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準四個穴位 讓溼氣無處可逃
指導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 陳斌主任醫師
老人報記者:陳曉琨 通訊員:鎖卓琪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祛。」這句話常用於形容人體內的溼氣過重,讓人的精神無法提起來,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祛溼對於健康如此重要,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陳斌特意為大家介紹下列幾個祛除溼氣的常用穴位。
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可以調動肝、脾、腎這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
該穴位於內踝沿脛骨後緣上3寸,約4橫指寬處。按摩時,以拇指指腹放於陰陵泉穴處,先以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其性屬水。剌激陰陵泉有助於通調水道,並調理脾胃功能。
該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放於陰陵泉穴處,先以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以酸脹為度。
出自《靈樞·經脈》,其歸屬於足陽明胃經,又為足陽明胃經別走足太陰脾經之絡穴,具有疏經活絡、化痰定喘、清熱通腑、健脾和胃、祛溼除痺的作用,是祛痰除溼之要穴。無論是「有形之痰」,還是「無形之痰」,該穴均可治之,故有「祛痰第一穴」之稱。
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在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處。剌激豐隆穴可以選用點按的方式,用拇指的指腹點按豐隆穴3-5分鐘。長期堅持按摩該穴,可以有效改善胸悶、眩暈等病症。
既可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又可幫助調節因氣血瘀滯造成的各種症狀,發揮行氣、活血、祛瘀的作用。
該穴位於足內側緣,在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按摩時,可通過按揉的方式刺激公孫穴,每次5-10分鐘,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