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不慣白開水,沒味兒,還是茶好。」呂家灣村村民李長生端出一杯綠茶,款待西西,他今年80歲,頭髮還是黑的,端茶很穩,「但是我年輕那會兒不敢喝茶,本來就吃不飽飯,越喝肚子越虧。」
李長生年輕時在北京第二工具機廠工作了4年,作為專攻質檢的脫產人員,他每月能領取的糧食數量比不上工人,僅有28斤半。「單位發了米票面票糧票,我就開始計數,怎麼吃才能把肚子填飽,但是不管怎麼精打細算,月月都得餓5天。」
還在長身體的李長生緊緊巴巴地數著糧票,不時上街打瓶醬油,回家衝水喝。工作休息間隙,他回農村挖點兒野菜,運氣好的時候家人能省吃儉用地留下兩個玉米餅,給他帶到城裡吃。
20歲那年,家人對只有95斤的李長生說:「都餓得瘦成這樣了,回鄉吧。」恰逢國家號召青年下鄉支援糧食生產,於是李長生回到呂家灣村,加入了生產隊。
「生產隊按工分分糧食,也按勞動力分糧食,孩子多的話,吃飯就比較緊張,不過我們自家還種了菜,湊合湊合,能吃飽。」拔出地裡的菜,和玉米面拌在一起,撒上鹽巴,蒸熟,這就是李長生家的餐食,「家裡來客人了,或者逢年過節,我們才能買肉包餃子,餃子可太好吃了!」
在生產隊勞作10年後,李長生到西集機引犁廠幹起了老本行,「還是用糧票,但這回不像之前那樣緊張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咱們國家取消了糧票政策,我們的生活變得富裕了些,心也寬了不少。」
(糧票)
「生活再好也不能浪費。我們農民最見不得別人糟蹋糧食!你再有錢又怎麼樣?你知道生產糧食有多辛苦嗎,你知道你的父輩餓肚子的滋味兒嗎?」
後來總書記提出了「光碟行動」,李長生讚不絕口:「這是實實在在的群眾路線,知道每個人心裡都裝著節約,我睡覺才踏實。」
(為「光碟行動」點讚)
「在『光碟』流行起來以前,我們家就做到『光碟』了,我家裡不存在剩飯。」李長生想了想自己的午餐,「今天中午吃的是炒雞蛋、肉炒茄子,還有炒青菜,都吃光了!晚上喝米粥,一定喝光!」
李長生還盤算著,有空去買兩袋速凍餃子:「珍惜現在的好生活!喝茶不怕餓,餃子吃到飽!」
記者:李小菡
通訊員:馬新中
歡迎關注西集往事公眾號
講述西集人身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