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反式脂肪酸、全麥、0脂肪……在食品包裝上,經常可以看到這些誘人的詞語。然而,你真的了解背後的含義嗎?
美國《健康》雜誌報導,59%的消費者都弄不明白食品標籤的真正含義,並且對自己購買的食物「感到後悔」。
很多人拿到食物後,拆開包裝就吃,對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的關注少之又少。
其實,花上幾分鐘研究「食品標籤」,不僅關乎身材保持、飲食健康,還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
《生命時報》採訪營養專家,教你看懂「高大上」的食品標籤,把健康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受訪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 孫寶國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杜松明
中國農業大學功能乳品實驗室博士 胡長利
軍事醫學科學院食品與營養系博士 芮莉莉
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王興國
食品安全博士 鍾凱
有些時候,食物的真實面貌並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當你在超市拿起一瓶果汁時,是否知道它是純果汁還是飲料呢?
此時就要看產品類型,如果標註「果汁」,那就是說除了水果中榨出的汁,完全沒有加水。
如果是「果汁飲料」或「飲品」,表明加的水要比純果汁更多。
首先聲明,復原乳不是假牛奶,更不是劣質產品。
它其實就是用奶粉衝出來的。由於經過兩次超高溫處理,和巴氏殺菌奶、常溫奶相比在營養上有一定流失,維生素B1、維生素B6等略少,但蛋白質、鈣沒有大的損失。
如果衝著牛奶的營養,可以選擇低溫巴氏鮮牛奶、發酵乳、常溫純牛奶;如果衝著美味,可選強化各種營養素的還原奶。
以牛奶或還原奶為主料,添加調味劑,經過巴氏殺菌或滅菌製成的液體乳製品。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品種有:甜奶、可可奶、咖啡奶、果味奶、果汁奶等。
這類產品中大多數會同時添加較多的蔗糖,需要注意飲用量。
在食品配料表中,含量最大的原料會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後一位。
專家指出,食品裡添加劑越多越雜,則安全隱患越大,營養品質越低。所以,不要買配料表名單太長的。
風味、口感近似牛奶,含有少量反式脂肪酸,但完全不能替代奶類的營養價值。
升血糖速度極快,糖尿病患者應避開。
其中可能含有人造的反式脂肪酸,會增大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
食品添加劑就像一個矛盾體,有人認同,有人質疑。孫寶國表示,幾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劑:
大米中有防腐劑;麵粉中有抗結劑、防腐劑;油要用到脫色劑、抗氧化劑;鹽裡有抗結劑;醬油和醋裡都有防腐劑;發饅頭要用到膨鬆劑;外地或反季節水果都要用上保鮮劑和防腐劑……
但只要按規定使用添加劑,都是十分安全的。
考慮到最常食用食物中添加劑的多少,杜松明列出一份「零食等級表」。
全麥餅乾、營養麥片、蔬菜、水果、水果乾、奶酪、花生醬、酸奶、自製麵包等。
甜餅乾、冰激凌、山楂片、雞蛋卷、布丁、動物餅乾、燕麥花卷、海苔、自榨果汁。
糖果、巧克力、薯片、薯條、玉米片、棉花糖、烤餅、果脯、蝦條、碳酸飲料。
方便麵、火腿腸、果凍、速溶奶茶。
如今,正規的食品包裝都張貼著一張「1+4」營養成分表,即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鈉,以及這些含量佔一日營養供應參考值(NRV)的比例。
以超市一款甜品為例:
最右側的營養素參考值%(NRV%),是指每100g食品中該元素佔我們一天人體所需的百分比。
按照圖示,每100g甜品含有脂肪31.6克,佔推薦攝入量NRV的53%, 也就是說吃200g該食品,就夠了一個成年人每天的脂肪需求。以後真的要看清楚再下嘴!
攝入過多的鈉會導致血壓升高,精加工食品中含量多。
儘量不選添加糖精或過高果糖、玉米糖漿成分的食品。
過多攝入會讓人血液膽固醇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在保質期之內,最好選擇距離生產日期近的產品,安全係數更高。
比如瓶裝牛奶,標註在4°C~6°C下可以儲藏5天,如果買回家卻在室溫存放,結果很可能一天就壞了。
「韓劇」快看完了 這部「日劇」可以追!
最新消息!今年,你的養老金又要漲了!
87歲老奶奶顫巍巍走上臺,敲下鋼琴鍵一瞬間,全世界安靜了
(摘自《生命時報》 微信號:LT0385)
主 編丨楊鴻光 編 輯丨張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