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先民遷徙移墾,艱苦創業歷代相傳,過去在飲食上多不貪口腹之慾,不講究花色菜譜,即是喜慶宴席,也以肉多吃飽為要,鄉村更少不了大塊肉上席。
可以說,客家人的酒席素以豬肉為主,其次是雞、鴨、魚。客家人待客極熱誠,幾乎傾其所有,宴席也素有成規。
過去,客家人的酒席講究「四盤八碗」,一直沿襲不變。只是到了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及以後。本地的酒席就加了一個「九龍盤」(拼盤)和一大碗白木耳蓮子紅棗湯(甜湯,也有加薏米、枸杞、花生仁的)。此時的酒席也由原先的八仙桌改為圓桌了。一桌由坐八人增加為坐十人。
這個拼盤上的花樣,各個廚師有各個廚師的特點,但這五樣是必不可少的:糖醋排骨,油炸魚鱗,炸花生米,雞蛋,臘貨(板鴨,香腸,豬肝,鴨胗,鴨肝)等等。有的還會在拼盤裡放上香菜和香菸、牙籤之類的東東。
這樣的豬腳包,夠勁道
現在的酒席盤、碗隨意,上菜的順序也顯得很亂,跟過去的四盤八碗完全不同了。
所謂「四盤八碗」,大致上是:頭四碗為豬腳包、滷鴨、魚脯、荷包鮓(米粉肉);中四盤是:魷魚炒三絲(芹菜打底),酸菜炒雜(家禽內臟),麻辣魚(蘿蔔或者豆腐、菜蔸絲打底),冬筍炒肉等;下四碗是紅燒肉(斧頭快)或醃菜扣肉、水煮肉皮、魚丸湯、肉丸菇蛋海帶心肺雜燴湯等。現在的酒席上也有燉仔雞、羊肉煲和甲魚等,比原先的規格高多了。現在「流動酒席」紅火,廚師為了省事或者方便東家收拾殘羹,那個麻辣魚和魚脯就會直接幹炸上桌。
上世紀八十年代,本人在鄉電影隊放電影,經常被做婚嫁喜事的人家請去放專場電影,在「吃千家飯」的過程中,發現廣教寺村的酒席和我們外面的不同,他們那裡酒席桌面上沒有醬油碟,也不會一席一把調羹。當然,這種習慣現在也扭轉改正過來了。
有人說農村人酒席的「八大碗」脫胎於滿漢全席,其實不是的,很早就有了。當年趙子龍犒勞將士們就是用四個肉菜和四個素菜,但那是不叫八大碗,至於叫八大碗,還是因為人們對八這個數字崇拜的時候,才有八大碗的說辭。據考察,八大碗定型於唐代時期並被民間所接受。只不過,我們這裡的風俗又不同,民間有點兒忌諱「八碗」的,因為做白事才吃八隻碗。
過去,我們這裡的酒席,狗肉和芋頭是不能上席。現在,酒席桌上依然見不到狗肉,但排骨炆芋頭還是有人端上酒席桌上去,大家也認同了,皆大歡喜。
遊德福
2020,3,15.
遊德福,男性,1958年出生。1974年在贛縣江口中學高中畢業;1977年參軍,1983年復員回原籍贛縣石芫鄉政府工作至2018年退休。
在部隊當過標圖員、炊事員、理髮員、通訊員、放映員;回地方後任鄉黨政辦主任、勞動保障所所長、文化站長等職。1979年初試寫稿,常以「鄉土作者」自詡,2005年被《贛南日報》評為「關心熱愛新聞事業的十佳作者」;2016年被《客家搖籃》聘為「特約主筆」。現隱居故鄉,守家守根守鄉愁。
分享,是最好的喜歡!
請你轉發本文,讓更多人知道!
我將用一段流年、借一程風景,用文字守候心靈的淨土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你的朋友會謝謝你,我也會更加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