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我國65歲以上人群總體患病率為32%,它正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之後的第二個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
許多骨質疏鬆患者由於骨痛、肌力下降導致運動能力減弱,甚至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他們再也不敢去嘗試運動,長此以往,骨骼缺乏必需的負載,骨質疏鬆越來越重,形成惡性循環。
早在5000多年前,陰康氏三任帝媒蘭「教民制舞」來緩解關節疼痛,可視為健身祛病的源頭。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描述了「上醫治未病」的重要理念,預防疾病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適當運動。
運動作為一劑「良藥」,我們認為,其對人體有十大益處:
運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機體免疫力、增強肌肉力量及關節穩定性、提高骨密度、控制體重、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降低全因死亡率、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質量(圖1)。
在過去,運動被用作許多慢性疾病的基礎治療,比如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但往往不受重視,人們還是習以為常的認為只有靠藥物才能治療疾病。現如今,運動療法已廣泛運用於健康人群、康復醫學、健身等領域,並且需要量體裁衣、個性化定製,由此運動處方孕育而生。運動處方作為防治疾病的一味「藥」已悄然走進了百姓的生活,並且被越來越多的醫生所認可,尤其是運動醫學專業的大夫。「藥物處方」作為初始治療,「運動處方」輔以維持治療,一種全新的治療模式應對骨關節慢性疾病療效凸顯。骨質疏鬆症即osteoporosis,源自希臘文,意為多孔的骨頭,其特徵性表現為骨骼強度下降,易導致骨折風險增加。
提及骨質疏鬆,不少人簡單地認為就只是缺鈣,其實骨質疏鬆症的治療遠沒這麼簡單,總體來說遵循一個「金字塔」結構的階梯治療(圖2)。
圖2. 骨質疏鬆的階梯治療
鈣劑和維生素D常常作為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基礎用藥來補充飲食中攝入的不足,建議每日鈣攝入量為1000-1200mg,維生素D攝入量為800-1200IU。
對於全身症狀較重或是已經發生過脆性骨折的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抗骨吸收(雙磷酸鹽、降鈣素)及促骨形成藥物(甲狀旁腺激素,PTH)。
「拉馬克生物學說」中提到了「用進廢退」的法則,大腦越是勤思考勤運用,則越靈活,其實骨骼也遵循同樣的規律。運動可以提高骨密度和骨質量,同時增加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降低跌倒及骨折的風險。
因此,運動是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的首選治療方式,對於出現臨床症狀的患者再配合藥物治療定能事半功倍。
我們參考《ACSM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南》細化了骨質疏鬆的運動處方(圖3)。整個運動過程遵照FITT-VP原則:運動強度(Intensity),中等強度運動量,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估算值:207-0.7×年齡)。運動方式(Type),包括有氧運動,可提高心肺耐力,是體質健康的核心要素;抗阻運動,即力量訓練,可提高肌力及平衡能力;柔韌性訓練,以靜態牽拉為主,可提升關節的靈活性。總運動量(Volume),每周150-300分鐘。實施進展(Progression),不同的人根據自身的運動能力,酌情調整運動強度,按適應期-提高期-穩定期的進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圖3. 骨質疏鬆的運動處方
仰臥直腿抬高
單腿站立提踵
我們在規律適量運動的基礎上,增加生活中的體力活動,減少靜坐少動。獲益的不僅僅是強壯的骨骼、健碩的體質,還有我們精神、態度和心靈的升華。
轉載須獲授權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文章僅供參考和學習分享
一切視患者自身情況和以專業醫生診斷治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