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01.16~01.18】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

2021-02-12 生命呵護計劃工作委

季冬·小寒·三候雉始雊·足太陽膀胱經

【1月16日】陽綱穴(胃腸不適的救星)

[主治]腹瀉、黃疸、腹痛、腸鳴、糖尿病。

[位置]第10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肩胛骨下角水準連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下推3個椎體,下緣旁開4橫指處。

[配伍]腹脹:陽綱配氣海。

[一穴多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200次,能治療腹脹、腸鳴腹痛。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可用於治療腹脹、腹瀉。

【1月17日】意舍穴(艾灸可治腹脹)

[主治]腹脹、腹瀉、嘔吐、*納呆。

[位置]在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3個椎體,下緣旁開4橫指處。

[配伍]腹脹:意舍配脾俞、胃俞。

[ー穴多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200次,能治療腹脹、腸鳴、腹瀉。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1次,可用於治療腹脹、腸鳴、腹瀉。

【1月18日】胃倉穴(常按可增進食慾)

[主治]胃痛、小兒*積食、腹脹、水腫、脊背痛、食欲不振。

[位置]在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4指橫寬)。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個椎體,下緣旁開4橫指處。

[配伍]胃痛:胃倉配足三裡。

[一穴多用]

1.按摩:用大拇指按揉200次,能治療消化不良、增進食慾。

2.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可治療胃痛、水腫。

正知正見正能量,一心一意做原創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溫溜-驅寒之要穴
    投稿郵箱:gubingzjz@163.com    我們說到了偏歷穴,它是治療下肢水腫的要穴,很多白領,尤其是女性,一到下午就會感覺腿腫,此時按摩偏歷穴有助於消除水腫。今天我們繼續沿著大腸經的循行路線前行,說說其第7個穴位--溫溜穴。
  • 太白穴:人體的補中益氣丸,最強健脾穴!
    「太」,同大,為廣大、寬闊之意;「白」,意晨曉東方泛白,太白星即為啟明星。該穴是脾經要穴,善於升脾陽清氣,令人有晨起頭目清爽感,以物示意,故名太白。此穴是人體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
  • 陽白穴:保護眼睛的穴位
    陽白穴取穴方法
  • 肝氣鬱結者的福音:膽經合穴,灸一穴可養生排氣
    陽陵泉穴(yánɡ línɡ quán
  • 溫溜穴:驅寒要穴!常年手腳冰涼的人必看~
    溫溜穴:
  • 章芝堂每日一穴:章門穴
    【取穴方法】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固土。    【此穴為髒會穴,統治五臟疾病】    (1)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洩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關注微信公眾號經絡技巧。    (2)其他疾病: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臨床運用】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章門穴主要用於治療脾之虛症和肝之實症效果較好。
  • 天府穴:過敏性鼻炎的良藥!按一按還能止鼻血!
    天府穴:
  • 睛明穴:眼睛輸送氣血的第一要穴
    睛明穴取穴方法
  • 隱白穴:治療婦科病的一大良穴!
    隱白穴之名意指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體表,《黃帝內經》認為,隱白穴的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為蒸發外出,不被人所知,如隱秘之像,故而得名。《靈樞經本輸第二》言「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脾經屬土,隱白穴為脾經五腧穴之木,是為土中木,為脾經與肝木互通相應之穴。
  • 飛揚穴養生保健
    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飛揚。取穴位置: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功能主治:散風解表,通絡止痛。當出現胸中憋悶、心情煩躁或想摔東西時,可令病人趴到床上,用手捏拿病人的小腿肚,即飛揚穴與築賓穴(承山穴兩側向下對著捏)。這時病人會大痛,幾下就可以了,基本上病人會在第二天頭腦清涼,胸中舒暢,不再煩躁。
  • 兒科推拿|每日一穴:五指節
    趙老提出本穴亦可調和氣血,能加強各穴的功能,為小兒推拿結束手法之一。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第二代傳人田常英:田老提出本穴亦可用於小兒風寒咳嗽,當小兒傷風感冒,五指節與上感穴可配合使用。註:上感穴又名感冒穴,取穴:半握拳,此穴位與中指與無名指指掌關節之間凹陷處。
  • 迎香穴:治療鼻炎的第一要穴
    迎香穴的位置:迎香穴位於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在鼻翼兩旁,有一個凹陷點,按壓的時候有一些酸脹的感覺。按壓的時間一般一到兩分鐘,按摩之後鼻塞的症狀會有所緩解。
  • 外丘穴:通絡止痛,傳遞風氣.
    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 神道穴:壯陽益氣【點睛之穴】
    神道穴:壯陽益氣定位方法: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神道穴位於後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處。主治病症:神道穴的主治病症為:暈眩、頸部酸楚、肩部酸楚、心悸、呼吸困難、情緒不安、紅臉症等。〖人體穴位配伍〗配關元穴治身熱頭痛;配神門穴治健忘驚悸;配百會穴、三陰交穴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症;配心俞穴、厥陰俞穴、內關穴、通裡穴、曲澤穴治胸痺。〖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巨髎穴:冷降胃濁
    【巨髎穴位位置圖】 巨髎穴的位置:位於面部,瞳孔直下
  • 外丘:刺激一個穴,搞定老寒腿!
    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下肢痿痺;胸脅脹痛;癲狂;頸項強痛。配風池、後溪主治頸項強痛。外丘穴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是止痛的良穴。
  • 四白穴:散發脾熱【點睛之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通常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四白穴位於面部,雙眼平視時,瞳孔正中央下約二釐米處(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四白穴的主治病症為:指壓該穴道,能提高眼睛機能,對於近視、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療效。
  • 兒科推拿|每日一穴:二人上馬
    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代表人物張素芳:張老認為此穴揉100-500次,亦可治療小兒腹痛、脫肛、遺尿、消化不良、咬牙等。提出本穴對於小便閉塞,療效明顯。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傳承人及代表人趙鑑秋:趙老操作此穴,一般都是揉1000-3000次(5-15分鐘),趙老認為此穴可大補元氣、健腦補髓,可用於治療小兒疝氣、癱瘓、腦炎後遺症等。一切虛證均宜之。
  • 肩髃穴:肩部的保健醫生!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並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外,肩髃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於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 俠白穴:消除恐懼,緩解心跳加速的有效穴!
    《黃帝內經》記載:「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兩手下垂,穴俠胸肺兩旁,故名俠白。」俠白穴屬肺經,可對肺經氣血分清降濁,所以它又有著「水被挾擠下降,體內濁物變清白」的意思。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