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過後的廣州,氣溫滿20-10。
工作室裡,不少小可愛的換裝速度沒跟上降溫速度,都給凍感冒了。
操心老媽子·菜,只好趕緊煮上一大鍋薑茶,給大家驅寒暖身。
感冒患者之一的小助理同學,時刻保持著好問精神,邊喝薑茶邊發來拷問:
既然姜能治感冒,為什麼還要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呢?
這個疑惑,相信不少人都有。
其實,這俗話並不是說冬天不能吃薑,而是指姜可不能亂吃。
因為冬天天氣乾燥,姜藥性燥熱,多吃很容易補過頭。
不過在這種大降溫的天氣裡,喝點薑茶預防風寒,還是很合適的。
呼著薑茶熱氣的小助理又繼續提問:
那煮薑茶要用哪種姜啊?仔姜、老薑、沙姜都有什麼區別呢?
停停停!
這一串提問,三言兩語可說不完。
今天的乾貨,乾脆就接著這個話頭,給大家介紹一下「姜氏家族」,來講講生薑、沙姜和南姜這三種食材的特點和用法吧~
生薑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老朋友了,燉湯蒸魚做甜品,哪哪都能派上用場。《本草綱目》記載:「生用發散,熟用和中」,就是說生吃生薑可以幫助發散風寒,熟食可以調和脾胃。嫩生生的仔姜是生薑青年時代,通常在6-8月收穫採摘。仔姜鮮嫩水靈,口感脆嫩、清香。即使是不愛吃薑的人,也能輕易接受它的口感。尤其是當它與肉同燒,即能去除腥味,又能增添肉的風味。若是等到11月再進行採摘,仔姜就會變成老薑,我們日常做菜用得最多的就是它。
老薑皮呈褐色,褶皺也比較多,通常要去了皮再使用,切開後,還能看到明顯的纖維。所謂「薑是老的辣」,越老的姜,辣味就越重,去腥提味的效果就越好。老薑也叫薑母,著名的薑母鴨就是用老薑來做,香氣才對味。
姜是很好的醃料,除了去腥提味之外,其中的蛋白酶還可以起到嫩化肉質的作用。在做生薑燒的時候,把姜磨成泥,用來提前醃製豬肉,口感那叫一個嫩!若是怕太辣,可以和紅糖一起煮,喝完身體發熱,能有效抵禦寒冷。
薑汁和熱牛奶搭配,就成了著名的甜品姜撞奶,即使是吃不慣姜味的女生也很難拒絕它。
沙姜的外表跟生薑很像,但仔細看還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沙姜比生薑更加飽滿,但個頭比生薑矮小,脆脆的很容易斷裂,切開裡頭是白色的,光滑細膩,摸上去有明顯的粉質感。沙姜又叫山奈,雖然同屬姜科,但相比生薑,沙姜少了辛辣,多了幾分濃烈的異香,還有一絲影影綽綽的甜,叫人一試難忘。我認識的不少朋友,非常不喜歡生薑的味道,但對沙姜卻無法拒絕。處理一些腥味重的生鮮和動物內臟時,想要去腥同時提升風味的話,不妨試試用沙姜。因為沙姜有幫助消化的作用,經常用來和肉類一起搭配。客家菜裡的鹽焗雞也用了沙姜粉來調味,鹹香可口,雞的鮮味更加突出,真是說起來就饞。南姜聞起來和肉桂很像,味道辛辣中帶著甜,口感比較嫩脆,單獨食用也不會像生薑那麼嗆喉。新鮮的南姜去腥效果一級棒,但儲存期很短,只有3-5天,所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其實是經過乾燥處理的南姜。
潮汕人最愛的甘草水果裡,用來醃製的甘草汁就要加入南姜一起熬製,最後還要撒上金黃的南姜粉,才香甜夠味。南姜更多出現在南洋菜式中,像泰式椰奶雞湯、酸辣蝦湯等都是用南姜來祛腥提味。菜菜之前做過的很多東南亞、南亞菜都用到了南姜,想讓菜裡的東南亞風情更濃鬱,這個調味食材就絕對不能錯過了!
關於三種姜的科普就到這裡啦,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想了解的,歡迎留言告訴我。為了方便大家回顧往期的乾貨,菜菜給大家做了個合集,
點擊標題即可跳轉回看,夠貼心了吧~打開在公眾號菜單欄也能找到,
「搜菜譜」-「廚房秘籍」,我們一起開啟料理達人的進階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