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品質」就此幻滅了嗎?客觀地來說,這樣的食品安全問題,在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發生,關鍵的是出現之後如何應對。對「德國品質」我們既不用肆意吹捧,也無需全盤否定。除了法律嚴格之外,德國較為完善的食品制度標準和信息透明值得讚賞。德語君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找到了如下信息可供參考。
食品包裝標示制度
按照食品標示法規,在包裝標示中必須標明生產者、生產流程、產地和企業名稱、食品成分、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認證標籤等。
食品追溯制度
所謂可追溯制度實質上就是食品信息可追蹤系統或食品在各個階段信息流的連續性保障體系,必要時可進行歷史信息回溯,以便查明問題的原因。食品的可追溯性從原材料進貨開始,貫穿於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
市場準入制度
市場準入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外國產品進入德國市場。凡歐盟以外國家生產的食品進入德國,均須在歐盟邊境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檢疫檢查,進入德國時要進行復檢。如發現問題不能處理的要就地銷毀;二是國內產品進入市場,要對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實行許可證制度,對食品出廠實行檢驗制度,對食品入市進行認證管理。
標準
德國對食品質量和安全標準高度重視。德國成立了「標準院」,其主要職能是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對非官方組織新制定的質量標準進行審查和檢驗。德國食品安全標準主要包括:食品生產標準、食品加工標準、產品標籤標準和銷售標準。其形成依據是:歐盟和國際通行標準、德國官方制定的適合國內需要的標準和德國非官方組織、機構、協會自行制定的標準。
信息透明
在德國,食品從原材料採購到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各個環節,也就是說「從田野到餐桌」整個過程都處於監控之下,各種信息通常都是公開透明的,且記錄在案有據可查。一旦發現問題,便可追本溯源找到根源所在。如果某個聯邦州食品監管部門確定某種食品或動物飼料對人體健康構成損害,會立即報告聯邦消費者保護與食品安全局。安全局會將涉及到產品種類、原產地、銷售渠道、危險性以及應採取的措施報告德國聯邦政府(和歐委會),並周知全國。必要時通過媒體以新聞公告形式向公眾發出警告,並儘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媒體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旦德國發生問題食品醜聞,各媒體都會緊盯不放,刨根問底大量報導,競相披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調查進展情況,也客觀上對政府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此次毒雞蛋事態嚴重,但是,能夠快速查出問題根源,也是多虧了食品追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