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視生命現象嚴重 高校應將"生命教育"列入必修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近四成大學生性行為時沒有使用安全套,6.7%大學生有認真考慮過自殺的念頭。昨天,楊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區內十一所大學疾病預防調查的數據顯示大學生健康觀念和狀況不容樂觀。市人大代表、楊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黃惠敏為此發出建議,將現行的高校健康教育選修課列入必修課程,開設「生命教育課」。

  學生偏激和輕視生命現象嚴重

  調查中,大學生的偏激行為讓大家印象深刻。大二學生陳強(化名)是一名長得很斯文的男生,但一次,他和宿舍同學發生爭吵,陳強就用頭撞牆發洩憤恨,直到被大家拉開;另一次,在教室內,同學間開玩笑,有人戲說「你好去死了」,他一下動怒了,當著許多人面又一次頭撞牆,撞到額頭出血。

  楊浦區高校疾病預防調查發現,大學生中存在較高發生非故意傷害的隱患,4.2%的學生曾有意傷害過自己;6.7%的學生認真考慮過自殺,0.9%的學生曾採取措施自殺,0.6%的學生曾多次自殺;大學生騎車違規、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現象嚴重,顯示出大學生輕視生命現象和自我防護意識不強。

  大學生性行為不使用安全套

  調查還發現,大學生中存在不懂使用安全套、發生性行為前飲酒或使用藥物等不安全性行為。39.62%學生性行為時沒有使用安全套;75.47%學生第一次性行為年齡在18歲開始;15.09%學生在最近一次性行為前曾飲酒或使用藥物;1.89%學生曾經懷孕或者使他人懷孕。

  黃惠敏指出,這些做法容易導致各種性疾病(包括愛滋病)的傳播和非意願妊娠,引發性疾患和社會問題。調查還發現,5.9%學生在沒有醫生指導下使用過安定等鎮靜催眠類藥物,5.4%學生吸入過有機溶劑。而89.2%學生了解性知識主要渠道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誌、同學朋友、網際網路等,顯示健康教育必修課程的缺失。

  每天吃早餐者只佔5成

  大學生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在調查中暴露。學生每天吃早餐者只佔55.1%,且油炸食品、甜點和飲料攝入偏多,牛奶和新鮮水果攝入偏少,有 67.8%的學生討厭吃某類蔬菜、肉類、水果等食物。多數學生存在偏食、運動時間少、靜坐時間長的不良生活方式。大部分學生都嘗試過吸菸、喝酒,77.97%學生嘗試過吸菸,8.2%學生目前吸菸,84.30%學生經常喝酒。

  建議將選修課改為必修課

  楊浦區共有11所大專院校,均設有健康教育課程,「但僅僅將健康教育列入選修課現在看來遠遠不夠,面對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輕視生命的現象,高校有必要將「生命教育課」放在首位。」黃惠敏建議將該課程作為必修課並使課程內容多樣化,以互動和實踐方式,使學生更易接受。通過對學生加強健康教育,幫助掌握科學的防病知識、學會適應社會環境和心理調控能力,提高學生對危險行為因素的防範意識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據悉,目前已有兩所院校——上海財大和電機學院將健康教育課作為一年級新生的必修課目,財大還自編了教材,大學生普遍反映收益匪淺。

