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臨近,年味越來越濃。這幾天,家住滬江路的王阿姨正忙著準備粽葉。每年春節前夕是王阿姨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準備各種各樣的年貨,讓她忙並快樂著。
「每年過年,我們一家都要吃粽子。這個習俗,從我小的時候就有了。」王阿姨說,小時候,每到年初一清晨,一家人在門上貼「迎春接福」的紅紙條,禮拜接福後,母親總會燒一鍋羹,拿出熱氣騰騰的粽子,一家六口人圍著桌子開開心心享受美食,感受過年的氣氛。「那個時候,我父親總是一邊吃一邊說『耕耕種種』,年初一得先喝羹再吃粽。」
其實,粽子歷史悠久,它本是端午節壯、漢、彝等族的端午節日食品,可隨著時代變遷,粽子又被賦予了新的寓意。如今過年吃粽,人們常把粽子包得如倒置的金元寶,有稜有角的,堆在一起,看上去像座金元寶山,過年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好兆頭,期望來年財源滾滾。
在義烏巧婦們的手中,粽子的口味也變得豐富多彩。有人愛吃白米粽,香甜的糯米蘸著白砂糖,吃起來甜甜糯糯;有人喜歡吃蜜棗粽,傳統美食搭配義烏特產金絲蜜棗,這種口味成為很多義烏人的最愛。當然,更多的「吃貨」無肉不歡,吃了包裹著夾心肉的大肉粽才心滿意足。此外,還可以包綠豆粽、八寶粽、豆沙粽、蛋黃粽等,可選擇的餘地很大。
王阿姨是個包粽子的好手。每次包粽子前,她會把粽葉放在水中泡一晚上。第二天正反洗乾淨備用。她說:「先把糯米浸泡15分鐘,然後把五花肉切成塊,放入鹽、醬油、黃酒醃一會兒。這些都做好了,就可以開始包粽子。」王阿姨一家都偏愛吃肉粽,每次包粽子都是肉粽多,蜜棗粽少。粽子包好後,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將它們放到鍋裡煮。只見粽子被整齊地放進鍋,然後往鍋內加涼水,王阿姨說,水量以剛好沒過粽子為最佳。接著就是煮粽子了,如果放高壓鍋裡煮,一般15至20分鐘就熟了。據說用煤球爐慢慢燒,風味更好。
過年的時候,粽子最大眾化的吃法是回籠蒸著吃,有些人也喜歡煎著吃,外酥裡糯。在祥和喜慶的節日裡,吃著自己或者家人包的粽子,會有一股幸福的感覺從心裡冒出來,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