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面前,人人平等。
儘管科學和醫學手段已經把生命老化變成了可以幹預的一個選項,但實際上,仍然沒有人可以逃脫生命逐漸衰老的宿命。
人為什麼一定會衰老?科學研究給過很多解釋。有研究認為這是端粒損耗帶來的變化——端粒是DNA的保護序列,每複製一次DNA,端粒就會減少一段,一旦端粒耗盡,細胞就會凋零;有研究認為是自由基反應引發了衰老;有研究認為由於有DNA突變率的存在,當突變的負荷超過了臨界點,就有了衰老和死亡的誕生。
對於衰老,人們的看法並不一直像現在一樣諱莫如深。在18世紀以前,「衰老」反而是一種榮耀。根據美國作家兼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AtulGawande)在其書《最好的告別》裡給出的闡釋,在過去,由於能活到老年的人並不多,年長者作為一種「活傳統」,常常受到人們的尊崇。這一地位和權威會伴隨一位長者的終身,直到死亡。更能說明這一心理的現象是,在做人口普查調查時,過去的人們會偽裝得比實際年齡大。人口學家把這種行為叫做「歲數累積」。
事情的反轉是在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有了大步的跨越之後。人們的壽命被拉長,高齡不再是一種稀罕價值,「崇老文化」也隨之瓦解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發布的《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2015年出生於巴西或者緬甸的嬰兒,壽命有望比50年前出生的嬰兒多活20年;另一個數據是,全球來看,大多數人群都有望活到60歲以上。「追求年輕」成為了現代社會的目標。
根據新氧數據顏究院給出的數據,緊緻抗衰已成為近年來醫美消費的高頻詞。即使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6月,緊緻抗衰項目消費同比增長仍高達263.6%;而根據艾瑞諮詢2020年發布的一份醫美行業報告,「保持年輕」是千禧年之後求美者最為風行的審美趨勢。報告提到,在2000年過後,在所有風行的醫美項目中,「面部年輕化是剛需;『拉皮』、眼袋去除較受歡迎」。
在90後、乃至00後逐漸成為新的消費主力之後,這些新青年群體對「變老」的態度如何?是否有什麼新奇的亮點?哪些職業最在意臉部的衰老變化?人們最為期待的抗衰老手段是什麼?是什麼在影響我們對於衰老的看法?當新的抗衰老產品和服務不斷推出,新青年消費者最在意的部分又是什麼?新氧攜手第一財經發起「新青年抗衰老態度大調查」,我們試圖從調研裡探尋當下人們對於衰老態度的變化——新青年們在想些什麼,在意什麼,也希望為更多的消費者和有關行業從業者提供對於衰老議題的思考。
菲菲
23歲,國企財務人員
,
大概是從2016年起,那時候我剛高中畢業,身邊的同學就陸陸續續有好多人在嘗試醫美項目。可能也算是當下的一種潮流吧?就是老感覺自己不好看,所以就想折騰。我周圍的同齡人大家對於變老、變醜這些事情還是挺恐慌的。從去年開始,我的皮膚狀態就一直不是很好,老是過敏,臉頰也發紅髮燙。我去醫院看過幾次,後來護膚品也全部換成了敏感肌用產品。在生活上我也很注意,對於辛辣的食物一概不碰,但是皮膚狀況也沒怎麼好轉。其實我也剛大學畢業沒多久,但我們這個年齡的小夥伴對容貌都挺在意,大家就是希望自拍能好看一點,視覺上賞心悅目一點。我現在對比以前的照片就覺得自己是不是法令紋這一塊又有些問題了,是不是要多注意一下,不能老熬夜了。
安安
42歲,企業管理者
我自己經營一家公司,進入40歲以後我才逐漸有對於年齡的焦慮。但說實話,倒也不是焦慮,是注意到這些事情了。我一直不是很在意這些,護膚、飲食也一直遵從的都是自然而然的選擇。我們公司都是90後和95後的員工,我經常跟他們呆在一起,加上我的外貌看起來比較年輕,其實我感覺在年齡上,我跟我的員工們是差不多的。今年我去嘗試了一下做水光針。去做這些項目是因為這兩年一直聽幼兒園的媽媽們說起這些東西,說做了之後會多麼水光。10月的時候,有一個機構做活動,我就去試了一下。一共做過兩次。但說實話,我個人覺得沒多大變化。
