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習班還是會排名次。」補習班彌補了公立學校被政策剝奪的部分,很多孩子的勤奮感是從這裡來的
學校也很焦慮。減負導致招生的選拔性大大降低,招不來優秀的學生,地位就保不住。所以校領導會想盡辦法篩來好學生——一所學校的基本面就是那群最優秀的孩子。
這不是壞事,它代表著一條用實力換機會的路。家境富裕的孩子能靠學區房順利進名校,勤奮自律的孩子也能自己給自己開道,大家各憑本事。
確實也有很多家長不希望孩子太累,只要孩子開心,順其自然就好,這當然是他們的自由。
但是強行以「減負」為名堵死金錢之外的通路,硬要所有孩子一起玩耍,結果就是那些生來理應不止如此的人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無法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哪裡叫公平呢?
公平應該是給願意付出的人足夠的機會,而不是把大家拽到同一個水平線上,阻止人們改變命運。
更何況,並非所有孩子都厭憎練習與考試。
有的人很早就知道,走哪條路才能改變命運;有的人甚至從小就能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快樂。他們都不把應試視為負擔。
這是一批最強的人,是未來的希望,他們將為一個民族提供最優質的人力資源,阻撓他們的結果是讓公共利益受損。
日本人已經發現不對了,他們不只在電視劇裡吐槽,早在05年就開始著手修改基礎教育指導意見:
2005年,文部科學大臣要求中央教育審議會重新審視學習指導要領;
2006年,曾經因為難度被刪掉的「發展性內容」重新編入教科書。
2007年,在首相安倍晉三主導下,以「教育再生」之名,開始著手改革寬鬆教育。
2008年,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方案公布。
……
一步一步,帶著青少年回歸老一輩日本人勤奮上進的好傳統。
減負到底會帶來什麼後果?
《寬鬆世代又如何》的編劇宮藤宮九郎先生借小學生的口表達了他的觀點:
「你們覺得接受寬鬆教育的孩子們結果會變得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