相關焦點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王大成感慨,營造生活質量、追求生命意義的過程,也是和他人互動、傳遞愛的過程。「生命教育應該觸手可摸、有血有肉,講道理還遠遠不夠。」他介紹,今後將結合公益項目,讓青少年實地、具體感知生命教育,將教育內涵真正呈現出來。
  •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哪知道第二天她就……」前幾天,北京某高校發生一起女生墜樓事件,她的一位同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自己的疏忽後悔不已。     專家表示,人在選擇極端方式結束生命之前,一定是有徵兆的。比如劇烈的人際衝突、抑鬱程度加重、社會交往急劇減少……這時候,當事人周邊的人應該及時幹預。但是,目前高校危機幹預機制整體上還比較薄弱。
  • 從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最好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
    視頻中的家長,這種不尊重生命的現象引起了網絡上的網友的熱議,很多網友認為,作為家長,如果要傷害小狗,不如當初就不要收養小狗,還能減少對小狗的傷害。而家長,只是覺得寵物是一個寵物,是生活娛樂的一個玩具,並沒有把寵物當作是一個獨立的有意義的生命。沒有把寵物看作是一個生命。這是很多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覺得寵物只是玩伴而已,沒有想過寵物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
  • 教育的局部缺失引發生命無端逝去 ——大學生墜亡案輿情觀察
    3、高校應建立預警機制防範安全事件發生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邁進,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攀升,在校大學生人數居世界第一。這些變化既給高校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帶來了系列問題,例如江蘇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接連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除直接關係到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關係到高校的穩定和諧外,還說明高校安全防範預警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每一起發生的自殺事件固然有複雜的外部環境,但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高校又沒有完善的預警幹預機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記首屆「高校生命科學基礎課程報告論壇」
    兩院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精品課程主持人、高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知名教授和一線教師共聚一堂,見證高校生命科學教學領域的這次盛況空前的大會。  本次論壇以「生命科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為主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發起,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有關高校共同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
  • 廣西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將心理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心理情景劇、項目素質拓展、樂跑挑戰賽、微電影——各高校積極創新方式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做到儘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幹預,從源頭築牢心理健康防線。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期,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
  • 全國人大代表唐金海建議:發動全員力量開展生命教育
    逆行的醫護人員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精神引起了公眾的強烈共鳴,也給人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命教育」課。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唐金海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積極開展生命教育,普及敬畏生命、關愛健康、尊重醫學規律的理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進全社會對醫學、醫務人員的理解與尊重,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 施一公: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
    資料圖片)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按照高考招生專業的大類劃分,它屬於理科。從本質上說,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可以是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如植物的根莖葉或人體的內臟器官;也可以是生物個體,如植物、動物、人類等,甚至是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 藍蝶任誌慶:專注生命教育培養生命領袖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係,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與獨立地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 智庫建議|將抗擊疫情作為「活教材」融入中小學生命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疫情的全球蔓延,危及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嚴重衝擊世界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疫情就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每個學生都是這次疫情的經歷者、體驗者,而不是旁觀者。這些體驗和經歷對於處在生命歷程中重要發展期的中小學生的影響,更是非同小可。
  • 探尋生命教育之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很多時候被迫「宅」在家中,每天面對疫情信息,生發了一系列的生命思考。近日,教育部等部委在部署疫情防控期間工作要點時,均將生命教育列為重要內容,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將生命教育作為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社會多方人士也在呼籲開展生命教育,一些中小學校長、教師也意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並積極將生命教育作為本學期工作的重要內容。
  • 施一公撰文談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新聞—科學網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按照高考招生專業的大類劃分,它屬於理科。從本質上說,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可以是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如植物的根莖葉或人體的內臟器官;也可以是生物個體,如植物、動物、人類等,甚至是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 讓學生明白生命含義 成都推廣生命教育
    本網訊 (四川新聞網記者 代朗) 生命是什麼,怎麼樣才能活出價值來?這對於中學生們來說也許並非那麼容易理解。4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教育現場研討會在成都市石室中學舉行。針對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當天研討會舉行的兩堂示範課不但在同學中獲得了良好反應,也得到與會教育專家們一致認可。
  •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電子課本(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電子課本(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2011-08-15 18:53 來源:網絡 作者:
  • 教育輿論場 | 珍愛生命 讓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
    清明將至,很多家庭早就已經開始祭祖或悼念逝去的親人,而此時,也是一個給孩子教育「死亡」的好時機。  「死亡是什麼?」這對於成人來說難以解釋。「媽媽,什麼是死亡?」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更是難以回答。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的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能讓他們懂得人間的愛意。
  • 生命教育當融入日常生活
    據媒體報導,在不久前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面對孩子們關於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生與死的意義等話題,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和盤託出了自己的答案,因為見過很多人生的「最後一程」…
  • 編造篡改實驗數據 高校理工科"黃禹錫現象"嚴重
    這段對話,是記者在浙江某高校校園BBS「學習交流」版上看到的。對話來源於一個題為「求密立根油滴實驗數據」的帖子,「密立根油滴實驗」是物理學中的重要實驗,可證明電荷的不連續性和測出電子基本電荷的精確數值。   這段對話顯示出,我國高校理工科實驗數據編造篡改的現象不僅存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嚴重。
  • 技術與生命之維的耦合:未來教育旨歸
    至此,技術對教育的改變已由「用」的層面深入到「體」的層面,且觸及了教育的價值內層。未來學家阿爾文·託夫勒指出,未來教育應在教育制度結構的改造、課程革新和更加注重未來三個方面進行變革[2]。現代學校制度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在信息技術影響下,未來教育將突破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學習內容的學校教育制度,轉而成為非正式化、個性化、終身化、泛在化的超越時空的制度形式。
  • 新學期高校課堂西方教材未見收緊 仍是必修課本
    隨後,該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一些關注教育的人士甚至推測,今年開學,一些高校使用的直譯原版教材可能會受到影響。為此,北青報記者調查北京多所高校發現,原版教材在大學書店仍然銷售,一些高校出版社也表示未接到收緊外國原版教材或者某個教材不能出版的通知,而新學期開學後,各種「洋」教材也還是學生們的必修課本。
  • 生物科學:探索生命的奧秘
    一、專業解析   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   什麼是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也被稱為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本質上說,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生物科學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