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頒獎禮取消,改為網絡直播。
對於科學家們來說,諾貝爾獎代表著最高級榮譽,無論是現場頒發,還是網絡頒發,含金量不變。
但是,這個深入人心、權威性極高的獎項,到底是怎麼評選出來的,至今是個「未解之謎」。
既然是評獎,特別是足以影響全世界的獎,公平、公正、公開肯定是基本原則,但是,諾貝爾偏偏特立獨行,把「嚴守秘密」作為基本原則,候選人名單如何產生、先期調查委員會以什麼標準調查、顧問委員會如何投票等等,這些都是不能說的秘密。
如果不是諾貝爾本人的精神感召,像這樣充滿「黑箱」的頒獎過程,任誰也不會認為它具有公正性、權威性。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在巴黎留下遺囑。遺囑只有短短幾十行字,寫在一張薄薄的紙上。
1896年12月10日晚上,諾貝爾在聖利摩的米歐尼德莊去世,終年63歲。在諾貝爾死後,人們才發現這份遺囑,由此,誕生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
1867年,諾貝爾發明了炸藥,此後他開辦數百家工廠,擁有355項專利,這讓他獲得了巨額財富。在遺囑中,諾貝爾僅拿出200萬瑞典克朗,留給他的兄弟們;他用其餘的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諾貝爾基金會,並頒發諾貝爾獎金。
為什麼只留小部分財產給家人?
因為,在諾貝爾看來,這樣一大筆遺產,無論給到誰手裡,都「會使人無所事事,帶來災難。」而他頒發諾貝爾獎金的初衷,也非常簡單,並不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他要獎勵那些和他一樣,對世界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博士在遺囑中表達得很清楚,他希望「生活貧困的30歲至40歲的研究員,用這筆獎金過上比較安穩的生活,它相當於大學教授15年的薪水。」
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從那時起,整個評獎過程一直存在兩個最大謎團:提名不公開,評獎不透明!
我們目前知道,每年在評選諾貝獎時,諾貝爾基金會委員會將「特邀」各領域知名人士,提供候選人名單。這些知名人士規模可能有千人左右,他們可能隸屬於大學,也可能隸屬於研究機構,到底是有固定班底,還是隨機邀請,這裡面的具體規則,至今未對外界公布。
得到候選人名單後,會由先期調查委員會接手。這個委員會有15個人,他們將用8個月的時間,審評候選人材料,保證他們的研究真實有效,同時,還要評估這些研究的獨立完成度,是否還有其他合作夥伴,最後一項是對候選人進行道德背景調查。
這整個過程裡,無論是候選人名單,還是先期調查委員會成員,都是絕對保密的。而且,先期調查工作也是在絕密情況下完成,連調查標準是屬於保密範疇。
經過先期調查,最後得到一份終選名單,獲獎者將從這份名單中產生。
屆時,諾貝爾基金會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將會召開專門審議會,對入圍者進行討論評定,通過投票產生獲獎者。至於委員會人選、顧問委員會的安排、投票條件等等,這些均屬於秘密,從來不向外界透露半個字。
但是,有個細節卻是被委員會承認的:如果在投票環節,出現票數相等,最後將通過扔鋼鏰、猜正反面,來決定誰是獲獎者。
這至少說明兩件事兒:一、諾貝爾頒獎不是高科技;二、投票者總數是偶數。
不公開、不透明,已經成為諾貝爾獎的信條,為了確保評獎保密,諾貝爾基金會甚至和斯德哥爾摩大學決裂。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時,名義上隸屬於斯德哥爾摩大學。
到了2002年,瑞典政府規定所有瑞典大學,必須公開檔案材料,以便公眾查閱。根據這個規定,諾貝爾基金會也要公開檔案,這顯然違背了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
為此,諾貝爾基金會脫離斯德哥爾摩大學,成為獨立機構。
不過基金會也做出了些許讓步,設定諾貝爾獎檔案保密期為50年,每一屆頒獎的評議資料,可以在50後通過官方網站查閱。比如今年2020年,可以查閱1970年以前的老檔案。
實際上,這種程度的公開,並沒有撼動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
今年是第117次頒發諾貝爾獎,不過,我們已經能夠看出,關於評獎規則的變化。
過去幾十年中,諾貝爾獎的評選,傾向於在科學方面的新發現;最近幾年,更重視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貢獻。
即便我們知道50年前的評議資料,但是,面對諾貝爾獎始終浮動的評選標準,現在和未來的諾貝爾,依舊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