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蕭山人的年夜飯一定不能少的菜就是蘿蔔乾。用蘿蔔乾,蕭山人能做出不下100多道菜來。
蘿蔔乾燒肉,蘿蔔乾燒毛豆這些都是經典吃法。
為何蕭山人如此鍾愛蘿蔔乾,這蕭山蘿蔔乾又有什麼特別的?
它色澤黃亮、條形均勻、鹹甜適宜、脆嫩鬆口,爽口開胃,有「色、香、甜、脆、鮮」五絕美譽。
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將士們從北方來到南方,水土不服適應不了當地氣候,得了風寒。當地百姓就把風乾鹽制的蘿蔔乾熬成湯,將士們吃了之後風寒馬上就好了。乾隆皇帝品嘗之後也龍顏大悅大加稱讚,蕭山蘿蔔乾從此名聲大振。
傳說不可考,但蕭山蘿蔔乾真正有記載的歷史也足足有130多年!
據記載,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河莊,當時的人們在絡麻收剝後馬上種植蘿蔔,結果大量的鮮蘿蔔吃不完。
如果不做處理就會大量浪費,於是,有位村民仿製其他鹹菜的做法,試著將蘿蔔也進行醃製。
他將切好的蘿蔔放在蘆簾(一種用蘆葦稈編成的帘子)上任由日曬風吹,等蘿蔔完全乾之後,再塞進小口罈子裡,用泥壓緊密封。
一年後打開,發現它色澤黃亮,香味濃鬱,鹹中帶甜,味道竟然比鮮蘿蔔更好。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風乾蘿蔔在蕭山東片沙地裡傳開來了,技術也日漸成熟,成了聞名遠近的「蕭山蘿蔔乾」。
2009年,由杭州錢塘新區河莊街道申報的《蕭山蘿蔔乾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蘿蔔乾這道家常菜,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唯獨蕭山蘿蔔乾這麼出名呢?
蕭山蘿蔔乾選用的是當地特有的「一刀種」的蘿蔔。這種蘿蔔大小跟胡蘿蔔相近,一刀可以切成兩半,所以取名叫「一刀種」。
這種蘿蔔抗逆性強,耐寒耐肥,色白皮厚,肉質結實,含水量少,營養成分豐富,是良好的幹製品種,也是蕭山蘿蔔乾專用品種。
除此之外,蕭山蘿蔔乾採用的是獨特的「風脫水」方法,不同於市面上的「鹽脫水」,是要經過「三曬三醃」,歷經兩年才能形成色澤黃亮的蘿蔔乾。
將「一刀種」蘿蔔切條,自然風吹刮、蒸發蘿蔔條中的水分後,進行醃製,再出缸晾曬。
這個過程對環境和匠人的製作技藝要求很高,每天需要多次翻抖晾曬,才能裝入罈子中撒鹽醃製。
每次晾曬,蘿蔔乾都會縮水約50%。如此反覆三次之後,蘿蔔乾會從原來的白色,變成米黃色。
歷經5月黃梅季和8月桂花季的沉澱,100斤蘿蔔曬成了10斤蘿蔔乾,這時,便可以食用了。
第一年壇內的蘿蔔乾會形成金黃的色澤;第二年,蘿蔔乾慢慢轉化成迷人的褐紅色。
這種製作方式不添加防腐劑,但能長久保存不腐,年份越久,陳香越濃,顏色越黑,甚至有5年陳產品。
只有鹽,沒有任何添加劑、防腐劑,天然去雕琢的蕭山蘿蔔乾出壇了。
它香氣撲鼻,鹹甜可口,食之回味無窮,好吃到完全停不下來。
老一輩的蕭山人都熟悉這「風脫水」技藝,一條條金黃色的蘿蔔乾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沙地的文化符號。
蕭山蘿蔔乾正不正宗,老杭州人一吃就知道區別!
你家過年會吃蕭山蘿蔔乾嗎?
- END -
清華學子歸鄉玩泥 紫砂壺也能可愛
1100個零件做成的竹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