且其對豐臣秀吉的導入和日本與歐美必然要發生衝突之原因分析,某種程度上亦不失慧眼。但是,這種把人類場域還原成動物世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推論,不但把東亞幾千年的文明積累瞬間清零,還掩蔽了日本的原始欲望和固有目的。它不能解釋在「封貢體制」存在的情況下,長達500餘年的明、清兩代為什麼沒有對日本構成過國家安全上的任何威脅,反倒要不斷去面對來自日本的兵燹。顯然,有關東亞戰事的原因問題,還需要我們作出進一步的思索和觀察。
溥儀與滿洲國將領
與日本的地理位置相似,「明治維新」乃至後來所謂「昭和維新」所面臨的真實問題,是東西方兩大價值體系和兩大國際關係體系遭遇、衝突與匯合後所發生的新舊矛盾糾葛。這意味著,近代以來直至1945年戰敗投降的日本,事實上一直處於前近代與近現代的交匯處或曰過渡期。正是這一過渡特徵,才在某些關鍵點上決定了日本國家行為的基本性質。前近代東亞地區的成熟文明形態,是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禮樂秩序」,而不是以日本原則為核心的「武威秩序」;而近現代推展於世界的新文明形態,則是以歐洲「國際法」為依託的「條約體系」而非「法西斯體系」。西力東漸,曾經給東亞各國帶來過亡國滅種的擔憂,而「民族國家」,也同時給該地區輸入了國家平等的主權意識。在如此古今中西未嘗有過的大變局面前,日本或許有兩種處理問題的可能方式:一是真正「聯亞拒歐」,通過「一衣帶水」的親緣紐帶和「相濡以沫」的彼此提攜,實現新時期東亞各國的平等聯合。二是真正的「脫亞入歐」,把自己變身為與西方獨立國家完全一致的「民族國家」,然後與周邊鄰國平等相待。人們看到,「大亞洲主義」的第一衝動,本不乏區域聯合的真誠,所以,中朝等國為之感動者大有人在,亦自在情理之中。倘日本朝野言行一致,東亞的歷史走向或許會呈現出另外一副面貌亦未可知。與此相對,「國家獨立」和「民族自決」作為通行於19—20世紀的世界「公理」,本不乏近現代國際關係意義上的正面價值,倘若日本成為模範的實踐者並恪守規則、富於自律精神,則原則固有的典範意義,或許能夠給區域秩序帶來平等與和諧。然而,日本的實際變化軌跡卻展示給世界以第三種方式,即以「民族國家」的「國際法」名義和「文明野蠻」的「近代化」價值,對周邊鄰國實施了一整套有計劃的吞併和侵略行動。實際上,「封貢體系」的內部矛盾,在歐洲「國際法」東漸前即已經有所顯露,並逐漸呈現出「自解體」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歐法」對東亞固有國際關係體系的解構,只提供了「助力」而非「主力」。然而,由於以西方價值代言人自居的日本的疾速介入,不但使前近代東亞體系加速了解體過程,還使歐美人亦瞠乎其後,並轉而用驚異的眼光來打量這位東亞的「暴發戶」。這至少帶來了兩個效果,一是原本可能自然分斷的東亞政治倫理紐帶,因日本的閃電手段反而獲得了強化,諸如「甲午戰爭」中清朝與朝鮮的同仇敵愾等。另一個則是歐美國家在與日本相互利用的過程中逐漸萌生了對它的警戒心態,尤其當他們了解到日本的真實動機後更是如此。人們注意到,在國家獨立、民族自決的時代大勢面前,清朝看似在固守「封貢體系」,但實際上卻在努力適應之。甚至在馬建忠幫助朝鮮與歐美各國籤訂條約的行為中,亦不乏利用列強之間的牽制使其獨立而防止被一國吞併的深層含義。與此相反,表面大倡「朝鮮獨立」的日本,反而於1910年吞併了朝鮮。這一令西方世界大跌眼鏡的行動,不但使日本在國際社會上飽失信譽,其欲將中國中心時代虛實參半的「封貢體系」朝實體化方向推進的系列行動,還讓歐美國家發現,他們亟欲解構的前近代區域關係體系,正在被日本所重建,而且是霸佔式的重建。「二戰」期間傾動日本學界的「近代超克論」,還明顯地讓歐美價值體系感受到了威脅。這些都給日後的日美衝突埋下了可以預料的伏筆。
豐臣秀吉以來呈現於前近代東亞地區的偏正兩極結構,引發了日本「去中心化」的「中心化」衝動,並從此前赴後繼地展開了取代中國中心、使日本一極卓立的武裝突進過程。然而,問題本身並非如此簡單。「封貢體系」的巨大慣性和幕府在「明清鼎革」後壘建於「中華自居」心態下的「價值隔離牆」,使日本不但不可能迅速拋卻千百年來的區域價值觀,其全力以赴取代中華的努力,還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它的「宗藩」意識。明治四十三年(1910)「日韓合併」,明治天皇又於8月29日頒布了冊封朝鮮皇帝為「李王」的詔書。至於福澤諭吉,當聽到「甲午戰爭」日本戰勝的消息後曾一度樂不可支,竟成為戰爭取得「勝利的最大的歡喜者和滿足者」。於是,日本近世以來處心積慮構築的「小中華」體系和為實現這一體系而亟欲顛覆「大中華」體系的焦慮和衝動,終於在福澤的歡娛中,庶幾得到了緩釋。但這卻意味著,明治以來的日本命題,在相當意義上應該是前近代東亞老問題在近代化名義下的翻版,儘管這絲毫不會妨礙明治時代在日本人心目中的「神聖性」。