我感覺現在很多二十來歲的小女孩她們反而比我們更在意年齡這件事情,我在想可能是因為在這樣的年齡階段,在職場上還沒有什麼機會,也沒有太多工作經驗。對於她們來說,外在反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優勢,所以會對形象比較看重一點。但對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外貌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家庭能比較和睦,事業上能順心,做的工作能是自己喜歡的,就已經很滿足了。
小米
30歲,醫療行業從業者
我今年30歲,在醫藥公司工作,大概是從28歲開始逐漸有對於外貌上的焦慮。突然有一天發現臉上有法令紋和口角紋的出現,感覺皮膚也沒有年輕的時候那麼飽滿了。我自己看著很不舒服,所以一直想著要做一些改善。
在抗衰老這方面我挺捨得花錢,投入一直都挺大的。每個月大概有3至4成的收入會花在這上面,像那些頂級護膚品牌的抗衰產品我都有用過,超聲刀、熱拉提這些項目也都有做過,我家裡也會買一些美容方面的儀器。護膚的話,短時間是看不到什麼效果的,所以後來我就去做了醫美的項目。當時也是在網上老看到有網友發做完之後的對比圖,我感覺效果至少是比護膚好。
我是去年入的醫美的坑,剛開始的時候做的是超聲刀,做完之後就感覺效果還不錯。做完不久又補做了一個熱拉提plus,再然後是線雕。這些光電類的項目,從效果來講肯定是立竿見影,但我覺得它們的維持時間還是太短。我做超聲刀的時候差不多到3個月的時候達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到半年的時候,效果基本上就沒有了。
接下來,我還會去嘗試不同的醫美項目,如果效果又好、又能持久是最好的。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儘量去維持最好的狀態,我覺得這對我來說,還蠻重要的。「可以死,但不能老。」這句話也許很多人覺得誇張,但確實是我現在心情的寫照。
結論一:最怕「皮膚鬆弛」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們的問卷觸達到的大多是這樣的人群——20至40歲;一、二線城市;女性。
調查顯示,59.2%的人群在20至30歲這一年齡段開始產生對於衰老的壓力,其中,9成以上的壓力來自於皮膚鬆弛,4成壓力來自於身材變形,3成壓力來自於白頭髮或者脫髮;在31至40歲開始產生衰老壓力的人群裡,壓力的來源比例與上述人群分布類同。
從機能衰老綜合來看,大多數人群仍對於自己外形上的衰老最感到焦慮。85.95%的人群最在意自己的皮膚管理,其中最為常見的問題有眼周細紋和法令紋的出現等。隨著新陳代謝的減速,身材上的走形也是讓人擔憂的問題——42.14%的人群對自己在身材上的變形感到焦慮:年紀一大,肚腩和四肢便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38.46%的人群擔心自己出現白頭髮或者脫髮現象。
另外,毛孔變大、皮膚暗黃、面部下垂、注意力不集中、黑眼圈等等也是受訪者提及的常見詞頻。
結論二:服務行業&95後最怕
變老
在不同職業人群對焦慮程度的打分上,我們排列出了焦慮程度的前三甲:服務行業從業者、國企職員/公務員和金融行業從業者。這也暗合《中國老年學雜誌》201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結果。該論文研究者在對上海、蘭州等三地抽樣調查後了解,實際衰老狀況最為嚴重的是服務行業人群,其次為專業人士,管理人士衰老狀況最輕。服務行業從業者在工作中需要勞心勞力,並且可能對於外貌有一定要求,他們難免對於衰老最為焦慮。
從年齡來看,讓人感到意外的結果是,20至25歲人群有最高的比例打出了對衰老「非常焦慮」的分數,接近1/5的人群對於衰老這件事情感到非常焦慮。在35歲往上的人群中,對衰老焦慮的分值反而給出了非常理性的評分。也就是說,95後、00後比80後更怕老。除去觀念因素外,也有可能是這樣的原因:因為離得遠,所以感到恐懼;而對於中年近在咫尺的80後來說——什麼?「變老」?你在說我老嗎?
