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寒為冬令主氣,警惕寒邪致病

2021-02-12 太極健身匯

風、寒、暑、溼、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六邪之中,寒為冬令主氣,寒為水氣而通於腎,與腎水相應。由於冬季氣溫驟降,防寒保溫不夠,人體亦易感受寒邪而為病,因此寒病多發於冬季。

寒邪為病,其致病特徵有以下三點:

一是寒易傷陽。

寒性屬陰,故寒邪侵襲人體時,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全身或局部可出現明顯的寒象。如出現身體溫度降低、手足發涼,甚至出現凍瘡。另外,深重的寒氣,還可以損傷全身陽氣。如寒邪束表,則現惡寒、發熱、無汗等,稱之為「傷寒」。若寒邪損傷臟腑陽氣者,謂之為「中寒」。

如傷及脾胃,會致吐瀉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則宣肅運化失職,表現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腫;寒傷脾腎,則溫運氣化失職,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腫腹水等;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可見惡寒蜷臥、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委靡、脈微細等。

二是寒性凝滯。

寒邪侵入人體,經脈氣血失於陽氣溫煦,易使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徵。寒勝必痛,由於寒邪侵犯的部位不一樣,所以病狀各異。若寒客肌表,凝滯經脈,則頭身肢節劇痛;若寒邪直中於裡,氣機阻滯,則胸、脘、腹冷痛或絞痛。

三是寒性收引。

寒氣主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則氣收」,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襲經絡關節,會致拘攣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如寒邪侵襲肌表,則毛竅收縮、衛陽閉鬱,故發熱惡寒而無汗。

外寒侵襲人體,首先可使用發汗之類的方法。因為經過發汗之後,毛孔開洩,汗液外出,體溫下降,有些疾病因此就好了。古人總結說,身體發熱雖然溫度很高,但是一經汗出就可退燒。因此,用發汗散寒法治療外感疾病一直是中醫學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烤火發汗、運動發汗以及藥物發汗等。

人體是否發病,關鍵要看人體的正氣是否健旺。同一個條件之下,有的人發病,有的人不發病,關鍵是人體的抗病能力不同,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因此,小雪時節,避寒就溫尤為重要。只有重視外在的氣候變化,來調適自身的正氣,才能祛病於身外。

如何關注「太極健身匯」?

一、點微信「通訊錄」右上角「添加」,再點「搜索號碼添加朋友」,輸入微信號:taijijianshenhui,點關注即可!

二、點微信「通訊錄」右上角「添加」,再點「查找公眾號」,輸入「太極健身匯」,點關注即可!

三、掃描這個二維碼,點關注即可!

