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歷年國內生產總值比較(1952-2015)

2021-02-25 黑布林北海居

從GDP總量看,印度從1952年相當於中國的72.50%,增長到1963年的98.10%,之後開始逐年下降,2015年僅為中國的18.96%。

1953-2015年,美元名義GDP年均增長速度,中國為9.8%,印度為7.5%。

從GDP實際增速看,1953-2015年,印度年均GDP增長速度為5.1%,中國年均增長速度為8.2%,比印度高出3.1個百分點。其中:20世紀80年代以前年均增速,印度為3.2%,中國為6.2%;80年代年均增速,印度為5.6%,中國為9.7%,90年代年均增速,印度為5.5%,中國為10.0%;21世紀以來年均增速,印度為7.0%,中國為9.5%。

從人口總量看,1950年,印度人口總量相當於中國的66.56%,2015年上升為中國的93.57%,增加了27.01個百分點。1951-2014年,印度人口年均增長千分之十九點七,中國則年均增長千分之十四點一。

從人均名義GDP來看,1952年,印度人均GDP為59美元,中國為54美元,印度是中國的1.09倍。發展至2015年,印度人均GDP增長至1606美元,中國增長至7925美元,印度僅為中國20.26%。

從人均實際GDP年均增長速度來看,1953-2015年,中國年均增長6.7%,印度年均增長僅為3.0%。


相關焦點

  • [國際比較]中國和前蘇聯歷年國內生產總值比較(1970-2016)
    經濟總量1970年,中國和蘇聯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926.03億美元和4334.12億美元
  • 【經濟】印度網友——全球城市發展300強:印度無一城市進入前10,被中國主宰
    布魯金斯學會和摩根大通分析全球300座主要城市去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和就業增長率等方面數據,得出這一排名。在進入前100名的印度城市中,德裡位列第18名,接著是加爾各答的第32名,接著是孟買(第52名)、金奈(第57名)、海德拉巴(第76名)和班加羅爾(第87名),而該排名被中國城市主宰。
  • 美媒:印度經濟發展了三十年,可能還不如孟加拉
    ▲圖:Getty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印度2020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能低於孟加拉國,在印度國內引發熱議。彭博社17日刊文,深入分析印度的經濟現狀,並認為,印度一直想成為下一個中國,如今卻發現經濟可能還不如孟加拉國。彭博社文章開篇就指出,「印度的經濟低迷在本周變成了『絕望』(despair),原因是2020年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能低於孟加拉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預測數據,孟加拉國今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4%至1888美元,而印度今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或將下降10.5%至1877美元。
  • 10.5萬億美元,印度GDP總量世界第三!中國躍居第一,美國第二!
    它一直在悄悄積累力量,並希望與中國競爭。經過多年的發展,儘管印度仍然無法與中國相媲美,但它也被認為是一項成就。根據購買力平價統計,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成為世界第三。                         根據知名策劃機構滬閔規劃集團的數據,如果購買力平價理論用於計算GDP,印度的GDP已經達到10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
  • 2015國內最賺錢的10大手遊和公司:全球手遊趨勢年度回顧
    由於App Annie的數據並不包含中國區的Android市場,所以在全球收入榜上,國產手遊只有《夢幻西遊》一款遊戲成為第6名,這裡我們先來看看2015年國內iOS收入最高的手遊公司都是誰,收入最高的手遊都有哪些:2015中國iOS全年收入由於國內Android渠道比較複雜,因此難以統一準確的數字,在App Annie的報告中,國內iOS遊戲下載量前十名70%
  • 中國,被過分高估國力了嗎?
    (雪萊:《奧西曼提斯》)那麼,如何才能比較準確地評估出一個國家的國力大小呢?作者認為,在這一問題上,常常會出現一些誤讀,就是過分看重經濟增長率,而忽視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如,關於當代中國經濟,他隨機抽查了美國最著名的五家媒體的50篇文章,又抽查了著名經濟評論家的12篇文章,結果發現,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就造成過分高估了中國的國力,誇大了中國的超越之勢。為此,作者給出了一個計算一國經濟實力的公式:經濟實力=國內生產總值x生產率x增長率的平方根。
  • 馬來西亞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減少8.3%,預計在2021年實現經濟復甦
    穆斯塔法介紹說,馬來西亞今年上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8.3%,但8月及9月的多個經濟指標顯示,馬來西亞下半年的經濟表現比今年上半年來得好。
  • 越南和另外兩個國家經濟增長率都將超過中國
