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粉塵如何影響健康
粉塵是空氣汙染中的主要因素。除了濃度,顆粒大小是粉塵汙染的關鍵因素。顆粒越小,危害越大。空氣動力學上直徑大於10微米的顆粒可以被鼻腔內的纖毛攔截,而比這小的顆粒則可以被吸入。通常所說的PM10就是指空氣中小於10微米的顆粒濃度。
10微米是個很小的尺度。人的頭髮直徑大約50~70微米。也就是說,如果把一根頭髮分成25到50根,每根的平均直徑才小到10微米。這樣的顆粒能通過呼吸進入肺,所以被稱為「可吸入顆粒」。
如果顆粒小於2.5微米,那麼還能進一步達到肺的細支氣管,沉積在那裡。這些沉積影響肺裡的氣體交換,導致各種呼吸道症狀,甚至肺癌。
2.5微米的顆粒實在很小,要把一根頭髮分成400到800根才能小到這個尺度。因為它的危害巨大,所以空氣品質監測中會專門測量小於它的顆粒含量,就是大家熟知的PM2.5。
這個尺度的顆粒會留在肺裡。其中小於0.1微米的那些,還可以進一步穿過肺泡進入血液,並隨著血液流竄到其他器官,包括腦。它們沉積在血管中會導致血管硬化,從而危害心血管健康。
食物能否影響吸入的粉塵
這些粉塵對人體的影響主要來自於物理作用。要「清除」它們,就得讓「清潔工」與它們見面。而食物從消化道進入體內,經過胃腸,大分子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跟食物中的其他小分子一樣,穿過小腸絨毛進入血液,然後被運送到人體各處的細胞中。
對比空氣顆粒物與食物在體內的動向,會發現食物跟那些大於0.1微米的顆粒完全沒有見面的機會,自然也就無法「清除」。而那些進入血液的極其「細小」的微粒,在食物的小分子面前依然還是龐然大物。雖然邏輯上也不能排除 「老鼠打敗大象」的可能,但沒有實驗證據,靠這些食物的小分子去清除粉塵也就只是美好的想像。
「清肺」的食物功效如何
除了拍腦袋的臆想然後以訛傳訛,有一些食物「清肺」的「依據」是吃了之後大便變黑。類似的還有各種「排毒」食品或者保健品,因為導致黑便而被認為「起作用」了。
大便的顏色確實跟食物有關,在臨床上也可以通過大便的顏色與質地來做出一些推測。而黑便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消化道出血,尤其是消化道潰瘍或者癌症。通常,這樣的黑便會粘而且臭。
除此之外,一些食物、膳食補充劑或者藥物也能導致黑便,最常見的情況是鐵。比如服用鐵補充劑,通常就會導致黑便。
吃動物血製品「清肺」差不多是全中國都知道的「偏方」。查不到這個偏方的臨床依據。或許只是有人吃豬血或者雞血鴨血導致了黑便,而被當作「清肺」,於是流傳開來。動物的血中含有較多的鐵,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現象,倒也算正常。不過,它跟「清肺」實在搭不上關係。
有人對吃動物血製品或者其他食物「清肺」的解釋是:食物中含有XX成分,對人體有XX作用,所以這種食物可以保證「排出有毒有害物質」「增加免疫力」,從而抵抗空氣汙染的「危害」。這種大而空的理由沒有任何價值。每一種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都有這樣的作用,比如不喝水或者不吃飯人都會生病甚至死亡,自然也就無法抵抗「粉塵危害」。按照這種推理方式,也就可以得出「水和飯都可以清肺」的結論來。
除了動物血製品之外,傳統醫學中還有許多「清肺」的食物,比如梨、冰糖、銀耳、蘿蔔等等。在現代醫學中,並沒有「清肺」這個概念。這些所謂的「清肺食物」,清的也是「傳統醫學上的肺」。這個「肺」,即使在傳統醫學內部,也缺乏統一明確的定義。現代醫學上的「肺」,只是借用了這個名稱而已。 傳統醫學裡的「清肺」,一般是指減緩跟呼吸道有關的症狀,比如咳嗽、痰多等等。一些藥物和食物對減緩這些症狀有幫助,所以也就被人們稱為「清肺食物」或者「清肺藥物」。
古人在提出「清肺」這個概念,開出「清肺食譜」或者「清肺藥方」的時候,大概還意識不到空氣汙染這回事。傳說中的這些食物能否減緩那些呼吸道症狀這裡不討論,但這種「清肺」在概念上就跟解決空氣汙染的「清肺」完全不是一回事。
結論「食物清肺」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任何一種食物,都無法清除或者減輕空氣中的粉塵汙染物對肺的影響。「清肺食物」「清肺保健品」,都只是噱頭而已。
藥圈一葉一如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