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它各國的傳統文化一樣,中國也一度普遍認為「男性」處於優勢地位,推崇「陽剛之氣」。
中文的「英雄」就是一個例子,即使在描述女性時,也會稱為「女英雄」,而不是改為「英雌」。英語中的 Hero 也是如此,默認的性別就是男性,描述女性時要改為 Heroine.
這種推崇「陽剛之氣」的心態,今天仍然存在。翻譯生肖動物時,一些人都傾向於使用雄性版本,例如把「雞年」稱為 Year of the Rooster,而不是使用中性的 Chicken.
但就「牛年」的翻譯來說,這種崇尚「陽剛之氣」的心態,就難免會遇到一些尷尬了。
中文的「牛」,在英語中有很多種說法,含義各不相同,最常用的是Cow,既指母牛,也指人類養殖用來產出肉或奶的所有性別的牛。
此外還有 Cattle,是「牛的集合名詞」。和 Sheep 一樣,Cattle 這個詞語本身就是 Plural 複數形式,在描述單數時要加上量詞,說成 20 heads of cattle,二十頭牛。
從生長發育階段來說,未成年的牛會稱為「Calf小牛」,還沒有生育過的青少年母牛則稱為 Heifer.
英語中還有幾個詞語,用來表示各種雄性的牛,也就是「公牛」。
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 Bull;股市的牛市、以及美國籃球聯賽中的公牛隊,都是使用 Bull 這個詞語。
除了 Bull,「公牛」還可以稱為 Ox、指用來耕地拉車的公牛,以及 Steer、指用來養殖食肉的公牛。這兩種「公牛」的特點是,都經過了 Castration 去勢手術,失去了雄性器官。
在農業社會中,「牛」是人類養殖的經濟價值最高的牲畜,被視為重要的財產。同時,在各種家畜中,牛的體型最大,如果性情暴躁無法控制,很容易對人身和財物構成傷害。
因此,大多數的公牛,不論是用於勞作、還是用於食肉,都要經歷Castration,才能保證性格的溫順,否則很容易對人類構成危險。
身體完整的「Bull公牛」雖然保留著「陽剛之氣」,但在英語中卻帶有明顯的負面 Connotation,主要用來形容「粗魯、粗暴」,例如 A bull in a china shop 闖進瓷器店的公牛;還有形容胡說八道的Bullshit。
用來指證券市場的「牛市」的 Bull market 是近代才出現的說法。
在英語中,「牛年」大多稱為 Year of the Ox,使用的是為人類耕種、拉車、勞作的牛。
Ox這個詞語,在英語中由來已久,複數形式是 Oxen;和 Child 一樣,是僅有的幾個仍然保留用 -en 而不是 -s 表示複數的英語詞彙。
如果執著於「陽剛之氣」,可能會對 Year of the Ox 這個說法耿耿於懷,但改為 Year of the Bull 也不太合適。
「自信」地使用拼音說成 Niu Year 或 Niu Nian 也是一種解決方案,但更可行、更有效的辦法,還是了解農業社會的傳統觀念和作法、調整一下自己對「雄性、陽剛」的 Obsession 過度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