然而,日本的思想和行動卻日益清晰地表現出它的「誤算」本質。首先是日本與東亞各國的關係問題。從室町後期到明治,日本脫離「封貢體系」已長達三四百年。如此而突然萌生出利用東亞固有價值網絡來確立日本中心的想法,本來就給人以不自然的突兀感。朱元璋早年在說到「十五不徵國」時曾對日本附過特殊的說明,其「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雲者,已不異於把日本排除於「封貢體系」之外,即使後來中日間仍斷續保持了百餘年的類似關係。這也似乎表明,無論胡惟庸事件的日後解讀有哪些可以討論的疑點,但明朝皇帝的明確態度,實不啻對未來中日關系所作的歷史性預言,也不啻對東亞各國所發布的前近代國際關係宣言。在這樣的歷史延伸線上,日本即便表裡如一地與東亞各國真誠合作,尚且難以打消遭受過「壬辰」禍亂者的疑慮,更不要說其屢現迭出的南轅北轍言行了。這意味著,曾經損害過「封貢體系」的日本,其所謂「近現代」的行動還進一步傷害了東亞「後進國」人民的感情。讓一個對東亞固有的倫理關係原則全無尊重的國家來統攝東亞,事實上已鮮存可能。此亦如西嵨定生教授所說:「日本可謂東亞世界生下的『鬼子』,這個鬼子通過咬破自己母胎的行為和促使東亞世界解體的行動,才變成了近代世界的一員。」而「近代世界的一員」,則正是日本的第二個「誤算」,它體現在與歐美體系之間的關係問題上。
出於肢解前近代國際關係體系並保持國際均勢的考慮,某些西方國家的確借用過日本的力量。可是,當歐美列強發現最後想徹底打破國際均勢的國家未必就是中國,而是他們曾經倚重的同盟國日本時,來自歐美的限制甚至制裁,便自在情理之中。如前所述,日本一以貫之的野心是如何吞併琉球、朝鮮、中國臺灣、中國東北乃至中國全境,而不是什麼文明戰勝野蠻等行動。於是,當它的堂皇理由被世界輿論所拆穿,特別當相應的限制和制裁紛至沓來時,日本便會舉全國之力,並通過各種外交手段與歐美列強進行各種周旋和交易,一旦手段奏效,便又會回到原來的老路,並為加速實現其既定目標而全力以赴。而當它的全部心機和招數已消耗殆盡時,鋌而走險,向一直被它當做道具的「國際法」宣戰,便成了日本唯一的選擇。重要的是,由於「聯亞拒歐」的「興亞論」騙局早已為東亞各國所識破,特別是當被日本肢解了的傳統「華夷秩序」中的東亞各國開始認真對待「國際法」,進而掀起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自決」等運動時,日本還必須獨自面對來自亞洲和歐美的雙向擠壓。與最終保全了國家獨立和版圖相對完整的中國不同,利用「興亞」、「脫亞」和「徵亞」把戲充分玩弄了東西兩大國際關係規則的日本,因「二戰」戰敗和美國的軍事佔領,反而使自身無法保全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東亞諸國對日本的防範有加,又不斷在昭示著該地區在新舊國際關係規則變化過程中曾經遭受過的愚弄,以及對這種愚弄的歷史性反彈。
反映神風特工隊的電影《永遠的零》中的臺詞
然而,促使那些「愚弄」手段得以出臺的潛在力量,似乎才是問題的關鍵。尤其當我們發現日本的這類做法並非孤例,而是連續不斷、首尾一貫時,則阻斷階段與階段或時代與時代之間事實關聯的研究,便不符合歷史上日本人自身的說法和做法,卻符合現代日本學界的個別表述。有學者認為,「滿洲事變」發生後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均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這一說法是不成立的。因為「盧溝橋事變」當屬偶發事件,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東亞戰爭也是兩場不同的戰爭。這一看似「新見解」的說法,早在竹內好發表於1959年的長文中,就已經有過清晰的表述。他說:「大東亞戰爭,既是殖民地侵略戰爭,同時也是對帝國主義的戰爭。儘管這兩個側面事實上已被一體化,但我們卻必須對其做出邏輯上的區分。日本並沒有要侵略美國和英國的意圖。它雖然從荷蘭手中奪取了殖民地,卻並無奪取荷蘭本國的想法。由帝國主義來打倒帝國主義是不可能的,但由帝國主義來裁判帝國主義,也同樣鮮存可能。」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表述,因為對戰爭的個案和碎片化處理,除了使人看不清中日乃至東亞戰爭的真正原因外,還極易通過「同義反覆」式的語言遊戲,導致「責任」和「教訓」都無從談起的欺瞞;當然,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符合實際的表述,因為它以不經意的方式道出了日本的主要目的在於獨佔東亞這一基本事實。這些無意當中透露出來的真實信息,至少比至今仍貌似「不解」地追問「日本人為什麼會走向戰爭」等說法要誠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