最後,恭喜您(免費)訂閱公眾微信帳號:taijijianshenhui「太極健身匯」公眾平臺。這裡有眾多關注健康與養生的朋友,希望大家在這裡獲得健康與快樂。

相關焦點

  • 冬季更要防熱邪|養生 20201226
    20201226期北京衛視BTV養生節目視頻及要點內容,本期養生主題《冬季更要防熱邪》。養生講述專家:█——█。老話說:冬季進補來年打虎,不少中老年人都認為,為了抵禦寒邪,冬季應該多吃溫補的食物,但是今天節目現場來了一位很注重養生的李叔叔,他在進補之後卻出現了咳嗽、咳痰、胸悶、乏力氣短的情況,最嚴重的時候一層樓都上不了,走幾步路就心悸,晚上更是胸悶嚴重幾乎無法入睡。
  • 除寒養生男女不孕不育,也跟寒邪有關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由此可見,男女不孕不育也可能跟寒邪有關。所以當有這種情況出現時,建議去找中醫診斷一下,對症處理,補腎暖陽,除寒有可能是不錯的治療措施。  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中,仲景提出「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的病例,即不孕症,並且還是和寒有關係。如女性因寒不孕的表現為婚久不孕,少腹脹或刺痛,腹部涼感,月經後期量少,色紫暗有塊,舌有紫氣,脈沉細澀。
  • 冬季養生三要點 起居飲食運動有學問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季自立冬日起至立春前一日止,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冬季養生主要指通過生活起居、飲食調養、運動鍛鍊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一、生活起居
  • 冬令進補,不治已病,治未病
    《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意思是說在寒冷的冬季這三個月裡頭,因為陽氣閉藏,天氣寒冷,我們必須要保暖避免失溫或陽氣耗散。又說:「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如果沒有照顧好,陽氣不足,不僅傷腎包括泌尿、生殖、骨骼、內分泌、脊椎神經系統等,來年春天還可能出現體力不足或是暈厥無力。冬令進補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概念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也重視順應節氣「春夏養陰,秋冬養陽」。
  • 保健養生,預防冬季疾病~
    冬季屬陰,人的身體受到天氣的影響也會出現陰盛陽衰狀態,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也隨之變化,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中醫認為,曬太陽是最快捷方便的補陽方法。「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 【健康】冬季養生保健小常識
    三、斂陰護陽:  冬季,由於自然界陰盛陽衰,寒氣襲人,極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冬季養生應從斂陰護陽出發。,腎主髒精而為生命之元,故冬月為四季進補的最佳季節。意思是天氣與人體方面四季時令對應五臟,冬季宜調理腎臟,腎是生命之元,因此冬季進補重要的是滋補腎臟,腎強壯人體亦強壯。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在冬季膳食應多吃溫性、熱性食物,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補」,應選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 【點擊免費抽取血糖儀】推薦4種最宜冬季飲用的養生花茶~
    最宜冬季飲用的養生花茶,以供不同體質的養生人士了解一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1、茉莉花茶喝茉莉花茶可「去寒邪、助理鬱」。喝茉莉花茶除了可以安定情緒、振奮精神,還能清熱解暑、健脾安神、化溼、減輕腸胃不適及經痛、和胃止腹痛;對於女性的生理、生殖機能也有幫助,並能滋潤肌膚、養顏美容。
  • 冬季養肺,試試這些食療方
    ,也因此,自古以來有「冬季養生先養肺」的說法,那該如何養?肺一直是人體最「嬌嫩」的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中醫角度認為「肺為華蓋」,意思是肺就像雨傘一樣,外界任何氣候變化、有害物質的侵害會對肺造成很大影響,也因此,自古以來有「冬季養生先養肺」的說法,那該如何養?
  • 明日大寒-養生進行時
    寒冷的冬季,大寒就是屬於比較晚的一個節氣了。那麼大寒要如何養生呢?大寒吃什麼呢?大寒養生要注意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2.重點養心  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3.藥物相助  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
  • 【冬季話養腎】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養腎防寒,冬季是藏匿精氣的時節,立冬過後,天地閉塞,陽潛陰施,陰邪寒氣容易凝滯收引,導致人體陽氣虛弱,氣機、血運不暢,從而引發舊疾。常見情況有惡寒、脘腹冷痛等。因此,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腎氣旺,則生命力強,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
  • 【養生堂】今日17:25播出《藥酒養生-御風寒》
    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教授 主任醫師 北京東城中醫醫院首席專家 于振宣關鍵詞:御風寒 腎陽虛 脾陽虛 脾腎陽虛 藥酒 陽氣就像太陽溫暖大地一樣溫暖著我們的身體,而冬季的寒氣最傷陽氣,如果陽氣不能溫煦人體,就會造成體溫下降,氣血不能周流,引發多種疾病。
  • 寒冬裡小腹受了寒,後果很嚴重,女性朋友別忘了它!
    調理師守護健康點擊上方藍字「我是調理師」即可關注公眾號攬盡天下國醫奇術,這裡是最實在的養生平臺內寒:人體自身的陽氣不足,不能正常溫暖人體,會出現寒的反應,這樣的寒,就稱為內寒,屬於內生五邪病機。外寒:外部的寒冷,來自天氣的變化、寒涼飲食的攝入、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天冷露腳踝、早起涼水洗頭、夏天猛吹空調、淋雨後自然晾乾不做處理、冬天不注意保暖等等.寒邪或寒邪侵襲所導致的病變,屬外寒。在隆冬季節,很多本就有內寒的女性朋友,很容易受到外寒的侵襲,特別是小腹受寒。女性月經期間,如果小腹受寒,影響了氣血運行,就會表現為痛經。
  • 冬季來臨鍋裡壯之---養生之道!
    天氣轉涼,很多人都會問冬季養生要注意些什麼呢?其實養生的目的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 冬季手腳冰涼、容易感冒?三種祛寒飲食方案,溫中暖陽防寒~
    李然的特點是有內熱,對他而言保暖最重要,專家建議把身體裸露的部位都做好保暖,比如脖子、頭、耳朵、腳踝等,這樣等於在體表屏障上又加固了一層,防止寒邪入侵。另外脖子後面有一個大椎穴,它是督脈上的重要穴位,人體十二手足陽經都要經過它,升騰發散陽氣,所以大椎穴有通陽行氣血、祛寒的作用【位置】第七頸椎棘突下【方法】平時沒事可以多搓一搓、揉一揉,或者用烤燈烤一烤大椎穴,都可以起到祛寒的作用。
  • 大寒節氣養生包括以下4個方面
    冬季養生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冬至前後睡好「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再次,冬至節氣宜在白天多曬太陽,以利陽氣的生長。
  • 揭秘——冬令進補
    立冬過後,氣候也開始變冷,大家紛紛開始「冬令進補」。人體工程學特別提醒,選擇食療及藥膳時,必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出體質屬性,對症下食,才能達到保健養生功效。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夏是生長發育的季節,秋冬則是精氣內蘊,因冬季精氣內藏於體內,所以便是滋補養生的最佳時機。
  • 冬季手腳冰涼 保暖養生需注意三點
    冬季許多人飽受手腳冰涼之苦,中醫上認為,陽氣不足容易導致手腳冰涼,其中,女性冬季手腳冰涼的情況較多。
  • 立冬養生重在「藏」,掌握這四個方法,跟瑟瑟發抖說拜拜
    因為食有谷、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 二十四節氣|冬至節氣日 藥膳養生時
    我們來看看古人怎麼看待冬至養生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指出「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