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對健康的影響,兩岸都很關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沈世宏演講時表示,空氣中的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肺癌死亡率會增加8%,心肺疾病增加6%,導致的總死亡率增加4%。但如果PM2.5降低10個微克的話,壽命則會增長0.61歲,也就是223天即7個月。
壽命長短雖和空氣環境有絕對的關聯,但這不是唯一的條件。沈世宏教授表示,臺灣地區2013年曾有一個研究,發現臺北市的平均壽命最長,可達82.9歲。壽命最短的是臺東,其次是屏東花蓮,「為什麼東南的環境很乾淨,但壽命卻最短呢?」沈世宏解釋說,壽命長短和空氣相關之外,還有醫療條件以及生活習慣等,因此保持一個良好生活習慣,情緒健康快樂一點,有時顯得更為重要。
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胸外科教授陳海泉提出,80%的肺癌跟吸菸有關,戒菸就可以有效防止肺癌發生。研究發現,對於肺癌患者而言,過去抽菸現在戒菸的危險因素指標是3.6; 如果現在仍繼續吸菸,那麼肺癌危險因素則為8.4。而55歲前戒菸的肺癌患者,生存率明顯高於55歲後戒菸的患者,
當然,陳海泉同時指出,現在發現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在增加。西方人認為這和東方人的廚房油煙有關,但顯然現在的廚房條件逐年改善,而肺癌發生率卻在上升。
「那麼和霧霾有關?或者與生活習慣相關?這其中的影響度,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陳海泉表示,按照常理,吸菸加霧霾應該是發病率最高的,但現在不吸菸的受害者也在增多。「那麼有人要問,為什麼吸菸的人反而沒事呢?」陳海泉說,「其實,從十幾年的變化中,吸菸的肺癌患者絕對數並沒有下降,只不過是不吸菸的患者數量上升了」。
陳海泉說,目前上海市已打造肺癌的早期篩查體系,選出高危人群進行CT篩查,同時進行了肺葉切除方面的研究,這使早期肺癌患者切除手術後的復發率達到0。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黨委書記、乳腺科教授劉勝表示,化學環境的改變和乳腺癌的發生息息相關,譬如空氣中的雙酚類物質,如二惡英、有機農藥等。研究中發現,對500類化學物質進行的動物性致癌的檢測中發現,42種是和乳腺癌相關,包括汽油、燃料等其中的多個物質。
劉勝表示,經常食用不熟或半熟、過熟肉類的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增加4.16倍,但這主要和生活習慣相關,偶爾食用並不會有太大關係。室內殺蟲劑、有機溶劑的運用,對乳腺癌的發生可能是一個危險的因素,而蔬菜、豆類的攝入則是保護因素。
劉勝表示,已經患乳腺癌的患者,要少吃雞、西洋參、蛋白、蜂皇漿等,可以適當喝一些紅酒、茶和吃一些紅色的蔬菜、水果,但需要適可而止。
研究發現,遊泳、散步、郊遊、慢跑、騎自行車、打網球等都是好的運動方式,每周運動三到五個小時,或者每天半個小時,對於乳腺癌患者手術後十年的存活率是92%,如果少於每周1個小時,那十年存活率只有86%。「要注意,10%以上的增重會增加乳腺癌觸發的風險;抑鬱和焦慮會傳導到內分泌系統,使發病率提高30%。」劉勝說。
面對飲用水的話題,臺灣陽明大學藥理學教授潘懷宗表示,有人喝礦泉水,有人買瓶裝水,但他認為最好的是自來水。有人認為礦泉水裡有礦物質,比較營養,但人體內礦物質的來源不是水,而是食物。而且水中的礦物質含量極低,要想補充礦物質,不如吃個蘋果。而檢測合格的瓶裝水標準跟自來水燒開後也是一模一樣的。
是否需要家用水質過濾器呢?潘懷宗表示:「不用。」如果要用的話,尤其要注意,必須定期更換濾芯,因為它反而是聚集細菌的根源,決定要裝淨水器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濾芯的問題。「潘老師自己的辦法是,自來水煮開後放冷,放在保溫瓶裡帶走,不買瓶裝水。」
來源:解放日報