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川普黯然退場。
按照傳統,川普走前給拜登留了一封信。拜登這樣評價那封信:「a very generous letter」。
可惜,拜登並未透露信的具體內容。於是,幽默的美國網民藉機施展聰明才智,極盡調侃:
不過,我們從CNN的報導中,大概能窺探到信的主旨:祝福美國,祝福新一屆政府。
諸位對「generous」並不陌生,這個詞常解為「大方、慷慨」之意。比如,He always leaves generous tips. (他給小費總是很大方。)
拜登口中的「generous」,本質上也是這個意思,只不過慷慨給與的不是小費而是「美言」:be liberal in giving nice words。
我們看到,一眾中文媒體這樣翻譯「a very generous letter」:一封非常大方的信/一封非常慷慨的信。
意思是那個意思,可是,文刀君總覺得「一封非常大方的信」不像中國話。
思果先生在《翻譯研究》一書中很不客氣地指出這種「翻譯毛病」:抱定一個字一個譯法,照字填入譯文。比如,「myth」不一定非得譯成「神話」,凡是沒有根的信仰、謬想,都可以是「myth」。比如,「hypocritical」不一定非得譯成「偽善」,還可以是「口是心非」。
這個「翻譯毛病」就像詭秘的幽靈,總是悄悄尾隨著譯者,神不知鬼不覺地投下可惡的陰影,無論動詞、名詞,還是形容詞、介詞、連接詞,均難逃其魔爪。
把「a very generous letter」翻譯成「一封非常大方的信」似乎又是這個幽靈在作怪。稍作思考,我們似乎不難找到更符合中國人表達習慣的措辭來翻譯拜登口中的形容詞「generous」:不吝美言。
諸位或許有更好的譯法。
曾有讀者留言(見舊文)一語道破催生這一「翻譯毛病」的現實背景:直譯的硬傷在快餐文化的當下很難避免。
快餐文化滋長懶惰與浮躁,而直譯的硬傷在懶惰與浮躁面前又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幽靈常在,譯途多艱。
戲說中外
如何翻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