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我們的胃會受到嚴峻的挑戰,各種高熱量、高脂肪,含各種添加劑的零食會讓我們的肚子吃不消,如何在購買時就儘量選擇健康的食物?營養成分表能幫上忙。
一個規範的營養成分表,有5個項目是強制標示的: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而各類食品要看的項目是不一樣的。那麼,不同種類的食物要重點關注什麼項目呢?繼續往下看吧!
在選購各種火腿、香腸等肉類產品時,重點要關注項目的含量。蛋白質含量越多,表明營養越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說明其中加的澱粉和糖越多;脂肪含量越高,說明其中加的肥肉越多,或者煎炸時吸收了很多油。
這是兩款肉類食品的營養成分表,第二種顯然蛋白質含量更高,鹽分也比較少。
在選購粉狀食物時,要重點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像我們買豆漿粉、奶粉,一定是為了補充蛋白質,一般來講,幾種產品擺在一起,哪個蛋白質含量最多,哪個就最值得買。
餅乾點心這類「小零食」,向來就不是很健康的食物。選購時,記得要注意能量是多少,脂肪是多少。能量高了,就要少吃兩塊啦。
選購飲料時,重點要看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因為這關係到飲料中糖含量的多少。
糖含量越高,碳水化合物就越高,因為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就是糖。
如果不看營養成分表,人們往往會忽略飲料裡含有多少糖。比如,某種進口純葡萄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居然是每100g果汁16.5g,比一般的甜飲料還高。但是因為它富含有機酸,酸使人降低了對甜的感知,其實這些糖吃進去還是一樣可以讓人長胖。舌頭有時會騙你,營養成分表的能量數據更可靠。
小貼士:看分量有基準
看營養成分表時,一個重要的訣竅就是看分量。因為食物成分表都有一個基準,究竟是每100g、每100mL、每一瓶還是每一包?如果用的比較基準不一樣,最後數據也會不一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