結論三:醫美抗老最被看好
在對抗衰老手段的調查中我們發現,醫美仍是目前最為被看好的抗衰手段。91.3%的受訪者考慮將醫美作為抗衰辦法之一,這在所有選項中是非常高的比例,信任度遠高於排名緊隨其後的「護膚」和「健身」選項,分別擁有64.55%和63.55%的期待比例。
隨著輕醫美的盛行,大眾對於醫美的觀念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曾經大眾對於醫美的消極、負面印象,如今正漸轉為積極、正面。相較於見效更為緩慢的護膚和健身方式,大眾希望藉助更為便捷、快速的方式改善自己的衰老狀況。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與其花大幾千買「拉梅」,不如來一次熱瑪吉見效快。
「藥物或保健品」以28.76%的期待比例位居信任度的榜尾,除去見效難以被察覺外,「是藥三分毒」的觀念也在無形之中主宰人們的選擇。
在醫美項目的四個坐標上,我們發現對於「安全性」和「效果」的追求仍然是消費者最為在意的兩個方面。對於便捷性,消費者反而不那麼在意。為了變得年輕,消費者願意上刀山下火海……總之,拼了。
結論四:醫美接受度高,皮膚仍是重點
如同對於抗衰老方式期待值的數據一樣,民眾對於醫美的接受度相較於往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調查中,大多數人群對於醫美持積極或者中性態度;幾乎沒有人選擇「不接受」或者「完全不接受」的選項。
調查結果顯示,大眾對於皮膚鬆弛最有衰老的急迫感。因此如果要人們選擇對哪些部位「動刀」,你會發現在「提拉緊緻」和「嫩膚」這一部分,受訪者有著最為迫切的需求。「提拉緊緻」以48.16%的傾向比例位居醫美選項中最想嘗試的比例第一位。這一數據也正好反映最近兩年醫美市場的火熱需求,無論是熱瑪吉、超聲刀還是水光針,都是近兩年醫美市場的寵兒。
結論五:變老的壓力來自於同齡人比較,消費者願意為「年輕」付出更多
在對資金投入的調查中,我們發現89.63%的受訪者願意加大每月在抗衰老方式上的投入。其中54.85%的人群願意增加1/10及以上的資金投入,23.41%的人群願意增加1/4及以上。也就是說,在資金投入方面,消費者仍然認可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換取更好的效果。
從觀念上來講,我們通常認為是廣告、傳統觀念或者輿論環境讓我們擁有了對於衰老的焦慮。但調查結果顯示,「個人成長」和「同齡人壓力」才是影響人們衰老觀念的雙板斧。57.19%受訪者認為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年紀漸長察覺到了自己機體衰老的變化;42.14%的人群認為,自己是迫於同齡人的壓力,感覺到了對於衰老問題的焦慮,這一壓力可能來自於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來自於發現同齡人都在消費抗衰老服務和產品,來自於「扎心」的皮膚狀態比較……
結論六:更年輕,只為「我
開心」
更年輕——可能意味著大把的時間,更小的生活壓力,可以重來的選擇機會。出人意料的是,在調查裡我們發現,人們對於更年輕的渴求往往來自於主觀感受,而非需要更多的客觀選擇。91.97%的受訪者認為,更年輕的狀態對自己而言意味著更好的自我感受。更年輕——意味著不用在鏡子裡看到自己臉色暗沉、眼神暗淡無光,意味著一個煥發生機的全新自我。至於其他的,統統排到「我開心」之後。
同時,根據我們的調查,超過80%的人群都希望讓時光機送自己回到2X歲。X小於等於5。這是一種對於傳統觀念的映照?又或者,那一段活力四射的時光確實是所有人都最夢寐以求的年歲。無論如何,如果你正好在這個年齡,請,一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