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中系列是我自己平時用來打磨中文的練習,在翻譯的種種限制下,嘗試把中文寫好。我練習時的思考過程,就成了這個系列文章。
*今天句子:
People now can move more freely, but many still avoid large crowds. Shops and restaurants are quiet. Covid-19 has cut people’s incomes, so few seem willing to splurge yet on big-ticket items. (The Economist)
譯文:人們現在能更自由地走動了,但許多人仍會避開人群扎堆的地方。商店、餐館都門可羅雀。新冠病毒削減了人們的收入,所以也很少有人似乎還會願意在價格高昂的東西上一擲千金。
問題不少,你發現了幾處呢?
照例,逐一來看。
*首先解決一處歧義:
move more freely——更自由地走動
move 真的是指「走動」本身嗎?這讀起來就像是說,人們連行走、移動的自由都沒有了,在家也不能遛彎了。顯然,不合實際,原文也不是這個意思。
那原文是什麼意思呢?從下文看,有商店有餐廳,move 明顯是指走出家門、四處逛的那種「移動」,並不僅僅是「走動」而已。
於是為了表述清楚,加個「四處」:
People now can move more freely
能更自由地四處走動了
接著看譯文本身:
人們現在能更自由地走動了,但許多人仍會避開人群扎堆的地方。商店、餐館都門可羅雀。新冠病毒削減了人們的收入,所以也很少有人似乎還會願意在價格高昂的東西上一擲千金。
乍一讀,四字格很亮眼:門可羅雀,一擲千金。
中文喜歡四字格,四字格帶來鏗鏘感,莊重感,高級感,大白話無法比擬。
好比如果有人說:
我命不太好啊,搬離西湖邊已經很久了,已經二十八年了。
聽不出什麼情緒,沒太多感覺。而這句話,其實是明清文學家張岱《西湖夢尋》開篇第一句,對,就是湖心亭看雪的那位張岱,是這麼說的:
餘生不辰,闊別西湖 二十八載。
十二個字中有三個四字,放在全書開篇第一句,離思深重,盡在此間。
這是四字格相對大白話的美處。
而我們的譯文也用四字格,尤其突出的是,quiet 和 splurge 的處理:
quiet——門可羅雀
splurge——一擲千金
卻不太合適,為什麼呢?
先看門可羅雀,本意是門庭冷落車馬稀少。
而原文只有一個普普通通的詞 quiet,本意是「安靜」。
門庭冷落車馬稀少,能等同於「安靜」嗎?可以,但從原文到譯文,思路要繞個彎:
先看到門庭冷落車馬稀少,繼而想到沒有客人,繼而才想到 quiet 安靜。
門可羅雀和安靜,兩者本身並不等同,但卻可以繞個彎,引申為安靜。
因此不算錯譯。
但這種引申,有沒有必要呢?英文 quiet 詞性普通,中文門可羅雀,卻是正經成語,語氣遠更正式。除非中文沒有其他對應的說法,否則換個意思來表達,實無必要。
那中文有沒有對應的更平實的說法呢?還真有——就按 quiet 字面的意思,也能成四字格:
你想,安靜,就是聲音少了,那是什麼的聲音少了呢?人聲少了。
於是可得:
Shops and restaurants are quiet.
商店、餐館都人聲稀少。
比「門可羅雀」更貼合 quiet,卻也不減文意。
*再是「一擲千金」,原文同樣還是一個詞:splurge
注意,這是個 informal
於是問題就很明顯了,將 informal 的詞譯成莊重大氣的「一擲千金」,於原文氣場不合,也沒必要。
解決辦法是,換個平實的說法,最好再口語些——
to splurge yet on big-ticket items
在價格高昂的東西上大把花錢
*順手再處理一個:價格高昂。
問題同 splurge 一樣,big-ticket 也是個 informal
可選的版本就多了:
- 賊貴?過於隨意,賊字不雅,不佳
- 死貴?詞典只說花很多錢,還沒到死這個地步,不佳
- 老貴?中性隨和,且就它吧
於是得:
to splurge yet on big-ticket items
在老貴的東西上大把花錢
解決了四字格,來看全句:
People now can move more freely, but many still avoid large crowds. Shops and restaurants are quiet. Covid-19 has cut people’s incomes, so few seem willing to splurge yet on big-ticket items.