    據此,2016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將居世界第一,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7.4%。其次是越南和孟加拉,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均達6.6%,中國以6.5%的增長率居世界第四。在東協地區,菲律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6%,居世界第八。其次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達5.2%、4.5%、3.2%和2.3%。
  • 禁用中國APP後,印度國內傳來讓莫迪心涼消息
    印度方面已經決定和中國「競爭」,首先就開始打壓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日前印度方面宣布禁用一些中國app,想限制中國手機產業在印度的發展,但是莫迪沒想到的是,禁用app絲毫沒有影響中國手機產業,印度媒體首先嗅出不對勁,12月29日,印度新聞網表示,禁用中國app之後,中國手機依然是印度人民的首選,今年10月份,中國手機在印度的銷售量較之去年增加170萬部。
  • 【關注】拿什麼超越中國?2016年各國GDP排名中國第二,為印度5倍!
    8月9日,韓國銀行(央行)發布了由世界銀行(WB)以美元統計的去年全球主要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美中日分列前三位
  • 印記者比較印度特快和中國高鐵,印網友:我實在不忍心看下去了 翻譯
    比較印度最快的列車莎塔布迪特快和中國高鐵不僅中國高鐵速度比任何一列印度火車更快,而且更乾淨,更安全,更舒適。【三泰虎註:印度女記者用電池豎立來對比印度特快和中國高鐵的穩定性】不僅中國鐵路更發達,而且是中國各方面比印度更繁榮兩國的比較,類似大象跟蚊子的比較中國是一黨制,不會面臨反對,政府可以輕易推動發展措施。而印度執政黨要面臨反對黨的阻撓,結果是影響發展。我們印度的整個體制應該改變了去年,我坐過京滬高鐵,坐的是G13次列車,早上10點從北京出發,大約4小時50分鐘抵達上海站。
  • 印度美女來中國旅遊,直言中國發展不如印度,連廁所都沒有
    此外,中國也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文明,吸引了許多外國遊客。 根據數據,到中國旅行時,旅行最多的國家是日本,韓國和其他鄰國。 印度遊客也更多地來到中國。  印度是中國的鄰國。 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許多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遊客人數也在增加。 近年來,中國也是一個受歡迎的景點。 它非常靠近印度景點,因此許多印度人來中國旅遊。
  • 【資訊】印度:世界第一香蕉生產大國 讓人大跌眼鏡
  • 聯合國發布2015世界快樂報告,看快樂國家排名
    根據聯合國24日在紐約公布的2015年世界快樂報告,瑞士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第2至5名依序是冰島、丹麥、挪威和加拿大。 聯合國2012年首度發布這項報告,希望將各國快樂程度量化,藉此影響政府政策。學者指出,這項排行榜的評分標準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健康壽命、人生抉擇的自由以及免於貪腐的自由等6項因素。
  • 印度網民:印媒:中國局勢迫使印度成為全球5大國防採購國之一
    該組織稱,去年全球軍事支出小幅上升至1.73萬億美元,約佔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2%。根據研究全球武器支出的SIPRI的數據,近年來,世界上最大的軍事支出國的名單一直沒有變化,美國和中國的軍費支出分別是6100億美元和2280億美元。
  • 中國主宰印度洋?美專家:中國或許將在海外基地部署航母
    近日《印度經濟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該文章聲稱,中國將很有可能主宰太平洋。
  • 印度人口數將達到15億,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
    亞洲是世界上公認的人口大洲,人口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中國目前已經預估擁有14億左右的人口,而且還將繼續增長,而我國的鄰國印度同樣如此,在人口和發展問題上的形勢都比較惡劣,而且印度的衛生條件比較差,糧食產量在很多時候也達不到國家總人口的供給。
  • 外媒:印度是想追著中國PK?
    「疫苗外交:印度通過廣泛的出貨量尋求與中國競爭」,路透社當地時間7日以此為題報導稱,印度官員當天表示,印度已經批准向柬埔寨運送新冠疫苗,此外還計劃向蒙古國以及幾個太平洋島國運送疫苗。路透社稱,這是印度擴大「疫苗外交」的一部分。
  • 中國贏了美國卻輸給了...
    根據榜單顯示,最幸福經濟體排名:中國超第八位的美國,列第七,而榮登「幸福經濟體」榜首的竟然是不算富裕的泰國。經濟體運行景氣與否,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是讓普通民眾感受最深與最直接的兩大因素。根據彭博新聞對多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在下圖所示的15個國家中,上述兩大因素可以說是「低到了塵埃」。(得分越低,心情越好。)
  • 印度經濟想超越中國?聽聽專家怎麼說India's Economic Takeoff Still in the Pipeline
    印度的內需主導型經濟具備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與中國不同,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不是投資和對外貿易,而是國內的私人消費。長期以來, 印度對政府公務人員、軍人、國企員工、教師和科研人員等都實行比較高的工資制度,他們和私營企業主一起構成印度的中產階層,成為印度國內消費的主要力量。而國內消費支出的穩定增長, 為印度企業創造了穩定的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