新譯:人們現在能更自由地四處走動了,但許多人仍會避開人群扎堆的地方。商店、餐館都人聲稀少。新冠病毒削減了人們的收入,所以也很少有人似乎還會願意在在老貴的東西上大把花錢。
親切多了,準確多了。
但還有一大問題——冗餘。不妨逐個看,每個字是否非存在不可,如果沒有,大膽刪去。
*還從 move 開始:
can move more freely
能更自由地四處走動了
一眼看到副詞「地」,插在句子中間,形成了個大肚子句,這個問題往期討論過,不多說。
怎麼改?當然是把「自由地」這類評述移到後面去。
趙元任先生有研究,中文句型結構,多是話題+評論——先出主題,再說這件事如何如何。
比如,我們會說:
己所不欲(的東西),勿施於人。
東西是話題,勿施於人是評論。
但我們不說:
勿施己所不欲於人。
這樣的中文節奏就太拖沓了。
回到原文:
能更自由地四處走動了
「四處走動」是話題,「更自由」是評論,於是改成:
四處走動能更自由了
*but many still avoid large crowds
但許多人仍會避開人群扎堆的地方
這句堪稱全文最肥。瞧出問題了嗎?
避開人群扎堆,不就是避開人群扎堆「的地方」嗎?「的地方」冗餘,刪。句子變成:
但許多人仍會避開人群扎堆
可以了嗎?
再想,在原文語境下,「扎堆」除了指人,還可能指別的嗎?扎堆不就是「人群」的扎堆嗎?「人群」冗餘,刪。句子變成:
但許多人仍會避開扎堆
避開,換個更順暢的表達:避免。
but many still avoid large crowds 但許多人仍會避免扎堆
可過,下一句。
*Covid-19 has cut people’s incomes
新冠病毒削減了人們的收入
問題出在「人們」。不僅僅是因為這裡「人們」同開頭「人們走動」重複,還因為「們」字並不符合中文審美。
中文名詞沒有複數變化,余光中在《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一文中舉例:
舊小說的對話裡確有「爺們」、「娘們」、「丫頭們」等複數詞,但是在敘述的部分,仍用「諸姐妹」、「眾丫環」。
我們說「文武百官」,不說「官們」,也不說「文官們」、「武官們」。
替換「人們」,大有詞在:
人人、大家、大眾、眾人、世人…
這裡原文討論的是就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不妨就選個親和的「大家」:
Covid-19 has cut people’s incomes
新冠病毒削減了大家的收入
修改後全文:
人們現在四處走動能更自由了,但許多人仍會避免扎堆。商店、餐館都人聲稀少。新冠病毒削減了大家的收入,所以也很少有人似乎還會願意在老貴的東西上大把花錢。
就可以了嗎?
不行,還有個問題——
什麼叫「病毒削減收入」呢?原文真的說的是病毒本身嗎?有沒有發現,這裡說的其實是病毒傳播後造成的,疫情?
於是可將「病毒」改成「疫情」:
新冠疫情削減了大家的收入
對比原句:
People now can move more freely, but many still avoid large crowds. Shops and restaurants are quiet. Covid-19 has cut people’s incomes, so few seem willing to splurge yet on big-ticket items.
原:人們現在能更自由地走動了,但許多人仍會避開人群扎堆的地方。商店、餐館都門可羅雀。新冠病毒削減了人們的收入,所以也很少有人似乎還會願意在價格高昂的東西上一擲千金。
新:人們現在四處走動能更自由了,但許多人仍會避免扎堆。商店、餐館都人聲稀少。新冠疫情削減了大家的收入,所以也很少有人似乎還會願意在老貴的東西上大把花錢。
是不是服帖多了、順眼多了呢?
*思果在《翻譯研究》中講翻譯要點:
「翻譯切不可不守紀律,沒有尺寸,亂添亂減。雖然佳譯像鹽化在水裡,看不出痕跡,但鹽總在那裡,沒有添,沒有減。有的翻譯是「演義派」,補出很多情節,全是原文沒有的。有人隨意刪削,好像在編輯。(雙關語、俏皮話等有的確不可翻者例外。)
切不可抱定一個英文字只有一個中文譯文解釋,以不變應萬變。如果你譯一個英文字,把認定的一個意思寫下,再和上下文一同看,覺得不大像話,你可能錯解了那字的意思,趕快細查字典。」
結合這兩次練習,或許能得到啟示:
一是警惕「意譯」的想法,一旦動念,就問自己,原文要表達的意思,用地道中文是否真的無法直接表達了呢?我看似有文採的處理,當真忠實了原文嗎?
二是要查英英詞典,不偏信英漢詞典的中文釋義,那些中文只是個大意提示,好比 delight 和 pleasure,詞典釋義,都是「高興」,但兩者用法其實大有不同,看看英文釋義:
- pleasure: a state of feeling or being happy or satisfied
- delight: a feeling of great pleasure
光從中文,看不出來。
原文真意與風格,往往就藏在細節中,甚至 formal/informal 都會決定中譯選詞的不同。
譯文要忠要美,真要花功夫呢。
上篇:
英譯中練習 001:不要譯字,要譯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